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13

  ..續本文上一頁之法”,我從前也不相信啊,我對淨土的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善財學什麼?他修那個法門?仔細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怎麼知道的?他的老師是念佛法門,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上是念佛求生淨土,文殊和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最得意的學生,一定傳授最得意的法門。

  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選擇的法門一定是第一殊勝,一定也將此傳給他的學生,所以我們就知道善財必定是和他的老師一樣,念佛求生淨土。然後我們再細細看,看他參學,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第一個善知識,教給他的是念佛法門。

  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爲主”,第一個老帥很重要;再看最後一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曉得,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事,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重新來觀察,重新來肯定,這才真正發心念佛。以前雖然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天天勸我念佛,我也不敢違背,但是不甘心、不情願,所以真的叫“難信之法”。我還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這些經教舍棄掉,專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實在是不簡單哪。

  我對于大乘經論,從初學就非常喜歡,這個“喜歡”就是汙染,所以佛法也會汙染人,一定要曉得,要真正能做到“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錯誤的,“不希求”也是錯誤的,落在二邊啊。所以佛菩薩行的是中道,“中道”簡單的講就是“隨緣”,隨緣不攀緣,攀緣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隨緣。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這“彼我”就是“人我”,《金剛經》上所謂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違怨”就是喜歡、討厭。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淨心,有這些念頭,心就不清淨,“心淨則土淨”,這清淨心感應的就是淨土,善心感應的就是叁善道,惡心所感的就是叁惡道。念佛修行人,善惡二邊都沒有,叫“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惡二邊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惡”相對的那個“善”不是“真善”,那還是一個汙染。善惡二邊都打掉,這個叫“中道”。

  二七、【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慈悲”上加一個“大”,這個字不能輕易看過,“大”是什麼意思?“大”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才有一念分別、執著,那個慈悲心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淨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

  二七、【舍離一切執著。】

  這才能

  二七、【成就無量功德。】

  “成就無量功德”也不會有“成就無量功德”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又錯了。但是“成就無量功德”是事實,心裏面痕迹都不留,才叫“真實的成就”。

  世尊這幾段話,說明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有此能力遍遊佛刹,此地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說虛空法界的一切刹土,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那就是宇宙太空當中,所有的這些星球,他都有能力到達。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能夠覺察到的空間,依舊是非常、非常有限;我們這個空間之外,還有沒有空間呢?告訴諸位,還有空間,不但有,而且真的是無量無邊。

  現代的科學家,用科學儀器偵察,從數理上來推論,知道空間是無量無邊,所以絕不限于現前我們能力所能覺察的這個空間。佛經上告訴我們,有過去,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就能想像到空間(佛法裏稱作“法界”)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這樣廣大的法界,都是菩薩遊曆的範圍,那個地方有緣,就在那個地方示現。前條(第二十七條)講的就是示現,菩薩示現是爲了什麼?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功德”二字,我們要懂清楚,“功”是講“功夫”,“德”是講“收獲”,和“得到”的“得”同義。

  我們能得到些什麼?“功德”的“德”是“得到圓滿”,換句話說是“無所不得”,我們求無量的壽命,壽命可以得到;我們求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能力,一切的無量統統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所以修“功”,後面就得果,這是“功德”。

  “功”要怎麼修?佛法裏教給我們叁個原則,戒、定、慧,叫作“叁無漏學”,依這叁學修學就叫“功”。但是戒和定,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若得定,戒即是“功”,爲什麼?因爲你有“得”,你得到“定”了,有功有得。修定開悟了,定即是“功”,開悟了就是“得”。持戒不能得定,這個持戒不算功德,爲什麼?沒有“得”嘛,有“功”無“得”,那這戒算不算是白持了呢?告訴諸位,也沒有白持,這戒就變成“福德”了,持戒變成來生得人天的福報。

  諸位要曉得,人天的福報,這個“得”太小了,要是得定,那這個“得”就大了。修定要開悟,修定若不開悟,“得”也小;得的是什麼呢?果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沒有能夠出叁界,所以他這個“得”就小。如果開悟了,明心見性,那就超越叁界,他這個“得”就大了。所以這“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無量”,“無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無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這是果報,也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學佛就是希望自己將來要成佛。怎樣才能“成就無量功德”呢?前面這一句重要了,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離一切執著”。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們的執著放不下,這是病根之所在。

  “執著”上加“一切”,換句話說,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出世間法也不能執著,因爲這“一切”裏包括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執著,能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舍掉了,那你就“成就無量功德”了。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總是以此爲目標。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如果有一樁放不下,就是不能舍離,那我們就談不上成就了。此世間,幾個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阿彌陀佛真正興起無盡的大慈悲,在法界當中建立一個特別修學的道場,極樂世界就是特別修行的道場,讓我們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

  這個很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諸佛道場都得要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才能成就;唯獨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不放下也行,這大家才真正得救了,真正是得度了,佛法裏的“得度”在外教裏叫“得救”,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即諸大菩薩),他們來協助我們,還是要“舍離一切執著”,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好,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信心生不起來,願心不懇切,實在是對于這些事理沒有搞透徹,心裏面總還有懷疑,雖然聽說好,但是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也沒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實叁經裏真的已爲我們介紹得很清楚、很透徹,只是怪我們自己業障習氣很重,經典在我們面前,念了幾百遍、幾千遍,還是不懂。古來祖師大德的注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們看了、聽了,依舊不能夠透徹,這是自己業障、習氣重的原因。

  業障習氣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麼心呢?有真正求脫離生死輪回的心,知道世間苦,知道輪回苦,有這個心就好。這個心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礎,菩提心就從此處生的;知道世間苦,知道輪回苦,有出離的心,你就會有。將來經和古大德的注,你一定會明了,一定會透徹。此段說的是修因證果的原理。

  二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

  佛家常講“四大皆空”、“五因五果”,這二句就是“知一切法。悉皆空寂。”,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麼?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物質,物質有四種,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以地、水、火、風來表達。地表物體,我們今天講它是一個固體,這物體很小,實在講我們肉眼看不到,它在佛法裏的名字叫“微塵”,現代科學家用儀器看到了,看到原子、電子、粒子。

  現代科學家所看到的,是否爲佛經裏所講的“微塵”呢?不曉得,因爲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我們科學將來還進步了,現在所看到的原子、電子還可以把它分解,那就不是佛經上所說的,佛經上講的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了。

  四大的特性,“地”表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們在科學儀器裏能把它看出來,它確實存在,這叫“地大”,它是個物體。

  第二個特性是“火大”,它有溫度。第叁個特性是“水大”,它有濕度。現在的科學裏不叫“火”,也不叫“水”,現在叫“電”,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我們佛經裏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水大”。第四個特性是“風大”,“風”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動,這個確確實實,現代的科學已證明佛經上講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而成,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成了森羅萬象。大的組成星球、星系,小的有我們講的“微塵”,佛經上常講的“汗毛”,都是這個東西組成的,現代我們的科學家也看出來了,統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所以有沒有東西?沒有,只有這麼一個基本的物質。

  這個基本的物質從那兒來的?是從心法變現出來的,你看唯識經論裏就講得很清楚了,“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唯緣長六粗。”,這個就是“叁細相”,“叁細相”裏的見分和相分,能見相和境界相,這基本的物質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則是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這是事實。

  我們眼前這些法擺在面前,眼睛所見的,耳朵…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