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美國一般人對小動物都非常愛護的,和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人什麼衆生都吃,都要殺害,所以殺業造的很重,這當然都是有果報的,這我們應當要知道。
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學佛之後才曉得這樁事情,這叁種果報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師就教我修因,認真的去修。我是一個很沒有福報的人,這個我自己知道,而且是短命之人,過去許多爲我算命、看相的都這樣說法,我也同意,我心裏很清楚、很明白。但活到現在還沒死,好像現在這福報一年比一年大,那裏來的呢?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來的。
福報不能自己享,自己享,沒幾天就享完了;福報來了給大家去享,這福報就永遠享不盡啊!這是真實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這個是真正的福報。聰明智慧增長,對于一切事理、過去、未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們作利益衆生的事情,作得更恰當、更美滿。沒求壽命,自己就延長了,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薩行裏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爲我們製定的戒法要遵守,剛才說過了,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統統要遵守,這些都是屬于戒律的範圍。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忍辱”這是講有耐性,無論作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夠圓滿,才能夠成就。“精進”是菩薩道唯一善根,特別注意是“精”,“進”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那你會在短時期有很殊勝的成就。
于現在,我們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同時學的東西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他是雜進,他是亂進。所以費的時間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這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進”真正的利益。實在講,現在好的善知識也很難遇到,我這一生有一點小成就,是得力于好老師,我的老師是絕對禁止我雜進、亂進。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教導我們,聰明能力好的頂多也只能學兩樣東西,絕定不同時教叁樣;看你程度不夠,只可以學一樣。一門學會,要他認爲你可以,才可以再學一門,否則的話決定不許可。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一般的佛學院裏,一學期都不只五部,我十年才學五部,那五部經呢?我告訴你們大家,我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本子我印得很多,你們大家都看到,很少,一點點,不多。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第叁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選了一部大經,《楞嚴經》,十年我就學這麼一點東西。
李老師的標准是這東西學會了,什麼叫“會”呢?你能夠在講臺上跟大衆講得很透徹,這算你這部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如果不是在講臺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後一排坐著聽,爲什麼?我們沒有麥克風,要他能聽得見聲音才行,他聽不見,不算。這就像是考試,我們的考試是這個考試法的。所以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就怕雜,就怕亂,所以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基礎奠定下去了,其它的大經大論,我們拿到手上沒有困難,自然就能解決了。
我在臺灣講經,恐怕至少有五、六十種之多,都沒學過的,包括《華嚴》、《法華》,都沒有學過的;那《地藏經》講了好多遍,禅宗的典籍也好多,都是沒有學過的,這就是佛法裏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學通。所以真正好老師,他的標准是在此地,你學兩樣東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專,你就學不好。所以世間事情,沒有什麼難,也沒有什麼巧妙的,就是“專精”就成功了。
你們是在家居士,我在臺中學佛的時候是居士身份哪,那時候沒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師那裏,恐怕什麼都學不到,爲什麼?李老師對出家人很恭敬,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時沒有出家。沒有出家,他把我當小孩看,李老師大我叁十八歲,所以可以打,可以罵的,他是真打人,真罵人,教學非常嚴格,你不願意接受,那你就出去。你跟他學,他真打人;但是在他打人、罵人的時候,教室外面派人看著,不准人接近,爲什麼?怕難爲情嘛,同學在一塊,看到沒有關系,不能讓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時,哎呀,他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罵了,這多難爲情,我們又不是小孩,都是二、叁十歲的人了,裏面年齡最大的林看治,六十歲,最小的都二十多歲。所以這麼大的年齡了,他老人家還是打,還是罵,所以要關門教學,不能讓人看到,道理在此地。這是“精進”,所以你們要想成就,要記住,“精進”。
“禅定”,“定”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的被外面境界動搖,你如果學一樣東西,專心在這一樣東西,人家說那個不好,我並不動心,你心才有主宰。“智慧”,簡單講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理智,一動感情就失敗了。這是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菩薩以這個六條綱領“教化安立衆生”。
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這幾句實實在在可以作爲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准則,佛首先教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覺悟之心”,這一點關系最大。凡夫之所以稱爲凡夫,實在說就是迷惑顛倒,“菩提心”恰恰和這相反,我們不迷惑、不顛倒。怎樣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顛倒?
我們從形相上去觀察那就很清楚了,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也就是對于自己、對于我們生活的環境認識得清楚,認識正確,這個認識就是覺悟,我們認識沒有錯誤。可是這個標准在那裏呢?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我們的標准,佛告訴我們這世間的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世間法的真實相,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
那有無真常、不苦、不空?佛告訴我們有,確確實實有,常、樂、我、淨,那真有,但是常、樂、我、淨不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常、樂、我、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有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我們一定會舍棄苦、空、無常的世間,我們要去取得常、樂、我、淨的境界,一定要能夠取得,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換句話說,佛門常講的“了生死。出叁界。”,“了”是明了,對于六道輪回生死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覺悟了,不迷了。所以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那我們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擺脫輪回,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佛又告訴我們,佛陀在世時,所謂的正法時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學一切的法門,多數人都能成就,根識利。到像法時期,距離佛陀時代遠了,人根性差了一等,傳下來的佛法,慢慢也變質了,怎麼變質呢?參雜著許多衆生的知見在裏面。
佛的經沒有變質,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傳的時間愈久,愈傳愈訛。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距離佛滅度叁千多年了,按中國人的記載,今年是叁千零二十年,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了,嚴重到確確實實教我們無所適從,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而得證果,就愈來愈困難了。
因此佛在《大集經》裏爲我們留了一句話,這實實在在說呢,世尊對于今天社會狀況,他在叁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們真正有心求出離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佛沒有辜負我們,所以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這句話實實在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的人,我們依照此法門,決定成功。此法門一直到末法的終了,正如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將來佛法在此世間滅盡,我們曉得末法是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九千年後佛法滅盡了,《阿彌陀經》還在這世間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阿彌陀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尚留世間。
由此可知,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連那時期的人,依這句名號都能得度,何況我們現在?我們再回想古時候,道綽大師,這是唐朝時候的人,一生講淨土叁經二百余遍,這法師一生其它的經統統不講,只講淨土叁經,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由此可知,他心之專,專修專弘,那叫“圓滿的菩提心”。
所以我們真想了生死,第一個要真正知道人生苦啊,來生還要再作人嗎?這一輩子苦還沒受夠嗎?來生必定比這一生更苦。來生不想作人,這願望能達到嗎?可以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有決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一定得生,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覺悟的心有了,下面還有覺悟的行爲,也就是說,我們要過一個覺者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覺而不迷,這才行啊。下面就是佛所教給我們,菩薩住在世間,他們的起心動念、造作行持。
第一要“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第一個就是持戒,這在前面爲諸位報告過了,廣義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禮,佛爲我們製定的戒律,我們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才不致于死在戒律條文之中,爲什麼?條文是依照當年印度那一個社會背景、生活方式所寫的,和叁千年後我們現代人、現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說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條文上。
條文裏面只有幾個重戒是永遠不變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永遠不變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其它在生活習慣裏,許許多多的威儀,現代都用不上了。以穿衣來說,我們中國人穿的衣服,和印度人一塊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飲食,印度那時出家人吃飯是托缽,現在是接受供養,不在外面托缽了,所以這些生活方式,戒律裏都用不著了。現在讀這些戒律是紀念的意思。
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衆善奉行”是菩薩戒,就是大乘戒。因此善惡的標准我們要知道,經論裏將善惡的標准講得很詳細,它也有層次的不…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