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前因後果,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這嫉妒,說實話,糊塗啊,貪嗔癡裏,這是屬于癡,愚癡啊,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好處,那是他有好因得好報,這有什麼好嫉妒的呢?

  我們自己要想得好果報,不難,種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隨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的心願,不成人之惡,把嫉妒的障礙打掉。

  “不得貪餮”,“貪餮”也是衆生的一個大病,狹義來講是挑剔食物、好吃;廣義來講,是指一切物質的享受,均不可以貪圖。“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這是錯誤的。前面說過,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對自己可以斷煩惱、消業障,這是對現前來說。對修學來講,能夠破無明、見本性。

  所以菩薩修行,說實在話,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裏所說的,第十八條裏講的也是六度。布施一共有叁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把六度合起來看,布施裏有這叁種,持戒、忍辱是屬于無畏布施。一個持戒的人,大家對你不會提防,譬如說你持不偷盜的戒,他的金銀財寶放在這裏,“他這個人不偷盜,我們放心他。”,他沒有恐怖的心,這就是無畏布施。他修忍辱,我們說話不小心得罪他,“沒關系,他不會計較的。”,所以人家心裏很安,不會害怕。所以這二種都屬于無畏布施。

  精進、禅定、智慧是屬于法布施,所以你看看六度,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六度統攝萬行,菩薩所修無量無邊法門,不出這六大願;六大願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所以才曉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爲什麼不肯去作呢?我們要修“一心清淨。端正身心。”,能修布施就能夠得到,問題在你要真肯幹才行。“貪餮悭惜”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不能認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礙,必須要克服。

  生活要節儉,而且要能夠保持;將來發達有大財富,生活還一樣節儉,那這個人真正有福報了。我們在曆史記載上看到了一個人,範仲淹,宋朝時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當秀才時在廟裏住,家境清寒,每天煮一鍋粥,大概煮的比較厚,把它切成四塊,每餐吃一塊,過這樣日子。一直到以後當將軍、宰相,他家庭的生活還是保持著最清苦的標准。

  他收入很豐富,拿來作什麼用?拿來幫助窮人。我們念古文《憶田記》,上面寫著他爲人的狀況。他當宰相時養叁百多家,憑一個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是自己過,那日子多愉快啊。養叁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的清苦。我們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在中國,孔子之外,範仲淹是第二人,他的家運,世世不衰,永遠保持著家風。

  範仲淹的兒子都很了不起,兒子當中有一個是當到宰相的,一個是禦史大夫,以現在的話說,像臺灣的製度,一個是行政院長,一個是監察院長,都能保持家風。範仲淹死了之後,連棺材都買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裏的生活標准,他所有一切的收入都作社會慈善事業,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一些年輕、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辦義學,請老師來教導這些學生,替國家培養人才。

  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死了以後將住宅捐獻出來作寺院。所以這些都是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去培養的,生活愈清苦、愈簡單,就愈長壽、愈健康。我們看到許多年歲比較大一點的人,都要自己留一點錢,幹什麼?老的時候病苦很多,作醫療費用,這在一般人講很正常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會生病,諸位想想,會不會生病呢?一定會生病,他天天想到會生病嘛,他把錢就用到這上面去了。如果念頭轉一轉,我把醫藥費拿去救濟那些貧苦的病人,統統捐出去了,你會不會生病?不會生病,爲什麼不會生病?沒有醫藥費了。生病也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啊,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

  學佛要學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剛出家時,有位法師和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爲他有醫藥費。他就問我爲什麼不生病,我就告訴他:“我沒有醫藥費。”,那時候人家供養我的很少,但是我每個月都會捐一點醫藥費給醫院,我的醫藥費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而留在這裏,就准備自己生病。要懂道理,要知道因果報應,所以我們把醫藥費捐出去多好呢?這多自在,所以不可吝啬,不可悭惜,真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毀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後悔,你作了善事了,中途後悔這就錯了,你的功德都丟掉了,全功盡棄,“不得中悔”。特別是我們在修行時選擇法門,我選擇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第一智慧,一生決定成就。你選擇這個法門,中途後悔再去學禅,那就壞了,決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應,也不要問效應,都不要問,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下去,決定成就。

