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没有了。转变在一念之间,问题在你会不会转,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知不知道这些事实,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会转。
二四、【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这两句话,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跟诸位同学报告过了,“密”是秘密,其实诸佛那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不可告人之处是秘密,那能是好事呢?所以佛这个“密”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够了解,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门里头没有秘密,但是有深密。
“藏”就是藏,藏起来,因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诸佛的“密藏”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实在太少,像善导大师讲的,许多菩萨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决定念佛了,他为什么还要修其它的法门?因为他不知道啊,不晓得这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稳当、最圆满的方法,是因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谁不愿意修这个法门呢?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许多不是净土宗,其它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到晚年了解了这个法门,认识清楚了,他就全心去念佛了,把其它的统统放下,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什么?到晚年他真的搞明白了,他真的懂了;真懂了没有一个不修这个法门,这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决定没有二念,这是搞清楚了。
二四、【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我们可以说这个境界是实报土的菩萨,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还有习气在啊,这里讲的“无复余习”,习气都断了,都没有了,这是实报土的菩萨,“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换句话说,菩萨的修持,我们可以说一句“功德圆满”了,所以他能“调伏诸根。身心柔软。”,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呢?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身心清净,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的“我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很重要,“同伦”就是同一类,志同道合,专修这个法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的。
那五十二个人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就是告诉我们,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改变,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真不可思议啊,一句“阿弥陀佛”教自己从凡夫圆满成佛,成佛之后,普度众生用什么方法?还用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法。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提出来“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我从前没听说过的,我看到这一句,非常佩服,他能说的出来,不简单哪,大势至菩萨真的是净宗初祖啊,这个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虚空法界里,第一个提倡专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这一个法门。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大家知道,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华严经》,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的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宗初祖。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念佛堂领导一百二十三人专修念佛法门,是我们中国的初祖。这都是讲的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那是纯到极处,那叫“真精进”。
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们的“疑”才真正能断掉。断掉之后,那个现象是什么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其它的统统都不要了,这才叫“疑”真正断掉。还想念个《金刚经》,还想去拜大悲忏,给诸位说,这都叫“杂修”,这不是“精进”。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说这叫“杂进”;换句话说,你的成就就要打一个问号,也就是说没有把握了。
你要是精进的话,在一般人来讲,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这一生没有白过,我这个事情办成功了,就是经上讲的“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两句话真能作到啊。但是诸位要晓得,学大势至菩萨才行,你才真正在一生当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要是搞杂进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临命终时,你的机缘如何,这样就没有把握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二五、【所言诚谛。】
这是赞叹佛经,佛在经上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诚,“诚”是诚实,绝对不是妄语;“谛”也是实实在在;所以“诚谛”就是真实,所说的话,字字句句都真实。
二五、【深入义味。】
“义”说的是义理,“味”就是常讲的法味,不但是经,先是这一句佛号就“义味”无穷,怎样才能尝到呢?刚才讲,要一心专念,那无穷的“义味”,你才真正尝到;尝到之后的现象是欲罢不能,要想叫你不念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罢不能,法喜充满,就是这个样子啊!
我们现在念佛没有尝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弥陀佛想到别的东西去了。这个不要紧,这是功夫不得力,继续努力的去念,要继续努力,要认真,凡是障碍的东西,统统要舍弃。换句话说,要专心,要一心,要清净心,要真诚心,要恭敬心,这样去念,你念个半年,在一般讲需要半年,就能尝到味道,法味尝到之后,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坚强,所以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预知时至,是可以随意往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说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肯不肯专念,最怕的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说的,念佛最忌讳的是“夹杂”,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坏在“夹杂”上,这“夹杂”,简单讲就是不专心,刚才讲了,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还要看别的经,这叫“夹杂”,所以你功夫不得力,这是一定要晓得。
二五、【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虽然说一切法门我们要晓得,他所说一切法门是诱导大众,换句话说,都不是正说,是方便说,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说是什么,正说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正说。所以说《华严》拐弯抹角,费那么多事情,到最后还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经过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诉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谓“难信之法”,就难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晓得佛菩萨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种种方法诱导,让我们入这个境界。所以真的入这个境界了,明白了,对于佛菩萨的恩德才生起感谢的心。不是这样委曲婉转,怎样能够认识?怎样能够死心塌地去学此法门?唯有此法门,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门,这一生在佛门种点善根而已,来生还照样搞轮回。
底下这一段,很值得我们参考的。
二六、【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大众,他们有这种能力,时时刻刻,遍游一切诸佛刹土,这是我们在三经里面都看到的。他们对于一切诸佛刹土,绝定没有染污,什么是染污?喜欢是染污,讨厌也是染污;换句话说,遍游一切诸佛刹土,他心是清净的,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学的。
我们虽然没到西方世界去,还没这么大能力,现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国旅游观光,这个地方你喜欢不喜欢?一喜欢就完了,被污染了,这要记住啊!我们也要学到处去观光旅游,我们是去修行的,修什么呢?修定、修慧。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没有爱慕,这是“定”。所以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那个就有意义了,没有违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观光旅游,是把时间、精神都浪费掉了,会修行的人,观光旅游是在用功,定慧增长。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看到这些人、事,也要在这里头修定、修慧。你在家庭,会念佛的人,会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场。这个人给点气让你受,那个人说几句难听的话,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修一心不乱。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识,没有这些人,你的忍辱波罗蜜从那里成就?这些人给你甜言蜜语的,你不生爱恋的心;给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没有嗔恚之心。这些人统统是善知识,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净宗里所讲的“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是在这个地方修成的。
换句话说,听到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心里就动了念头了,你立刻就要忏悔啊!我怎么又错了,又被境界所转了。你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念念都能够觉,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个人,说明白了,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代表社会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是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善财会参,我们不会参,我们天天和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闹别扭、过不去啊,善财和这些人成就无量的智慧。
你看他参访,看清楚了,听明白,增长智慧。最后一章是“礼辞”,“礼”是礼拜,“辞”是告辞、告别;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礼辞”的意思。
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佛求生净土,他修这个法门;但是参学呢?什么法门他都参学,参什么?如如不动啊,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你参禅,我并没有跟你学啊,你那个禅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你那个“密”,我也都懂得,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绝定没有受干扰啊,这是“定”,这个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乱。我去参访,我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是“慧”。有定、有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不是说我跟那个学就跟那个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念佛的?我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六年了,我这个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学来的,“难信…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