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有淺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們一般人講的“五乘佛法”,這就是把佛法分爲五個層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乘佛法、緣覺乘佛法、菩薩乘佛法。
五乘裏人和天都沒有出叁界,沒有超越輪回,這個諸位要曉得的,到聲聞、緣覺這才真正超越六道輪回。可是圓滿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礎上,人都作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學佛從那裏學起?從作人學起。世尊在《觀無量壽經》教給我們,未學佛之前先修叁福,叁福裏第一條就是人天福報,共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作人的基礎,底下第二十條就是十善,我們以此爲生活原則,一定要遵守它。
禁戒裏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諸佛菩薩都遵守的。從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們奉行國家政府頒布的法律,絕對要遵守;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是在戒律範圉之內的。要克製自己的情欲,“堅守不犯”,這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律的精神。
“饒益有情”此句是屬于大乘菩薩戒,“有情”是說衆生,有情的衆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廣大的人群,要作對人有利益的事情,這利益上加“饒”,就是最豐饒的利益,現代人講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這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去作,也許我們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心。你有真誠的心、恭敬心、精進心、耐心去作,必定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一定能夠教你滿意。
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很重要,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它,念念不忘它,這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這事好難,作不到,算了,那這事情就不能成功了,爲什麼?你這念頭中斷了,不能産生力量。真正能發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你念心不斷;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淨土也是這個道理。我念阿彌陀佛,念西方極樂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斷,那時一定就把阿彌陀佛給念來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饒益有情”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作,對于衆生有真實的力量,有廣大的利益,這念頭絕對不教它中斷。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是說將我們的心量拓寬,未學佛之前,我們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國家、去想社會、去想一切衆生,這心量小啊。學了佛之後,尤其是看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他的境界包括了虛空法界,那是真心圓滿的顯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無論作什麼事情,小小一點善事,都要把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所修的福報與一切衆生共享,回向就是這個意思,我不獨享,我與一切衆生共享,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藝、能力都與一切衆生共享,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安樂,這叫“菩薩行”。一個覺悟的人他一定是這樣的行爲,假如他不是這樣的行爲,念念還是自己、爲家庭,甚至爲一個小團體,他沒覺悟。爲什麼?心量小啊,覺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
以下這段就是十善業道,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的標准,人若能一生依照這十條去作,那才叫“善人”,這是善惡最簡單的標准,這十條我們就不必細說它了。
二十、【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
二一、【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于我們身心修養、健康長壽、幸福快樂有很大的關系,這四句作到了,上述諸項決定得到。會養生的人,人常說的長壽,長壽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樣才能作到呢?“一心清淨”就作到了,佛經上不是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這念頭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會起很大的作用,什麼作用?所有一切現象的變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經上所說的森羅萬相、一切萬法,皆是唯心所現。
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無爲的,所以唯心所現的那個境界也是不生不滅,那是真的。佛在經上稱這境界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這迷了自性就變成凡夫了。這一迷就把不生不滅的真心變成了生滅心,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妄想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從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念頭在生滅,生滅叫“十”,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怎麼變的?唯識所變。
這“唯識所變”就是剛才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想”是“十”,真心不想,真心裏頭沒有想,所以十法界是從心想生。換句話,這“心想”、“十”,它是能變、能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所生,我們要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弄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會變啦,就能夠隨著自己意思去變了,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理論和方法,你就會變了。你不懂這方法,就壞了,隨著你的情緒,隨著外面環境去變,自己作不了主宰,這就有苦了。
因此我們用心,用什麼心呢?要用一心,要用清淨心。心一清淨,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了,生理隨著心理在轉變,操縱在心理,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那有不健康的道理?絕定健康。
“一心”在我們淨土宗修行的標准就是“一心不亂”,我們這“一心”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一天到晚把這心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號,“南無”是印度話,中文是“歸依”之意,“南無阿彌陀佛”的中文意思就是“歸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
“依”是依靠,“歸”是回頭,從萬事萬法裏回頭,現在一心依靠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真回頭,所有一切汙染離開了;真依靠,那就清淨了,所以“一心清淨”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剛才我說了,我們要健康,我們要長壽,我們還要永遠保持年輕,這兩句話就是永遠保持著年輕,重要的就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所說“一心清淨”,你的心就端正了。心裏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這心是真的端正。
言語是“身”的一部份,我們身體的動作,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這都是屬于“身”,身直端正要與威儀相應,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與禮相應。禮,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啊,我們要守禮,我們要懂古禮,古禮不能不懂;也要守現在人的禮,因爲我們是現在人。所以古禮的精神我們明白了,現代人的禮節我們遵守,一舉一動都能夠合禮,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誨,這就是“端正
身”。
下面這句是我們身心不端有著很大的障礙,必須把這個障礙去掉,身心就“端”了。那兩大障礙呢?一個是“欲望”,一個是“憂患”。對身體的障礙是“欲”,它在那裏誘惑你啊,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憂”,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要作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憂”去掉,沒有欲望,沒有憂慮。
不但自己沒有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的欲望,在菩薩道裏,前面不是說“饒益有情”嗎?我們去幫助別人,連這幫助別人的欲望也沒有了,那才清淨啊。有度衆生的欲望,還是錯了。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度者。”,佛沒有度一個衆生,爲什麼?一切事情隨緣就好,“隨緣”用現代的話就是“順其自然”,有這個機緣,我們盡心盡力去作,作了也不必居功,沒有緣就不作,這樣就好。不要去攀,要隨緣啊,你們同修說要怎樣,要發動搞什麼,那叫“攀緣”。
攀緣,心就不清淨了,對于自己的損失非常大,對于別人也不見得作得很圓滿。古人常講“好事多磨”,古時候磨少,現在磨多,多少百倍千倍都不止啊。你要作好事那有那麼容易,好事不知不覺變質,就變成壞事了,變成造罪業了。這是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的。
所以我們做人,隨緣隨份去作,不要攀緣。我們爲社會、爲大家是作了一些事,在臺灣、在國外,也有些同修來告訴我,我們應該募化一筆基金,大家來凝聚力量,我說不要,爲什麼?流弊很多,不可以這樣作法,還是隨緣作得心安理得,作得真快樂。
我學佛這麼多年,沒有忘記老師的教訓,我們力量多就多作,少就少作,沒有就不作,這個好啊。所以絕對不要伸手向人要錢,這個很重要,絕定不能夠化緣,絕定不要生事。天下什麼事最好?無事最好,好事不如無事,所以無事最好,這個要知道,所以要“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慈心”是慈悲心;對自己,心要清淨;對衆生,心要慈悲。“進”是不退,一直往前進。“精”是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勇猛精進。
二一、【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這些都是障礙精進的,要真正作到“慈心精進”,必須要把這些障礙除掉。第一個是嗔恚心,是大障礙,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切障礙都來了,不要有嗔恚心。這樁事情很不容易作到,爲什麼作不到呢?是因爲你把世間一切人事看得太認真了,所以才覺得很難。
佛告訴我們,這世間一切事,是怎麼回事呢?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是妄。”,我們要常常記著《金剛經》上這幾句對宇宙人生的寫實,“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是因緣果報。緣裏面有善緣、惡緣,所以當我們遇到惡緣現前時,曉得惡的果報是過去有惡緣,別人對我不高興,有杵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這筆賬消了。假如我們嗔恚心再發起來呢?那好了,這筆賬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麻煩還在後頭,爲什麼不讓它消掉?欠財的還錢,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只有真正覺悟的人,這心很平靜,很平淡。善緣來,也沒歡喜心;逆緣來了,也沒有嗔恚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光明。心清淨,對這事情…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