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7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死,谁知道呢?没有人晓得。其实我们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没有两样。所以晓得世间这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空,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的。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寿命同佛;阿弥陀佛无量寿,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所以修行时劫的长短,那就无所谓了,为什么?因为你有足够的寿命。

  无量寿来看五劫,算什么吗?这时间不算长,所以说寿命长这才是真实的,没有寿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这才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比这个更真实了。

  十六、【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修行”这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行”是行为,“修”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就不修了。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此地简单给我们提出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心里常常起“贪嗔痴欲诸想”,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那有贪嗔痴慢?这些东西是妄心,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净,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

  外面是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嗔痴。佛在大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经不起外面的诱惑,里面起烦恼。《华严经》上说得好,“妄想。执著。”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嗔,妄想是愚痴,这是病根。

  我们要“积植德行”,“植”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作起,“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贪嗔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这么作,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

  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里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间,自己能作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呢?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这烦恼、诱惑作主,人就可怜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嗔痴而已,内断贪嗔痴,外断一切诱惑。

  底下一段,那就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则,第十七是许多例子了。

  十七、【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我们要想积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讲的“植众德本”,“本”是根本。第一个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告诉我们,“以苦为师”。实在讲,你初学时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净时,那是乐;别人看是苦,你自己非常之乐。到那个境界当中,看到世间人每天在花花世界里,你会看到那是真苦,苦、乐的标准不一样啊。

  我们看苦行僧,他真苦,一天吃一餐,你看吃的东西很粗糙,我们觉得苦;穿的衣服很单薄,其实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穿在身上凉,冬天保暖;不像我们,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了。我听人家告诉我,我没有见过,人家跟我讲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气,有一股清香。我们一年不洗澡还得了吗?我们看他苦,他看我们可怜,标准不一样,所以这个要知道。

  “计”是什么?不要计较,不要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少欲知足”,“少欲”是什么?我们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满足我们的生活,这样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乐,那就是“于人无争。于事无求。”,心安理得。对于世间物质生活不追求,能过得去就好了,聪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啊,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乐。

  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住房子,实在讲,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国看到许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华,庭院好大,请我到里面坐坐,我感叹不已,为什么?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就侍候这房子,整理这房子,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隶,你说可怜不可怜?还要负担贷款,精神的压力好重,这是何苦来?愚痴啊!说他贪图享受,我没有发现他享受什么,我只发现他天天在作奴隶,什么事都不管了才叫享受。

  在美国,大家都晓得请人作是不可能的,样样事情自己作,这那叫享受?房子在享受,他在作奴隶。所以我在没学佛之前就很懂得一个享受的观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间十分钟就收拾干净了,你说这多自在。衣食住行都要简单,饮食简单,长寿之道。我们中国人常讲“病从口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那来的?饮食当中来的。

  饮食简单,天天吃一样的菜,吃得没味道,那是心里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辈子吃草,没有换第二样东西,又肥又壮,这是事实。我们到大陆上去旅行,大陆农村里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这些肉食,偏偏那里的人健康长寿,这给我们作了一个证明,愈是单纯的饮食,愈是健康长寿之道。所以我们观察大陆农村的同胞们,第一个他心清净,他没有什么妄想;第二个他生活规律,饮食简单,这是他们健康、长寿的原因。我们吃东西,餐餐都要挑口味,一身的毛病,所以“少欲知足”是健康、长寿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专求白法”,经典是从印度文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善恶”,印度人讲“黑白”,黑就是恶,白就是善,所以“专求白法”就是“专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恶,佛在经上为我们讲了一个最简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凡是自利都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那就是善。

  我们初学佛的人听了这几句话,很不服气,为什么为自己就是恶?假如你对于佛法道理稍稍明白一点点就知道。佛告诉我们三界六道是怎么来的呢?是由我执而来的,换句话说,念念都有自己,念念为自己,这是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他超越六道轮回,他凭什么?阿罗汉没有“我执”了,所以“我执”破了,轮回就没了;“法执”破了就明心见性。

  两种执著,法执就是所知障,我执就是烦恼障;有“我”就有烦恼,有法执就有无明。所以破我执就超越生死轮回,故佛教给我们,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这个我执天天在加重,你怎么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难;我执是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坚固的习气,怎么会破得掉?你晚上作梦也没把自己忘掉,可见得真难。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们起心动念去想一切众生,利益大众,逐渐把自己淡忘掉了,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不要想到自己。

  众生有福,那我这身也福,因为我也是众生之一,不是众生之外;众生有难,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动念去想众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这样就对了。而且尽心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志愿无倦”,不疲不倦,认真努力去做,你就会作得很自在了。

  我这个身体现在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用的?替众生服务的;我的身体健康、长寿,众生有福;我若短命死亡了,众生没福。身体与自己不相干,与自己没有利害得失,是利用它来作利益众生的工具而已,这怎么不自在?一桩好事作圆满了,自己没有功;作失败了,自己没有过。没有功过,利益是属于大众的,所以“志愿”就“无倦”了。

  “忍力成就”,这里面当然还得有真实的智慧,前面讲“住真实慧”,由于有真实的慧,他才知道利益众生是桩善事,也有机缘,也有程序,也有先后次第,必须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菩萨六度,“忍辱度”是成败的关键,你看《金刚经》六度说得很详细,但是说得最多的是“布施”和“忍辱”。换句话说,佛在般若会上特别强调这二条。

  十七、【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这是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对人要慈悲,要能够容忍。

  十七、【和颜爱语】

  这是表现在外面的态度。

  十七、【劝谕策进】

  时时刻刻以善巧方便劝勉大众,帮助他求进步。那些事情?以下所举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十七、【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这里所说的三宝是指住持三宝,和我们所讲三归依的三宝不一样,三归依所说的重点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此地所说的三宝,用现代的话的说就是教学的机构,我们对它要恭敬,没有这个机构,佛陀教育就不能推行了,所以此地的三宝是指道场。

  当然这道场要有真正的内容,有真实的内容,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当中以法宝为主。佛不在世了,我们要依法来修行,佛所说的经典很多,经后人集结,我们中国人称为《大藏经》,这《藏经》,古人也有个比喻,比喻作宝山,我们入了宝山,要是一无所得的回来,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宝山,我们要求的是什么?这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这比喻难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古人到山上去采药,这比喻好懂。我们三藏经典好比大山一样,这山上什么药都有,你到山上采什么药?一定采能治好我这病的药,那就对了。所采的药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错了。我们到宝山不是替别人采药,是替自己采药,那就对了。

  因此,这么大的经典,我们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的修学,究竟要修学那个法门?那就细细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么?这法门确实能帮助我解决问题,能够增进我生活的幸福,确实能帮助现前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来祖师大德讲经说法,即使同一部经,讲法不一样,我们看看这些注解就晓得了。唐人的注解和宋人的注解不一样;宋人的注解和明、清的注解不一样。为什么说法不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不一样,他那个说法一定能契合…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