  “不得狐疑”,這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講疑惑,都以“狐”來作比喻,對于聖賢人的教誨及佛菩薩的經教決定不懷疑,這才能夠真正作到精進。這幾句話都是精進的障礙,有這些東西,精進談不上了。

  二一、【要當孝順。】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句的涵義是無限的深廣,實在講,將“孝順”圓圓滿滿作到是成佛,惟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作得不夠圓滿,這都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是想把孝順作得圓滿,那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怎麼說呢?你的父母、家親眷屬,不但是此生,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認得了,你都記起來了,他們現在于那一道裏,你都看清楚了,你都聽到了,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他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和自己有緣哪,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真孝”。

  所以在眼前,對于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是因爲你學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自然就接受;所以自己真正要學好,然後一定會影響他,他會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時機因緣。最明顯的例,學佛之後和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這小孩學佛之後特別孝順,對我特別好,要問他爲什麼,他說這是學佛的,他父母對學佛就有好感。

  萬萬不可以在學佛之後,回去看到父母沒有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業障重啊,將來要墮惡道。”;這父母一聽完全起反感了,這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啦,愈學愈不孝順了。你雖然是好心,但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夠誘導他。

  二一、【至誠忠信。】

  這是對人的原則,對人、對事,我們要真誠、要忠信,對人要忠信,對事要真誠。

  二一、【當信佛經語深。】

  一定要相信,特別是淨宗的經典,《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這叁經是“難信之法”,爲什麼?這叁經從表面上的文句看不深,好像都能夠懂得,其實裏面的境界、意義非常深廣。

  我們看善導大師在《觀經》注解裏,不但一般人不能透徹理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也沒有辦法把叁經的內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聽了難以相信,甚至于大菩薩們還懷疑,真正是“難信之法”。雖然難信,它很容易修,難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啊,難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們要相信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難在這個地方。

  二一、【當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說的佛法,此句講的是世間法,我們在世間要曉得作善才能得福。但是善惡一定要有智慧能夠辨別,往往世間人沒有智慧,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這叫“顛倒”,這叫“迷惑”。顛倒迷惑的不少,我們自己要謹慎,不要作顛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說善惡一定要有能力辨別的。

  二二、【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這和《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個意思,這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真相。這些“相”有,不是沒有,但是這些現象不是真的;所謂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刹那變化,所以佛叫它作“無常”,“無常”就是它不能夠永遠存在。

  這一切法,我們可以受用它,不能夠執著它,你執著它就錯了,執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煩惱、惡業、果報都是發生在執著,所以要曉得這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這個“響”是回音,回音是空的,我們在山谷裏叫一聲就有回音,這個“響”就是回音,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屬于“無常”的。

  一切法不要執著,這一切法裏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也是無常的,所以對身體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了,身也隨緣。假如我們這個身真的有病了,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去找醫生,也不要吃藥,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我們這世間的緣還沒了,念幾天病就好了,就沒事了。這並不是什麼菩薩保佑,什麼感應道交,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心清淨,清淨心對身體自然調整,它就恢複正常了。

  這身是隨心轉,心一清淨了,你這身體各部位像機器一樣,它就恢複正常了,病就沒有了,還是從心想生,這真有道理。所以絕對不貪生,絕對不怕死,爲什麼?沒有生死啊,生死也是夢幻泡影,那有生死?你執著有生死,你就會貪生怕死;我對生死不執著,生死對我就沒有了,這叫“了生死”。此時念念求生極樂世界,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緣不是更殊勝嗎?不是更好嗎?所以真正要覺悟。

  二叁、【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于“我”不再執著了,“我”不執著了,先前講的老、病、死就沒有了。這些東西那裏來的?都是因爲“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爲“我”才有這些東西,才有這一大堆的問題,“我”都沒有了,這些東西全都落空了,全…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