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法”,我从前也不相信啊,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善财学什么?他修那个法门?仔细把《华严经》从头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门,怎么知道的?他的老师是念佛法门,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上是念佛求生净土,文殊和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他最得意的学生,最得意的学生,一定传授最得意的法门。
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他选择的法门一定是第一殊胜,一定也将此传给他的学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善财必定是和他的老师一样,念佛求生净土。然后我们再细细看,看他参学,第一个是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第一个善知识,教给他的是念佛法门。
我们中国人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老帅很重要;再看最后一个,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就晓得,自始至终,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事,才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重新来观察,重新来肯定,这才真正发心念佛。以前虽然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天天劝我念佛,我也不敢违背,但是不甘心、不情愿,所以真的叫“难信之法”。我还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这些经教舍弃掉,专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实在是不简单哪。
我对于大乘经论,从初学就非常喜欢,这个“喜欢”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会污染人,一定要晓得,要真正能做到“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错误的,“不希求”也是错误的,落在二边啊。所以佛菩萨行的是中道,“中道”简单的讲就是“随缘”,随缘不攀缘,攀缘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随缘。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这“彼我”就是“人我”,《金刚经》上所谓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违怨”就是喜欢、讨厌。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净心,有这些念头,心就不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清净心感应的就是净土,善心感应的就是三善道,恶心所感的就是三恶道。念佛修行人,善恶二边都没有,叫“清净心”。清净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恶二边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恶”相对的那个“善”不是“真善”,那还是一个污染。善恶二边都打掉,这个叫“中道”。
二七、【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慈悲”上加一个“大”,这个字不能轻易看过,“大”是什么意思?“大”是平等心、清净心,没有分别、执著,才有一念分别、执著,那个慈悲心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净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
二七、【舍离一切执著。】
这才能
二七、【成就无量功德。】
“成就无量功德”也不会有“成就无量功德”的念头,有这个念头又错了。但是“成就无量功德”是事实,心里面痕迹都不留,才叫“真实的成就”。
世尊这几段话,说明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有此能力遍游佛刹,此地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说虚空法界的一切刹土,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那就是宇宙太空当中,所有的这些星球,他都有能力到达。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够觉察到的空间,依旧是非常、非常有限;我们这个空间之外,还有没有空间呢?告诉诸位,还有空间,不但有,而且真的是无量无边。
现代的科学家,用科学仪器侦察,从数理上来推论,知道空间是无量无边,所以绝不限于现前我们能力所能觉察的这个空间。佛经上告诉我们,有过去,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就能想像到空间(佛法里称作“法界”)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这样广大的法界,都是菩萨游历的范围,那个地方有缘,就在那个地方示现。前条(第二十七条)讲的就是示现,菩萨示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功德”二字,我们要懂清楚,“功”是讲“功夫”,“德”是讲“收获”,和“得到”的“得”同义。
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功德”的“德”是“得到圆满”,换句话说是“无所不得”,我们求无量的寿命,寿命可以得到;我们求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能力,一切的无量统统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所以修“功”,后面就得果,这是“功德”。
“功”要怎么修?佛法里教给我们三个原则,戒、定、慧,叫作“三无漏学”,依这三学修学就叫“功”。但是戒和定,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若得定,戒即是“功”,为什么?因为你有“得”,你得到“定”了,有功有得。修定开悟了,定即是“功”,开悟了就是“得”。持戒不能得定,这个持戒不算功德,为什么?没有“得”嘛,有“功”无“得”,那这戒算不算是白持了呢?告诉诸位,也没有白持,这戒就变成“福德”了,持戒变成来生得人天的福报。
诸位要晓得,人天的福报,这个“得”太小了,要是得定,那这个“得”就大了。修定要开悟,修定若不开悟,“得”也小;得的是什么呢?果报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没有能够出三界,所以他这个“得”就小。如果开悟了,明心见性,那就超越三界,他这个“得”就大了。所以这“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无量”,“无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无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这是果报,也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学佛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要成佛。怎样才能“成就无量功德”呢?前面这一句重要了,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离一切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们的执著放不下,这是病根之所在。
“执著”上加“一切”,换句话说,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出世间法也不能执著,因为这“一切”里包括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执著,能够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了,那你就“成就无量功德”了。诸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总是以此为目标。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如果有一桩放不下,就是不能舍离,那我们就谈不上成就了。此世间,几个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阿弥陀佛真正兴起无尽的大慈悲,在法界当中建立一个特别修学的道场,极乐世界就是特别修行的道场,让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
这个很不可思议,十方世界诸佛道场都得要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才能成就;唯独阿弥陀佛这个世界不放下也行,这大家才真正得救了,真正是得度了,佛法里的“得度”在外教里叫“得救”,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即诸大菩萨),他们来协助我们,还是要“舍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好,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信心生不起来,愿心不恳切,实在是对于这些事理没有搞透彻,心里面总还有怀疑,虽然听说好,但是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也没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实三经里真的已为我们介绍得很清楚、很透彻,只是怪我们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经典在我们面前,念了几百遍、几千遍,还是不懂。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们看了、听了,依旧不能够透彻,这是自己业障、习气重的原因。
业障习气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么心呢?有真正求脱离生死轮回的心,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这个心就好。这个心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就从此处生的;知道世间苦,知道轮回苦,有出离的心,你就会有。将来经和古大德的注,你一定会明了,一定会透彻。此段说的是修因证果的原理。
二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佛家常讲“四大皆空”、“五因五果”,这二句就是“知一切法。悉皆空寂。”,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物质,物质有四种,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以地、水、火、风来表达。地表物体,我们今天讲它是一个固体,这物体很小,实在讲我们肉眼看不到,它在佛法里的名字叫“微尘”,现代科学家用仪器看到了,看到原子、电子、粒子。
现代科学家所看到的,是否为佛经里所讲的“微尘”呢?不晓得,因为佛经上讲的“微尘”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我们科学将来还进步了,现在所看到的原子、电子还可以把它分解,那就不是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讲的是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了。
四大的特性,“地”表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我们在科学仪器里能把它看出来,它确实存在,这叫“地大”,它是个物体。
第二个特性是“火大”,它有温度。第三个特性是“水大”,它有湿度。现在的科学里不叫“火”,也不叫“水”,现在叫“电”,带阳电、阴电,阳电就是我们佛经里讲的“火大”,阴电就是“水大”。第四个特性是“风大”,“风”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动,这个确确实实,现代的科学已证明佛经上讲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森罗万象,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合而成,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成了森罗万象。大的组成星球、星系,小的有我们讲的“微尘”,佛经上常讲的“汗毛”,都是这个东西组成的,现代我们的科学家也看出来了,统统是这一个基本物质组合的。所以有没有东西?没有,只有这么一个基本的物质。
这个基本的物质从那儿来的?是从心法变现出来的,你看唯识经论里就讲得很清楚了,“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唯缘长六粗。”,这个就是“三细相”,“三细相”里的见分和相分,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基本的物质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则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佛家讲的“万法皆空”,这是事实。
我们眼前这些法摆在面前,眼睛所见的,耳朵…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