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死,誰知道呢?沒有人曉得。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沒有兩樣。所以曉得世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場空,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的。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壽命同佛;阿彌陀佛無量壽,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修行時劫的長短,那就無所謂了,爲什麼?因爲你有足夠的壽命。
無量壽來看五劫,算什麼嗎?這時間不算長,所以說壽命長這才是真實的,沒有壽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
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佛家講修行,首先要把“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搞清楚,“行”是行爲,“修”是修正,當然我們的行爲不正,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爲正就不修了。邪正的標准是什麼?此地簡單給我們提出綱要,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准。
我們心裏常常起“貪嗔癡欲諸想”,這就不正了,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真心裏面沒有這些東西,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那有貪嗔癡慢?這些東西是妄心,有了這些東西,我們雖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淨,必須要把這些東西除掉,你心就清淨了。
外面是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境界來誘惑你,外面有誘惑,裏面就起貪嗔癡。佛在大經上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們經不起外面的誘惑,裏面起煩惱。《華嚴經》上說得好,“妄想。執著。”這是我們煩惱之所以生起,因爲有妄想,因爲有執著,執著就變成貪嗔,妄想是愚癡,這是病根。
我們要“積植德行”,“植”是培養、培植、累積、積功累德,要從“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作起,“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外,不被外境所誘惑,內裏面不起妄念,“貪嗔癡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這麼作,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心地清淨。
清淨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這裏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間,自己能作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麼呢?作主的是煩惱、是誘惑。這煩惱、誘惑作主,人就可憐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曉得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去貪嗔癡而已,內斷貪嗔癡,外斷一切誘惑。
底下一段,那就說得更明白了,舉出許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則,第十七是許多例子了。
十七、【植衆德本。不計衆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我們要想積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講的“植衆德本”,“本”是根本。第一個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告訴我們,“以苦爲師”。實在講,你初學時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淨時,那是樂;別人看是苦,你自己非常之樂。到那個境界當中,看到世間人每天在花花世界裏,你會看到那是真苦,苦、樂的標准不一樣啊。
我們看苦行僧,他真苦,一天吃一餐,你看吃的東西很粗糙,我們覺得苦;穿的衣服很單薄,其實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穿在身上涼,冬天保暖;不像我們,我們這個身體叁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了。我聽人家告訴我,我沒有見過,人家跟我講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氣,有一股清香。我們一年不洗澡還得了嗎?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可憐,標准不一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計”是什麼?不要計較,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少欲知足”,“少欲”是什麼?我們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這樣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樂,那就是“于人無爭。于事無求。”,心安理得。對于世間物質生活不追求,能過得去就好了,聰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質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啊,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樂。
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住房子,實在講,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國看到許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華,庭院好大,請我到裏面坐坐,我感歎不已,爲什麼?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就侍候這房子,整理這房子,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隸,你說可憐不可憐?還要負擔貸款,精神的壓力好重,這是何苦來?愚癡啊!說他貪圖享受,我沒有發現他享受什麼,我只發現他天天在作奴隸,什麼事都不管了才叫享受。
在美國,大家都曉得請人作是不可能的,樣樣事情自己作,這那叫享受?房子在享受,他在作奴隸。所以我在沒學佛之前就很懂得一個享受的觀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間十分鍾就收拾幹淨了,你說這多自在。衣食住行都要簡單,飲食簡單,長壽之道。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那來的?飲食當中來的。
飲食簡單,天天吃一樣的菜,吃得沒味道,那是心裏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輩子吃草,沒有換第二樣東西,又肥又壯,這是事實。我們到大陸上去旅行,大陸農村裏吃的是粗茶淡飯,沒有這些肉食,偏偏那裏的人健康長壽,這給我們作了一個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所以我們觀察大陸農村的同胞們,第一個他心清淨,他沒有什麼妄想;第二個他生活規律,飲食簡單,這是他們健康、長壽的原因。我們吃東西,餐餐都要挑口味,一身的毛病,所以“少欲知足”是健康、長壽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專求白法”,經典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黑就是惡,白就是善,所以“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惡,佛在經上爲我們講了一個最簡單的標准,佛告訴我們,凡是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衆生的,那就是善。
我們初學佛的人聽了這幾句話,很不服氣,爲什麼爲自己就是惡?假如你對于佛法道理稍稍明白一點點就知道。佛告訴我們叁界六道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我執而來的,換句話說,念念都有自己,念念爲自己,這是變現出六道輪回。所以阿羅漢他超越六道輪回,他憑什麼?阿羅漢沒有“我執”了,所以“我執”破了,輪回就沒了;“法執”破了就明心見性。
兩種執著,法執就是所知障,我執就是煩惱障;有“我”就有煩惱,有法執就有無明。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回,故佛教給我們,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這個我執天天在加重,你怎麼能出得了叁界?小乘人修行,困難;我執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堅固的習氣,怎麼會破得掉?你晚上作夢也沒把自己忘掉,可見得真難。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一切衆生,利益大衆,逐漸把自己淡忘掉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要爲衆生,不要想到自己。
衆生有福,那我這身也福,因爲我也是衆生之一,不是衆生之外;衆生有難,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動念去想衆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這樣就對了。而且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衆生,“志願無倦”,不疲不倦,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會作得很自在了。
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的?替衆生服務的;我的身體健康、長壽,衆生有福;我若短命死亡了,衆生沒福。身體與自己不相幹,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是利用它來作利益衆生的工具而已,這怎麼不自在?一樁好事作圓滿了,自己沒有功;作失敗了,自己沒有過。沒有功過,利益是屬于大衆的,所以“志願”就“無倦”了。
“忍力成就”,這裏面當然還得有真實的智慧,前面講“住真實慧”,由于有真實的慧,他才知道利益衆生是樁善事,也有機緣,也有程序,也有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菩薩六度,“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你看《金剛經》六度說得很詳細,但是說得最多的是“布施”和“忍辱”。換句話說,佛在般若會上特別強調這二條。
十七、【于諸有情。常懷慈忍。】
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對人要慈悲,要能夠容忍。
十七、【和顔愛語】
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十七、【勸谕策進】
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勸勉大衆,幫助他求進步。那些事情?以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十七、【恭敬叁寶。奉事師長。】
這裏所說的叁寶是指住持叁寶,和我們所講叁歸依的叁寶不一樣,叁歸依所說的重點是自性叁寶,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此地所說的叁寶,用現代的話的說就是教學的機構,我們對它要恭敬,沒有這個機構,佛陀教育就不能推行了,所以此地的叁寶是指道場。
當然這道場要有真正的內容,有真實的內容,具足佛、法、僧叁寶,叁寶當中以法寶爲主。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法來修行,佛所說的經典很多,經後人集結,我們中國人稱爲《大藏經》,這《藏經》,古人也有個比喻,比喻作寶山,我們入了寶山,要是一無所得的回來,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寶山,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這比喻難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古人到山上去采藥,這比喻好懂。我們叁藏經典好比大山一樣,這山上什麼藥都有,你到山上采什麼藥?一定采能治好我這病的藥,那就對了。所采的藥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錯了。我們到寶山不是替別人采藥,是替自己采藥,那就對了。
因此,這麼大的經典,我們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在佛法裏面的修學,究竟要修學那個法門?那就細細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麼?這法門確實能幫助我解決問題,能夠增進我生活的幸福,確實能幫助現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就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即使同一部經,講法不一樣,我們看看這些注解就曉得了。唐人的注解和宋人的注解不一樣;宋人的注解和明、清的注解不一樣。爲什麼說法不一樣?是這個時代的人需要不一樣,他那個說法一定能契合…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