..續本文上一頁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作法,我們現在身體還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每天還得應付許許多多的人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們,“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經常要這樣作。“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惱的來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于疾病,乃至于生死輪回,都是因爲你妄想、執著不肯放下,自己招來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遠離一切恐怖。“忍”是忍辱,《般若經》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也是一種堅強的耐性。世法要成就都要相當的耐性,何況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夠忍耐。“精進”,“進”就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專精,這個很重要。我們見到許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發奮,但是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他學很多,學得很雜,所以他是亂進,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門精進。
這一門進步非常快速,我們舉個很簡單的比喻,一個人只學一部經,他學上一年,很有成就。一個人同時學十部經,他一年的成就決定比不上那個學一門的,一個道理。所以學經不難,諸位要是明白這道理,我專學《阿彌陀經》,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經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彌陀佛沒兩樣。
你十年學十部經,學二十部經,都是平平常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十年學一部《地藏經》,那你成了地藏菩薩了。你學《普門品》,那你就變成觀音菩薩了,就這麼一個道理,問題在你肯不肯專,專攻、專精。現在一般人喜歡要博、要多,那就沒有辦法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一個失敗的思想,不能成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一定要知道的。
我跟大家講我沾一點師承的邊緣,還不是完全聽老師的話,當中還打折扣,要完全聽,我今天還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現在想想後悔,沒有完全專精。我在李老師會下,跟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你看那個佛學院,一個學期都不只學五部經,我十年才學五部經,因爲老師規定一部經沒有學好,決定不能學第二部。學到怎麼樣子,還要老師同意,是他的標准而不是我的標准,他認爲可以了,可以再學一部了;他認爲不可以,這一部繼續努力去作去。所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經驗,的確我們現在佩服,年輕人無知,意氣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經驗,所以就吃虧了,這“精進”非常重要。“定慧”前面說過了,合起來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就叫“六波羅蜜”。
這六大綱領就是佛教給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爲外境所動;“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會感情用事,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會作錯事情了,不會犯過失了。這六條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則。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現代的話來說,沒有接觸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們要想方法找機會讓他接觸到,讓他認識到佛法。“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是佛的人了,而且是發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們就幫助他,用念佛法門來幫助他,他這一生決定得到成就。
末後這二句非常重要,“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世間人求佛的多啊,供養佛菩薩福報很大,修供養,求福、求長壽、求發財,求這個,佛告訴我們“不如堅勇”,堅定你的志願、信心,勇猛精進,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這個。
講到供養,實在說,不但是佛菩薩你今天供養不到,佛菩薩不在,阿羅漢、須陀洹,你也沒有這個福份,你也見不到;我們今天能供的是什麼?佛菩薩的形像,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沒有福報呢?要看你怎麼供養,你不會供養的,天天這樣供,沒有福報,會供養的就有福報。
怎麼叫“會”呢?你要懂得佛法裏真正供養的意義,《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這邊念《地藏經》的人多,《地藏經科注》注解裏講得很詳細,供養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報;我們供了花,時時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願、持名。”,這是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見阿彌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認爲這個供養使佛菩薩好看,我多供一點,佛菩薩就歡喜我,喜歡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就完全搞顛倒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最簡單的供養是一杯水,水供養在那裏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平等;是自己看的,不是給佛菩薩看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沒有一點灰塵,沒有一點汙染,平等沒有一點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學。
供養的燈,燈是表光明,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所以這燈就用油燈,油燒幹了,照耀別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叫大慈悲。現在多用電燈,這現象就很難看得到了,所以從前用油燈、蠟燭很容易看到“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用電燈不太容易見到這個現象。所以佛門裏種種陳設,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這個意義忘掉了,都搞迷信了,變成谄媚佛菩薩,巴結佛菩薩,這成什麼話?這錯了嘛,世間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結的,何況佛菩薩,這叫侮辱佛菩薩。佛菩薩要是有知的話,早就把你趕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設施,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這次講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經和諸位報告過,我們這次在這邊是嘗試將大經選擇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經文、教誨,特別摘出來,以很短的時間介紹給諸位同修。我們知道佛經是世間最好的教訓,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不同時間、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們當前所需要的,就與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的人會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經幾乎有一半是我們用不到的,甚至于有一些經典,百分之九十在我們生活上都用不上的,這樣的經典如果在此地講,一定浪費大家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得不到實際上的受用。所以也爲了這個原因,我們選擇經典的好句子,完全適合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學了就立刻用得上。嘗試從《無量壽經》裏摘出了幾十句,我們現在看第十二句。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經上給我們講的是道理,“道”是很難得到的,既然很難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況其余容易得到的,豈不是更容易了嗎?但是要怎樣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會得到?這裏面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理這個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們講真心,一般人還是不容易體會,每個人都說:“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實全都錯了,這個真假不是佛所說的標准。
“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裏講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這就是“真心”。那怎樣才叫“誠”?我現在這個心難道不誠嗎?曾國藩先生在他著述筆記裏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標准和佛所說的標准相同,換句話說,什麼是誠心?心裏有一個念頭,你的心就不誠。佛法裏講“真心”,假如你心裏頭還有一個妄念,你這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
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用這真心去求,求什麼就得什麼。你要問,爲什麼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爲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神通廣大,我們看到大乘經典裏,菩薩手裏能出無量珍寶,他爲什麼能變出來?我們爲什麼變不出來?說實在話,他是真心,他會變,我們妄心怎麼變也變不出來,就這麼一個道理。“真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經上佛說得好,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爲我們說得非常透徹,說得非常詳盡。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典裏讀到的,那裏的生活環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東西就擺在面前了。我們今天怎麼想也想不出來,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沒有別的。我們今天的心,裏面妄想太多了,煩惱太多了,憂慮太多了,牽挂太多了,這那來的真心?所以這“至心”重要,在此特別要記住這個。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只是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心就現前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二字是理,“真心”是理。
方法是“精進不止”,“進”是求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無論是佛法、世法一定會有成就。所以“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天下那有不能滿的願望?什麼願望都能夠得償,只要我們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擺在我們眼前,無論是學業,無論是事業,學佛的人還有一個道業,用這個理論、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夠圓滿。所以世間、出世間一切法,諸位特別要記住,就是真心,以真誠之心,世出世間沒有難事,難就是我們心裏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誠,這個障礙必竟還是自己造成的,確實“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第十叁段裏爲我們說了一樁事實,這個事實是極樂世界的形成,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憑什麼建立的?我們節錄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
十叁、【法藏聞佛所說。】
這個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法藏”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學時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把他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