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请求老师教导他,老师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有善愿、有大愿,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
所以他想要知道的,佛都告诉他了,不但告诉他了,而且还把十方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现在他面前,让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间自在王如来有此能力,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也曾经作了一个这么表演,《观经》发起的因缘是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国家发生了政变,他的儿子要杀他的父亲,要害母亲,纂夺王位,于是乎意冷心灰,遭这样大难,求释迦牟尼佛,问佛还有无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太可怕了,她不愿住了,那里有好地方,让她到那个世界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主动给她介绍,而是把十方诸佛的世界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就和世界自在王如来对法藏比丘用的是同样的手法。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选择的,然后佛教给她用什么方法可以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一部《观无量寿佛经》。
法藏听了他老师的教导,而且老师把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面前,他都看见了。
十三、【皆悉睹见。】
他统统都看见了。
十三、【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天天在那里打妄想想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凭空有个理想来建立的,他不是的;他是确确实实见到了许许多多诸佛刹土,根据经上讲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世界统统见到了。这“二十一”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圆满就是一个都不缺,这才叫圆满,所以这“二十一”是表法,佛门里有许多数目字都是代表圆满的。《弥陀经》里讲的“七”,“七”是圆满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七”是表这个意思,不是数目字。
《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那是用数字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在密宗里“十六”代表圆满;“二十一”也是密宗里表圆满的数字。所以它代表圆满,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数字。
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情形差别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许许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说“于彼”,“彼”就是指十方诸佛的世界。“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间,讲“天人”就说了六道,就是一切诸佛刹土里的六道这些众生,有善有恶。这是讲人事环境,人有善有恶。
“国土粗妙”是讲环境,“妙”就是环境非常美好;“粗”就是环境很恶劣,不怎么好。这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极乐世界是怎么建的呢?是“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那个世界好的,我才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坏的它统统没有,它是这样建造出来的。
这要是以我们现代人观念来说,非常合理,他是到处去参观,到处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所以他听了、看了之后,便“选择所欲。结得大愿。”,这个“大愿”便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凭空发出来的,是在参观考察当中,他的心得,从他感想心得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四十八愿也不是一次发的,也许这时候发了一愿,再过几天发了两愿,是这样长年累月修学心得当中产生的,四十八愿是这样来的,在一一世界选择而得来的。
十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前面我们讲“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法藏比丘确实作出来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选择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四句就是“精进不止”。“行”,一定先有“愿”,有愿就是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我要向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精进的“求索”,“求索”就是修持。
譬如四十八愿中第一愿里,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恶道,三恶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将来他建立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这是愿,结得的大愿,参观他方世界结这么一个愿。那要怎样才真正作到我这个世界没有恶道?
诸位要晓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假如我们把这因消灭了,那果就没有了。如果因要是存在,果一定是有的,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果报;这不是佛菩萨设立的,也不是阎罗王制造的,换句话说,与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轮回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
阿罗汉超出了三界了,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变现六道轮回的原因,他有此因,必有此果。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决定不造恶业,那个地方就不会有恶报,这是他如此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这法门最殊胜、最特别的叫“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作的恶业并没有消除掉,在理上讲,你的恶因存在,你的果报不会消失,那就是说轮回的现象决定存在的,你在轮回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轮回。净宗这法门叫“带业往生”,叫“横超三界”,这很特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所说一切经里都没有的,所以这法门叫“特别法门”,叫“横超”,从人间就走了,不必经过天上,不必经过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就在人道就离开了。
虽然说带业,带著烦恼,但是里面还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古大德告诉我们,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什么?以前所造的,
没有遇到这法门之前我造的,这个可以带;不是说我学了这法门之后,可以带业往生,我就天天造业,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还照样去,那就错了,那你把带业的意思解错了,这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实在讲,新业我们天天在造,那天不造业?想不造业不行啊,它偏偏要造;于是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觉得自己没指望。古人又说,多听听,多参考参考,这个事情就会搞清楚了。
古人又说,虽然不能够灭除业障,但是要伏住业障,就是讲我们要伏烦恼;断烦恼难,把烦恼伏住,我们逐渐逐渐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了。所以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烦恼是什么?就是念头,就是妄想、杂念。
这念头一起来,古德也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来不怕,如果你不起念头,那你已经成佛了,成菩萨了,凡夫那有不起念头的道理,一定会起念头。要觉悟的快,第一个妄念起来了,第二个就阿弥陀佛,把这个妄念压下去了,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阿弥陀佛要不快起来,那妄念一个接一个,它就麻烦了,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起来还没有造业,我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号念久了,专心念,一心听念,念久了佛号就有力量了,这叫“功夫”。为什么?确确实实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此本事就能往生。所以虽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容易,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以作得到。如果讲断,那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
虽然伏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没有恶源,所以你到那个地方,烦恼习气没有断,就环境也把你伏住了,没有源嘛。那个地方的人都是“诸上善人”,没有坏人,没有害人的人,也没有欺骗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
西方世界的环境,六尘都说法,所以那有不开悟的道理?故我们带著烦恼去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去不多久,烦恼真断了,他们的“精勤求索”,一个是求理论,一个是求方法,然后才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谨慎;这样你所修学的才不致于丧失。下面说他修学的时间,这时间不是一个短时间,是五劫这么长的时间。这“劫”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了,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佛经里说劫,有很多种的说法,其中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增减劫”。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的人,这人的寿命是讲平均的寿命,平均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过一百年就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十二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是平均年龄最高的。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
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上讲的劫数,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时间这么长,这样长的时间才能将一切诸佛刹土的长处、美好的地方,自己统统吸收了;不如人意之处,统统都舍弃了,完全取它最美好的。
十四、【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所以它是集一切佛国里美好之大成,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这么建来的。因此到他那个地方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呢,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移民的条件很单纯,只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教我们用信、愿、行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把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就达到初步清净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能生凡圣同居土。
十五、【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前面曾经和诸位报告过,佛在《无量寿经》给我们说了三个真实的智慧。“住真实慧。勇猛精进。”怎么个讲法呢?你能够在一切法中认识佛法,这是真实智慧。这世间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认识佛法,不容易啊。在一切佛法当中,你能认识大乘;在大乘法门当中,你能够认识净土;在净土法中,你能选择信、愿、持名,求愿往生,把心真正安住上面,这叫“住真实慧”。
然后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方法简单的讲就是对于这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勇猛精进”。我们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知道只有这个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虚妄的。
我们世俗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死,所以妄想还很多,什么…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