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一个时代人大众的根基,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看古今的注解,就能够了解到注解等于是用药,也就能知道某一个时代,那些人的心理之状况,他所要求的是什么。
所以经没有一定的讲法,这是遇到真正善知识才有这个本事,我们经上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要碰到那个善知识才行,遇不到善知识,我们自己看经论,一筹莫展。好在是经典多,这一部看不懂看那部,能够在经典里面体会几句,我们一生就受用无穷。我们这次在经典里选择这些句子,就是这个意思,选择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我这个选择是现前大众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净土宗的。如果专为修净土的人来选择,我不选这些,应当选什么?选四十八愿啊!所以这不是为净土选择的,是为广大大众,现前所需要的,是以此标准来选的。
所以三宝是教学机构,三宝里的僧宝与佛陀教育的承传有著最大的关系。僧,实在说就是职业的传教师,对于佛教育一定要认真的修学,勤恳的去弘化、去宣扬。
“奉事师长”是我们古时候所说的“尊师重道”,佛法与我们儒家同样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儒教育是以此发扬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从这里发扬光大的。所以孝亲非常重要,从孝亲这才能够尊师;我们对老师真正能够尊敬,老师的道,我们真正才得的到。假如对老师没有尊敬心,这个老师再高明也无法传授给你,为什么?你不相信嘛,你不愿意学;你对老师尊敬,老师的话你听得进去,你会认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当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师”是为了“重道”。
十七、【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不仅是对三宝、对老师,对一切大众,我们都要用真诚的心,要培养这个习惯。别人欺骗我,无所谓,不必去计较,不要去认真,我们绝定不可以欺骗人。为什么?我们希望再过几年就到极乐去了,极乐世界没有一人是骗人的,我们还要欺骗人,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去不了啦。我们被人骗没关系,极乐世界照去,不可以骗人,所以我们的目标和世间人不一样。欺骗人的人,他们是搞六道轮回,我们是想和六道轮回告别,所以六道轮回里面这些习气应当要断除。
十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善、美,世间人讲真、善、美,实在说,有名无实,西方世界那是实实在在的真、善、美、慧。我们遵从佛的教诲,以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心行那就“庄严”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作我们自己的本愿,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不是念阿弥陀佛的愿,是依照阿弥陀佛发这个愿,我也发这个愿;我发这个愿和阿弥陀佛一样真实,这叫“学佛”,这是真实、真正的。
“轨范具足”,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模范”,“具足”是没有欠缺,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可以作大众的榜样,不但作修行人的榜样,也作一般社会大众的榜样,所以此句话里面的意思是无尽的深广。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从事某一种的行业,我们在同行里都要作大家的榜样。你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菩萨,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大多数都是在家身份,五十三人只有五人是出家身份,其他都是在家身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表现的都是社会的榜样,都是大众的典型。
所以不仅是言教,也身教,一举一动都是大家的榜样,这叫“菩萨”,这叫“大慈大悲”。久了能够转移风俗,劝化大众,所以他这个劝化不仅是用口,所作所为,起心动念,刚才说了,世间人都为自己,菩萨都为众生。在家菩萨从事这个行业,这行业也是为社会、为众生,那就是菩萨。
我开了一间公司,公司里头用了几十个员工,我必须要体认到,我养活这么多人家,我一定要把公司办好,这才是菩萨。若认为他们都是替我赚钱的,赚来养活他自己一家的,这是凡夫,凡夫和菩萨差别就在此地,菩萨心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就愈做愈愉快,没有烦恼了。员工愈做他心愈服,为什么?这一个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么不尽心、不努力?那里还有什么劳资纠纷,劳资纠纷都是产生在自私自利。所以这一句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广。
十七、【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二句是属于境界,“法”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当真?“三昧”是梵语,中文是“正受”之意,换句话说,享受啊,享受什么?清净寂悦,这清净寂悦的享受是佛与大菩萨的享受,我们在家菩萨也能得到。
我们同修当中也有生意作得很大的,公司开很大的,遇到我,“法师,我苦得不得了,员工不听话...生意不好作...天天在操心。”,有什么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没有遵守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你要是真正听进去了,依教奉行,你会过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那有苦?
企业家也有不少学佛的,但是他学佛没有学得透彻,对于佛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没有觉悟;真正觉悟了,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里所写到的,满清在初期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所以清朝那时兴盛,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过去是没有过的,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将近一百五十年,最盛的时期,宫廷里皇帝带著文武百官每天念《无量寿经》。
这个高明,大家都听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诲去作。如果我们知道这殊胜的利益,你一个公司行号,早晨员工上班,可以用个十五分钟、二十分钟读经,老板和员工都听佛的话,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训来行事,那有不兴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句很时髦的话,“建立共识”,我们的共识依据什么建立?依据佛法,依据佛陀的教诲,这就对了。大家都能够依照佛所说的去作,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观法如化”这是智慧,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了解了,明白了,处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会错误;所有一切错误的措施,都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这才把事情做错了。都能了解,怎么会做错事呢?所以心是清净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净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是世间人不知道的。什么最乐?心地清净最乐,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你看那多乐啊,世间人不懂,这叫“真乐”。
十七、【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这是身、语、意三业的造作,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必需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别人过失不批评,不要去说,为什么?我们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有一段事情,说有一个出家人住在一个小庙里,就他一个人住在小庙,这个法师平常的行持,没有人瞧得起,不但小庙里没法器,大概他也不作早晚课,连香花的供养都或有或无,他自己也种些菜维持生活。
附近人看到了,除了他没头发及无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没有两样,没人瞧得起他,也没有看到他念经,也没有人看到他念佛,就这样在这破庙里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邻居统统召集起来,他说他要往生了,居然坐在那儿走的,跟大家说完之后就走了。人家内在的工夫,往往我们会看错了,他心真清净,外面邋邋遢遢的,连早晚功课都不作,不像样子,但他真修行,临终一著,示现给人看出来了。所以我们往往由外在看一个人,不见得是真的,故言语一定要谨慎。
十七、【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身”是动作,“律”是戒律,“仪”是威仪,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礼节。佛法“律仪”包括一般礼节、法律,就是守法;还包括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像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十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三业当中最难的是意业,最容易造恶业的是口业,所以他把口业摆在第一,通常我们讲身、语、意,他把口业摆第一,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业。意业要清净无染,学佛不仅仅是出家,在家也学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清净心,你看《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虽然讲的三桩事情,“清净”、“平等”、“觉”,一而三,三而一,心清净了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么会清净?既然清净了一定觉,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觉,觉心一定是清净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这三个,一个得到了,三个一定都具足。
我们学佛,特别是净宗所说的,偏重的是清净心,我们只修清净心,平等、正觉自然在其中。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保持心地的清净无染。这个无染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内不起贪、嗔、痴、慢,外不执著这一切善恶境界,我们的心自然就得清净了。诸位要知道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实智慧,你处理一切事绝不会有错误,无论什么事情,你会处理的恰到其分,作得非常圆满。一切的错误都是从欲望上生的,都是从利害上产生出来的。
十八、【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恒”是永远不能断的,时时刻刻都应当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对自己来说是放下,是舍弃,帮助别人。大乘经上将“布施”归纳为三大类,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这三种果报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希望有财富,有聪明智慧,有健康长寿。这心里求,不知道去作,去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财富不缺乏,你就修财布施;希望自己聪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第一个就是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生,令别人及另外众生起烦恼都不可以。所以佛家,特别在中国,这“素食”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恼害众生,更积极的就是放生。
放生,在美国这个环境里和中国不一…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