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5

  ..续本文上一页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怎么作法,我们现在身体还在,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每天还得应付许许多多的人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们,“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经常要这样作。“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恼的来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于疾病,乃至于生死轮回,都是因为你妄想、执著不肯放下,自己招来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远离一切恐怖。“忍”是忍辱,《般若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忍”也是一种坚强的耐性。世法要成就都要相当的耐性,何况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够忍耐。“精进”,“进”就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专精,这个很重要。我们见到许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发奋,但是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他学很多,学得很杂,所以他是乱进,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门精进。

  这一门进步非常快速,我们举个很简单的比喻,一个人只学一部经,他学上一年,很有成就。一个人同时学十部经,他一年的成就决定比不上那个学一门的,一个道理。所以学经不难,诸位要是明白这道理,我专学《阿弥陀经》,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经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弥陀佛没两样。

  你十年学十部经,学二十部经,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十年学一部《地藏经》,那你成了地藏菩萨了。你学《普门品》,那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就这么一个道理,问题在你肯不肯专,专攻、专精。现在一般人喜欢要博、要多,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一个失败的思想,不能成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一定要知道的。

  我跟大家讲我沾一点师承的边缘,还不是完全听老师的话,当中还打折扣,要完全听,我今天还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现在想想后悔,没有完全专精。我在李老师会下,跟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你看那个佛学院,一个学期都不只学五部经,我十年才学五部经,因为老师规定一部经没有学好,决定不能学第二部。学到怎么样子,还要老师同意,是他的标准而不是我的标准,他认为可以了,可以再学一部了;他认为不可以,这一部继续努力去作去。所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经验,的确我们现在佩服,年轻人无知,意气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经验,所以就吃亏了,这“精进”非常重要。“定慧”前面说过了,合起来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叫“六波罗蜜”。

  这六大纲领就是佛教给我们,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会作错事情了,不会犯过失了。这六条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则。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现代的话来说,没有接触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们要想方法找机会让他接触到,让他认识到佛法。“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经是佛的人了,而且是发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们就帮助他,用念佛法门来帮助他,他这一生决定得到成就。

  末后这二句非常重要,“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世间人求佛的多啊,供养佛菩萨福报很大,修供养,求福、求长寿、求发财,求这个,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坚定你的志愿、信心,勇猛精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这个。

  讲到供养,实在说,不但是佛菩萨你今天供养不到,佛菩萨不在,阿罗汉、须陀洹,你也没有这个福份,你也见不到;我们今天能供的是什么?佛菩萨的形像,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有没有福报呢?要看你怎么供养,你不会供养的,天天这样供,没有福报,会供养的就有福报。

  怎么叫“会”呢?你要懂得佛法里真正供养的意义,《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疏钞》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这边念《地藏经》的人多,《地藏经科注》注解里讲得很详细,供养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报;我们供了花,时时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愿、持名。”,这是花;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见阿弥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供养使佛菩萨好看,我多供一点,佛菩萨就欢喜我,喜欢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就完全搞颠倒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简单的供养是一杯水,水供养在那里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平等;是自己看的,不是给佛菩萨看的,心要像水一样清,没有一点灰尘,没有一点污染,平等没有一点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学。

  供养的灯,灯是表光明,我们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所以这灯就用油灯,油烧干了,照耀别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叫大慈悲。现在多用电灯,这现象就很难看得到了,所以从前用油灯、蜡烛很容易看到“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用电灯不太容易见到这个现象。所以佛门里种种陈设,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这个意义忘掉了,都搞迷信了,变成谄媚佛菩萨,巴结佛菩萨,这成什么话?这错了嘛,世间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结的,何况佛菩萨,这叫侮辱佛菩萨。佛菩萨要是有知的话,早就把你赶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晓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设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

  这次讲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经和诸位报告过,我们这次在这边是尝试将大经选择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经文、教诲,特别摘出来,以很短的时间介绍给诸位同修。我们知道佛经是世间最好的教训,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们当前所需要的,就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的人会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经几乎有一半是我们用不到的,甚至于有一些经典,百分之九十在我们生活上都用不上的,这样的经典如果在此地讲,一定浪费大家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受用。所以也为了这个原因,我们选择经典的好句子,完全适合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了就立刻用得上。尝试从《无量寿经》里摘出了几十句,我们现在看第十二句。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经上给我们讲的是道理,“道”是很难得到的,既然很难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况其余容易得到的,岂不是更容易了吗?但是要怎样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会得到?这里面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理这个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们讲真心,一般人还是不容易体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实全都错了,这个真假不是佛所说的标准。

  “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里讲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这就是“真心”。那怎样才叫“诚”?我现在这个心难道不诚吗?曾国藩先生在他著述笔记里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标准和佛所说的标准相同,换句话说,什么是诚心?心里有一个念头,你的心就不诚。佛法里讲“真心”,假如你心里头还有一个妄念,你这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

  所以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用这真心去求,求什么就得什么。你要问,为什么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神通广大,我们看到大乘经典里,菩萨手里能出无量珍宝,他为什么能变出来?我们为什么变不出来?说实在话,他是真心,他会变,我们妄心怎么变也变不出来,就这么一个道理。“真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得好,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大经大论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为我们说得非常透彻,说得非常详尽。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经典里读到的,那里的生活环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东西就摆在面前了。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没有别的。我们今天的心,里面妄想太多了,烦恼太多了,忧虑太多了,牵挂太多了,这那来的真心?所以这“至心”重要,在此特别要记住这个。

  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真心就现前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二字是理,“真心”是理。

  方法是“精进不止”,“进”是求进步,“精”是精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会有成就。所以“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天下那有不能满的愿望?什么愿望都能够得偿,只要我们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摆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学业,无论是事业,学佛的人还有一个道业,用这个理论、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够圆满。所以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诸位特别要记住,就是真心,以真诚之心,世出世间没有难事,难就是我们心里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诚,这个障碍必竟还是自己造成的,确实“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第十三段里为我们说了一桩事实,这个事实是极乐世界的形成,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凭什么建立的?我们节录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

  十三、【法藏闻佛所说。】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法藏”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学时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把他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