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12

  ..續本文上一頁都沒有了。轉變在一念之間,問題在你會不會轉,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知不知道這些事實,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會轉。

  二四、【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這兩句話,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跟諸位同學報告過了,“密”是秘密,其實諸佛那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不可告人之處是秘密,那能是好事呢?所以佛這個“密”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夠了解,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門裏頭沒有秘密,但是有深密。

  “藏”就是藏,藏起來,因爲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諸佛的“密藏”是什麼呢?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實在太少,像善導大師講的,許多菩薩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決定念佛了,他爲什麼還要修其它的法門?因爲他不知道啊,不曉得這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圓滿的方法,是因爲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誰不願意修這個法門呢?

  在我們中國曆史上,許多不是淨土宗,其它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到晚年了解了這個法門,認識清楚了,他就全心去念佛了,把其它的統統放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什麼?到晚年他真的搞明白了,他真的懂了;真懂了沒有一個不修這個法門,這是“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決定沒有二念,這是搞清楚了。

  二四、【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複余習。】

  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們,我們可以說這個境界是實報土的菩薩,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還有習氣在啊,這裏講的“無複余習”,習氣都斷了,都沒有了,這是實報土的菩薩,“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換句話說,菩薩的修持,我們可以說一句“功德圓滿”了,所以他能“調伏諸根。身心柔軟。”,你要問他用什麼方法呢?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身心清淨,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很重要,“同倫”就是同一類,志同道合,專修這個法門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

  那五十二個人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就是告訴我們,他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改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真不可思議啊,一句“阿彌陀佛”教自己從凡夫圓滿成佛,成佛之後,普度衆生用什麼方法?還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法。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裏提出來“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是我從前沒聽說過的,我看到這一句,非常佩服,他能說的出來,不簡單哪,大勢至菩薩真的是淨宗初祖啊,這個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虛空法界裏,第一個提倡專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這一個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大家知道,菩提樹下二七日中宣講《華嚴經》,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經,《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念佛堂領導一百二十叁人專修念佛法門,是我們中國的初祖。這都是講的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那是純到極處,那叫“真精進”。

  我們把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們的“疑”才真正能斷掉。斷掉之後,那個現象是什麼呢?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它的統統都不要了,這才叫“疑”真正斷掉。還想念個《金剛經》,還想去拜大悲忏,給諸位說,這都叫“雜修”,這不是“精進”。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說這叫“雜進”;換句話說,你的成就就要打一個問號,也就是說沒有把握了。

  你要是精進的話,在一般人來講,叁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這一生沒有白過,我這個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經上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兩句話真能作到啊。但是諸位要曉得,學大勢至菩薩才行,你才真正在一生當中“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你要是搞雜進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臨命終時,你的機緣如何,這樣就沒有把握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二五、【所言誠谛。】

  這是贊歎佛經,佛在經上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誠,“誠”是誠實,絕對不是妄語;“谛”也是實實在在;所以“誠谛”就是真實,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真實。

  二五、【深入義味。】

  “義”說的是義理,“味”就是常講的法味,不但是經,先是這一句佛號就“義味”無窮,怎樣才能嘗到呢?剛才講,要一心專念,那無窮的“義味”,你才真正嘗到;嘗到之後的現象是欲罷不能,要想叫你不念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罷不能,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樣子啊!

  我們現在念佛沒有嘗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彌陀佛想到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不要緊,這是功夫不得力,繼續努力的去念,要繼續努力,要認真,凡是障礙的東西,統統要舍棄。換句話說,要專心,要一心,要清淨心,要真誠心,要恭敬心,這樣去念,你念個半年,在一般講需要半年,就能嘗到味道,法味嘗到之後,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堅強,所以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預知時至,是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說老實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肯不肯專念,最怕的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說的,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壞在“夾雜”上,這“夾雜”,簡單講就是不專心,剛才講了,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還要看別的經,這叫“夾雜”,所以你功夫不得力,這是一定要曉得。

  二五、【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雖然說一切法門我們要曉得,他所說一切法門是誘導大衆,換句話說,都不是正說,是方便說,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說是什麼,正說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正說。所以說《華嚴》拐彎抹角,費那麼多事情,到最後還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經過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訴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謂“難信之法”,就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曉得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種種方法誘導,讓我們入這個境界。所以真的入這個境界了,明白了,對于佛菩薩的恩德才生起感謝的心。不是這樣委曲婉轉,怎樣能夠認識?怎樣能夠死心塌地去學此法門?唯有此法門,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門,這一生在佛門種點善根而已,來生還照樣搞輪回。

  底下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參考的。

  二六、【遍遊佛刹。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大衆,他們有這種能力,時時刻刻,遍遊一切諸佛刹土,這是我們在叁經裏面都看到的。他們對于一切諸佛刹土,絕定沒有染汙,什麼是染汙?喜歡是染汙,討厭也是染汙;換句話說,遍遊一切諸佛刹土,他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雖然沒到西方世界去,還沒這麼大能力,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國旅遊觀光,這個地方你喜歡不喜歡?一喜歡就完了,被汙染了,這要記住啊!我們也要學到處去觀光旅遊,我們是去修行的,修什麼呢?修定、修慧。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沒有愛慕,這是“定”。所以觀光旅遊是定慧等學,那個就有意義了,沒有違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觀光旅遊,是把時間、精神都浪費掉了,會修行的人,觀光旅遊是在用功,定慧增長。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看到這些人、事,也要在這裏頭修定、修慧。你在家庭,會念佛的人,會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場。這個人給點氣讓你受,那個人說幾句難聽的話,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在修一心不亂。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你的忍辱波羅蜜從那裏成就?這些人給你甜言蜜語的,你不生愛戀的心;給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沒有嗔恚之心。這些人統統是善知識,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淨宗裏所講的“一心不亂”、“念佛叁昧”,是在這個地方修成的。

  換句話說,聽到些是是非非、閑言閑語,心裏就動了念頭了,你立刻就要忏悔啊!我怎麼又錯了,又被境界所轉了。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都能夠覺,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叁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好老師。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五十叁個人,說明白了,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這五十叁個人。這五十叁個人代表社會裏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善財會參,我們不會參,我們天天和這五十叁位善知識鬧別扭、過不去啊,善財和這些人成就無量的智慧。

  你看他參訪,看清楚了,聽明白,增長智慧。最後一章是“禮辭”,“禮”是禮拜,“辭”是告辭、告別;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禮辭”的意思。

  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念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法門;但是參學呢?什麼法門他都參學,參什麼?如如不動啊,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你參禅,我並沒有跟你學啊,你那個禅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彌陀佛”。你那個“密”,我也都懂得,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絕定沒有受幹擾啊,這是“定”,這個就是念佛叁昧成功,一心不亂。我去參訪,我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有定、有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不是說我跟那個學就跟那個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念佛的?我過去講《華嚴經》,講了十六年了,我這個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學來的,“難信…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