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一個時代人大衆的根基,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們看古今的注解,就能夠了解到注解等于是用藥,也就能知道某一個時代,那些人的心理之狀況,他所要求的是什麼。
所以經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遇到真正善知識才有這個本事,我們經上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碰到那個善知識才行,遇不到善知識,我們自己看經論,一籌莫展。好在是經典多,這一部看不懂看那部,能夠在經典裏面體會幾句,我們一生就受用無窮。我們這次在經典裏選擇這些句子,就是這個意思,選擇我們現前最需要的,我這個選擇是現前大衆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淨土宗的。如果專爲修淨土的人來選擇,我不選這些,應當選什麼?選四十八願啊!所以這不是爲淨土選擇的,是爲廣大大衆,現前所需要的,是以此標准來選的。
所以叁寶是教學機構,叁寶裏的僧寶與佛陀教育的承傳有著最大的關系。僧,實在說就是職業的傳教師,對于佛教育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勤懇的去弘化、去宣揚。
“奉事師長”是我們古時候所說的“尊師重道”,佛法與我們儒家同樣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儒教育是以此發揚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從這裏發揚光大的。所以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真正才得的到。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這個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爲什麼?你不相信嘛,你不願意學;你對老師尊敬,老師的話你聽得進去,你會認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當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師”是爲了“重道”。
十七、【無有虛僞谄曲之心。】
這不僅是對叁寶、對老師,對一切大衆,我們都要用真誠的心,要培養這個習慣。別人欺騙我,無所謂,不必去計較,不要去認真,我們絕定不可以欺騙人。爲什麼?我們希望再過幾年就到極樂去了,極樂世界沒有一人是騙人的,我們還要欺騙人,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去不了啦。我們被人騙沒關系,極樂世界照去,不可以騙人,所以我們的目標和世間人不一樣。欺騙人的人,他們是搞六道輪回,我們是想和六道輪回告別,所以六道輪回裏面這些習氣應當要斷除。
十七、【莊嚴衆行。軌範具足。】
“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講真、善、美,實在說,有名無實,西方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真、善、美、慧。我們遵從佛的教誨,以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那就“莊嚴”了。
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作我們自己的本願,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是依照阿彌陀佛發這個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發這個願和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這叫“學佛”,這是真實、真正的。
“軌範具足”,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模範”,“具足”是沒有欠缺,無論在那一方面都可以作大衆的榜樣,不但作修行人的榜樣,也作一般社會大衆的榜樣,所以此句話裏面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地位,從事某一種的行業,我們在同行裏都要作大家的榜樣。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位善知識都是菩薩,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多數都是在家身份,五十叁人只有五人是出家身份,其他都是在家身份。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都是社會的榜樣,都是大衆的典型。
所以不僅是言教,也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這叫“菩薩”,這叫“大慈大悲”。久了能夠轉移風俗,勸化大衆,所以他這個勸化不僅是用口,所作所爲,起心動念,剛才說了,世間人都爲自己,菩薩都爲衆生。在家菩薩從事這個行業,這行業也是爲社會、爲衆生,那就是菩薩。
我開了一間公司,公司裏頭用了幾十個員工,我必須要體認到,我養活這麼多人家,我一定要把公司辦好,這才是菩薩。若認爲他們都是替我賺錢的,賺來養活他自己一家的,這是凡夫,凡夫和菩薩差別就在此地,菩薩心是利益社會、利益衆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就愈做愈愉快,沒有煩惱了。員工愈做他心愈服,爲什麼?這一個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麼不盡心、不努力?那裏還有什麼勞資糾紛,勞資糾紛都是産生在自私自利。所以這一句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廣。
十七、【觀法如化。叁昧常寂。】
這二句是屬于境界,“法”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何必當真?“叁昧”是梵語,中文是“正受”之意,換句話說,享受啊,享受什麼?清淨寂悅,這清淨寂悅的享受是佛與大菩薩的享受,我們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我們同修當中也有生意作得很大的,公司開很大的,遇到我,“法師,我苦得不得了,員工不聽話...生意不好作...天天在操心。”,有什麼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觀法如化。叁昧常寂。”,沒有遵守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了,依教奉行,你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那有苦?
企業家也有不少學佛的,但是他學佛沒有學得透徹,對于佛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那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裏所寫到的,滿清在初期時,宮廷裏讀《無量壽經》,所以清朝那時興盛,在我們中國曆史上,過去是沒有過的,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將近一百五十年,最盛的時期,宮廷裏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念《無量壽經》。
這個高明,大家都聽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誨去作。如果我們知道這殊勝的利益,你一個公司行號,早晨員工上班,可以用個十五分鍾、二十分鍾讀經,老板和員工都聽佛的話,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訓來行事,那有不興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句很時髦的話,“建立共識”,我們的共識依據什麼建立?依據佛法,依據佛陀的教誨,這就對了。大家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去作,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觀法如化”這是智慧,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處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會錯誤;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都是對于事實真相不了解,這才把事情做錯了。都能了解,怎麼會做錯事呢?所以心是清淨的。“叁昧常寂”,“叁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是世間人不知道的。什麼最樂?心地清淨最樂,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牽挂,沒有憂慮,你看那多樂啊,世間人不懂,這叫“真樂”。
十七、【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是身、語、意叁業的造作,佛教我們一個原則,必需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爲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閱微草堂筆記》裏記載有一段事情,說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裏,就他一個人住在小廟,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不但小廟裏沒法器,大概他也不作早晚課,連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他自己也種些菜維持生活。
附近人看到了,除了他沒頭發及無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沒人瞧得起他,也沒有看到他念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就這樣在這破廟裏住了二、叁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召集起來,他說他要往生了,居然坐在那兒走的,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人家內在的工夫,往往我們會看錯了,他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的,連早晚功課都不作,不像樣子,但他真修行,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出來了。所以我們往往由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故言語一定要謹慎。
十七、【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身”是動作,“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節。佛法“律儀”包括一般禮節、法律,就是守法;還包括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像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十七、【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叁業當中最難的是意業,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所以他把口業擺在第一,通常我們講身、語、意,他把口業擺第一,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意業要清淨無染,學佛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雖然講的叁樁事情,“清淨”、“平等”、“覺”,一而叁,叁而一,心清淨了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既然清淨了一定覺,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心一定是清淨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這叁個,一個得到了,叁個一定都具足。
我們學佛,特別是淨宗所說的,偏重的是清淨心,我們只修清淨心,平等、正覺自然在其中。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這個無染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起貪、嗔、癡、慢,外不執著這一切善惡境界,我們的心自然就得清淨了。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你處理一切事絕不會有錯誤,無論什麼事情,你會處理的恰到其分,作得非常圓滿。一切的錯誤都是從欲望上生的,都是從利害上産生出來的。
十八、【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衆生。】
“恒”是永遠不能斷的,時時刻刻都應當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是舍棄,幫助別人。大乘經上將“布施”歸納爲叁大類,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叁種果報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這心裏求,不知道去作,去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你就修財布施;希望自己聰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裏第一個就是不惱害一切衆生,不但不殺生,令別人及另外衆生起煩惱都不可以。所以佛家,特別在中國,這“素食”就是屬于無畏布施,不食衆生肉,不惱害衆生,更積極的就是放生。
放生,在美國這個環境裏和中國不一…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