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9

  ..续本文上一页样,美国一般人对小动物都非常爱护的,和我们中国不一样,中国人什么众生都吃,都要杀害,所以杀业造的很重,这当然都是有果报的,这我们应当要知道。

  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学佛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这三种果报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师就教我修因,认真的去修。我是一个很没有福报的人,这个我自己知道,而且是短命之人,过去许多为我算命、看相的都这样说法,我也同意,我心里很清楚、很明白。但活到现在还没死,好像现在这福报一年比一年大,那里来的呢?都是这一生依照佛法修学来的。

  福报不能自己享,自己享,没几天就享完了;福报来了给大家去享,这福报就永远享不尽啊!这是真实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这个是真正的福报。聪明智慧增长,对于一切事理、过去、未来,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们作利益众生的事情,作得更恰当、更美满。没求寿命,自己就延长了,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萨行里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法要遵守,刚才说过了,世间的法律、风俗习惯也统统要遵守,这些都是属于戒律的范围。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忍辱”这是讲有耐性,无论作什么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够圆满,才能够成就。“精进”是菩萨道唯一善根,特别注意是“精”,“进”是不退,“精”是纯而不杂,那你会在短时期有很殊胜的成就。

  于现在,我们学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同时学的东西太多、太杂,虽然天天在进步,他是杂进,他是乱进。所以费的时间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这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进”真正的利益。实在讲,现在好的善知识也很难遇到,我这一生有一点小成就,是得力于好老师,我的老师是绝对禁止我杂进、乱进。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教导我们,聪明能力好的顶多也只能学两样东西,绝定不同时教三样;看你程度不够,只可以学一样。一门学会,要他认为你可以,才可以再学一门,否则的话决定不许可。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学五部经,一般的佛学院里,一学期都不只五部,我十年才学五部,那五部经呢?我告诉你们大家,我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本子我印得很多,你们大家都看到,很少,一点点,不多。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选了一部大经,《楞严经》,十年我就学这么一点东西。

  李老师的标准是这东西学会了,什么叫“会”呢?你能够在讲台上跟大众讲得很透彻,这算你这部学会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如果不是在讲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后一排坐著听,为什么?我们没有麦克风,要他能听得见声音才行,他听不见,不算。这就像是考试,我们的考试是这个考试法的。所以不可以同时学两样东西,就怕杂,就怕乱,所以它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基础奠定下去了,其它的大经大论,我们拿到手上没有困难,自然就能解决了。

  我在台湾讲经,恐怕至少有五、六十种之多,都没学过的,包括《华严》、《法华》,都没有学过的;那《地藏经》讲了好多遍,禅宗的典籍也好多,都是没有学过的,这就是佛法里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学通。所以真正好老师,他的标准是在此地,你学两样东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专,你就学不好。所以世间事情,没有什么难,也没有什么巧妙的,就是“专精”就成功了。

  你们是在家居士,我在台中学佛的时候是居士身份哪,那时候没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师那里,恐怕什么都学不到,为什么?李老师对出家人很恭敬,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时没有出家。没有出家,他把我当小孩看,李老师大我三十八岁,所以可以打,可以骂的,他是真打人,真骂人,教学非常严格,你不愿意接受,那你就出去。你跟他学,他真打人;但是在他打人、骂人的时候,教室外面派人看著,不准人接近,为什么?怕难为情嘛,同学在一块,看到没有关系,不能让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时,哎呀,他今天被老师打了,被老师骂了,这多难为情,我们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岁的人了,里面年龄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最小的都二十多岁。所以这么大的年龄了,他老人家还是打,还是骂,所以要关门教学,不能让人看到,道理在此地。这是“精进”,所以你们要想成就,要记住,“精进”。

  “禅定”,“定”是心有主宰,不会轻易的被外面境界动摇,你如果学一样东西,专心在这一样东西,人家说那个不好,我并不动心,你心才有主宰。“智慧”,简单讲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处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理智,一动感情就失败了。这是教给我们六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菩萨以这个六条纲领“教化安立众生”。

  十九、【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这几句实实在在可以作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准则,佛首先教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它的意思是“觉悟”,“发菩提心”也就是“发觉悟之心”,这一点关系最大。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实在说就是迷惑颠倒,“菩提心”恰恰和这相反,我们不迷惑、不颠倒。怎样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颠倒?

  我们从形相上去观察那就很清楚了,一个真正觉悟的人,也就是对于自己、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认识得清楚,认识正确,这个认识就是觉悟,我们认识没有错误。可是这个标准在那里呢?佛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我们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这世间的真相是苦、空、无常,这是世间法的真实相,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避免。

  那有无真常、不苦、不空?佛告诉我们有,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那真有,但是常、乐、我、净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常、乐、我、净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确确实实有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我们一定会舍弃苦、空、无常的世间,我们要去取得常、乐、我、净的境界,一定要能够取得,这就是真正觉悟的人。

  换句话说,佛门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对于六道轮回生死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觉悟了,不迷了。所以事实真相搞清楚了,那我们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摆脱轮回,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佛又告诉我们,佛陀在世时,所谓的正法时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学一切的法门,多数人都能成就,根识利。到像法时期,距离佛陀时代远了,人根性差了一等,传下来的佛法,慢慢也变质了,怎么变质呢?参杂著许多众生的知见在里面。

  佛的经没有变质,讲经的人把经讲变质了,传的时间愈久,愈传愈讹。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距离佛灭度三千多年了,按中国人的记载,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变质的状况愈来愈严重了,严重到确确实实教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要想在佛法上修学而得证果,就愈来愈困难了。

  因此佛在《大集经》里为我们留了一句话,这实实在在说呢,世尊对于今天社会状况,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我们真正有心求出离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证果的人,佛没有辜负我们,所以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修净土成就。这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尊告诉我们现代的人,我们依照此法门,决定成功。此法门一直到末法的终了,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将来佛法在此世间灭尽,我们晓得末法是一万年,现在才过一千年,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后佛法灭尽了,《阿弥陀经》还在这世间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后,《阿弥陀经》也没有了,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尚留世间。

  由此可知,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议,连那时期的人,依这句名号都能得度,何况我们现在?我们再回想古时候,道绰大师,这是唐朝时候的人,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余遍,这法师一生其它的经统统不讲,只讲净土三经,这是净宗的一代祖师。由此可知,他心之专,专修专弘,那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我们真想了生死,第一个要真正知道人生苦啊,来生还要再作人吗?这一辈子苦还没受够吗?来生必定比这一生更苦。来生不想作人,这愿望能达到吗?可以说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你的愿望不见得可以达到。所以我们要有决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一定得生,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觉悟的心有了,下面还有觉悟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要过一个觉者的生活。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觉而不迷,这才行啊。下面就是佛所教给我们,菩萨住在世间,他们的起心动念、造作行持。

  第一要“持诸禁戒。坚守不犯。”。第一个就是持戒,这在前面为诸位报告过了,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礼,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才不致于死在戒律条文之中,为什么?条文是依照当年印度那一个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所写的,和三千年后我们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说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条文上。

  条文里面只有几个重戒是永远不变的,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远不变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其它在生活习惯里,许许多多的威仪,现代都用不上了。以穿衣来说,我们中国人穿的衣服,和印度人一块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饮食,印度那时出家人吃饭是托钵,现在是接受供养,不在外面托钵了,所以这些生活方式,戒律里都用不著了。现在读这些戒律是纪念的意思。

  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就是大乘戒。因此善恶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经论里将善恶的标准讲得很详细,它也有层次的不…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