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有浅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们一般人讲的“五乘佛法”,这就是把佛法分为五个层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
五乘里人和天都没有出三界,没有超越轮回,这个诸位要晓得的,到声闻、缘觉这才真正超越六道轮回。可是圆满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础上,人都作不好,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学佛从那里学起?从作人学起。世尊在《观无量寿经》教给我们,未学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里第一条就是人天福报,共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作人的基础,底下第二十条就是十善,我们以此为生活原则,一定要遵守它。
禁戒里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诸佛菩萨都遵守的。从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们奉行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绝对要遵守;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都是在戒律范圉之内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欲,“坚守不犯”,这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律的精神。
“饶益有情”此句是属于大乘菩萨戒,“有情”是说众生,有情的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广大的人群,要作对人有利益的事情,这利益上加“饶”,就是最丰饶的利益,现代人讲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这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作,也许我们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心。你有真诚的心、恭敬心、精进心、耐心去作,必定得到诸佛菩萨威神加持,一定能够教你满意。
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很重要,从心想生,我们天天想它,念念不忘它,这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这事好难,作不到,算了,那这事情就不能成功了,为什么?你这念头中断了,不能产生力量。真正能发生不可思议的力量是你念心不断;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我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断,那时一定就把阿弥陀佛给念来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饶益有情”的事情,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作,对于众生有真实的力量,有广大的利益,这念头绝对不教它中断。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这是说将我们的心量拓宽,未学佛之前,我们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国家、去想社会、去想一切众生,这心量小啊。学了佛之后,尤其是看到阿弥陀佛的大愿,他的境界包括了虚空法界,那是真心圆满的显露,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所以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小小一点善事,都要把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我们所修的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回向就是这个意思,我不独享,我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艺、能力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这叫“菩萨行”。一个觉悟的人他一定是这样的行为,假如他不是这样的行为,念念还是自己、为家庭,甚至为一个小团体,他没觉悟。为什么?心量小啊,觉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
以下这段就是十善业道,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人若能一生依照这十条去作,那才叫“善人”,这是善恶最简单的标准,这十条我们就不必细说它了。
二十、【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二一、【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这于我们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有很大的关系,这四句作到了,上述诸项决定得到。会养生的人,人常说的长寿,长寿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样才能作到呢?“一心清净”就作到了,佛经上不是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这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会起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所有一切现象的变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经上所说的森罗万相、一切万法,皆是唯心所现。
心是不生不灭的,清净无为的,所以唯心所现的那个境界也是不生不灭,那是真的。佛在经上称这境界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这迷了自性就变成凡夫了。这一迷就把不生不灭的真心变成了生灭心,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从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念头在生灭,生灭叫“十”,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怎么变的?唯识所变。
这“唯识所变”就是刚才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想”是“十”,真心不想,真心里头没有想,所以十法界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这“心想”、“十”,它是能变、能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所生,我们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弄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会变啦,就能够随著自己意思去变了,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理论和方法,你就会变了。你不懂这方法,就坏了,随著你的情绪,随著外面环境去变,自己作不了主宰,这就有苦了。
因此我们用心,用什么心呢?要用一心,要用清净心。心一清净,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了,生理随著心理在转变,操纵在心理,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那有不健康的道理?绝定健康。
“一心”在我们净土宗修行的标准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这“一心”真正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一天到晚把这心定在“阿弥陀佛”佛号上,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号,“南无”是印度话,中文是“归依”之意,“南无阿弥陀佛”的中文意思就是“归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
“依”是依靠,“归”是回头,从万事万法里回头,现在一心依靠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你真回头,所有一切污染离开了;真依靠,那就清净了,所以“一心清净”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健康,我们要长寿,我们还要永远保持年轻,这两句话就是永远保持著年轻,重要的就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所说“一心清净”,你的心就端正了。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外什么都没有,这心是真的端正。
言语是“身”的一部份,我们身体的动作,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这都是属于“身”,身直端正要与威仪相应,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礼相应。礼,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啊,我们要守礼,我们要懂古礼,古礼不能不懂;也要守现在人的礼,因为我们是现在人。所以古礼的精神我们明白了,现代人的礼节我们遵守,一举一动都能够合礼,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诲,这就是“端正
身”。
下面这句是我们身心不端有著很大的障碍,必须把这个障碍去掉,身心就“端”了。那两大障碍呢?一个是“欲望”,一个是“忧患”。对身体的障碍是“欲”,它在那里诱惑你啊,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忧”,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要作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忧”去掉,没有欲望,没有忧虑。
不但自己没有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的欲望,在菩萨道里,前面不是说“饶益有情”吗?我们去帮助别人,连这帮助别人的欲望也没有了,那才清净啊。有度众生的欲望,还是错了。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佛没有度一个众生,为什么?一切事情随缘就好,“随缘”用现代的话就是“顺其自然”,有这个机缘,我们尽心尽力去作,作了也不必居功,没有缘就不作,这样就好。不要去攀,要随缘啊,你们同修说要怎样,要发动搞什么,那叫“攀缘”。
攀缘,心就不清净了,对于自己的损失非常大,对于别人也不见得作得很圆满。古人常讲“好事多磨”,古时候磨少,现在磨多,多少百倍千倍都不止啊。你要作好事那有那么容易,好事不知不觉变质,就变成坏事了,变成造罪业了。这是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的。
所以我们做人,随缘随份去作,不要攀缘。我们为社会、为大家是作了一些事,在台湾、在国外,也有些同修来告诉我,我们应该募化一笔基金,大家来凝聚力量,我说不要,为什么?流弊很多,不可以这样作法,还是随缘作得心安理得,作得真快乐。
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训,我们力量多就多作,少就少作,没有就不作,这个好啊。所以绝对不要伸手向人要钱,这个很重要,绝定不能够化缘,绝定不要生事。天下什么事最好?无事最好,好事不如无事,所以无事最好,这个要知道,所以要“绝欲去忧”。
“慈心精进”,“慈心”是慈悲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众生,心要慈悲。“进”是不退,一直往前进。“精”是纯而不杂,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勇猛精进。
二一、【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这些都是障碍精进的,要真正作到“慈心精进”,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第一个是嗔恚心,是大障碍,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障碍都来了,不要有嗔恚心。这桩事情很不容易作到,为什么作不到呢?是因为你把世间一切人事看得太认真了,所以才觉得很难。
佛告诉我们,这世间一切事,是怎么回事呢?梦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是妄。”,我们要常常记著《金刚经》上这几句对宇宙人生的写实,“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是因缘果报。缘里面有善缘、恶缘,所以当我们遇到恶缘现前时,晓得恶的果报是过去有恶缘,别人对我不高兴,有杵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这笔账消了。假如我们嗔恚心再发起来呢?那好了,这笔账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烦还在后头,为什么不让它消掉?欠财的还钱,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这心很平静,很平淡。善缘来,也没欢喜心;逆缘来了,也没有嗔恚心;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心清净,对这事情…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