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14

  ..續本文上一頁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呢?從理上講是空的,有理有事,事上講是有的,擺在面前,有啊,這個“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這“真”、“假”怎麼個說法呢?

  佛經裏的定義,所謂“真”是永遠不變的,如果它會變,那就不是真。所以那“空”是永遠不變,故叫“真空”。這個“有”,一切現象都在變化,我們人很顯著的變化就是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可以覺察出來的。其實微細的變化,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刹那刹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變化的。

  至于植物,經上講有生、住、異,滅;礦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能理解,能覺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統統是在變化,既然都是在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有”,佛稱它爲“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

  但是諸位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把空、有分開來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真空”在那裏?“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那兒?“妙有”就在“真空”裏;“真空”是體,“妙有”是相。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看清楚、看明白有什麼好處呢?幫助你舍離一切執著。執著從那裏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爲可以得到,這才執著。搞清楚了,才曉得原來什麼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樣都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那還有什麼好執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

  真正放下了,說老實話,那個真的、永遠不滅的,你才會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講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爲什麼叫它“真空”呢?因爲它沒有迹象;它沒有一絲,眼看不見;它沒有音聲,耳朵也聽不見;甚至于我們連思維想像都達不到,我們的六根,對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確確實實存在,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

  所以什麼叫“成佛”?你見到性了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見到性之後,就如經上所言,你就不生不滅了。至于你要現相,那就很自在了,喜歡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怎麼想都枉然,變不出來,到見性之後,自己就能現得出來。盡虛空、遍法界,自己作得了主宰了,自己作了主人了,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從理、體所言。

  “生身煩惱。二余俱盡。”,“二”指“生身”及“煩惱”這二樁事情。“余”意指習氣,是最難斷的;最難斷的都統統斷幹淨了。“生身”是生死,我們在六道裏舍身、受身;現在這個身體于壽終之後,依佛經所言,一般人于四十九天之後又去投胎了,又去找一個身體了,這叫“舍身。受身。”,就是講的生死輪回。

  第二個就是煩惱,生死輪回是相,是現象,爲什麼有此現象?就是因爲有煩惱。所以六道輪回的現象是煩惱造成的,煩惱斷了,輪回就沒有了;阿羅漢斷見思煩惱,故他超越六道生死輪回。

  以下是比喻,經上比喻甚多,我們只取數句,作爲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的參考。

  二九、【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雪山”是比喻,佛經裏比喻到借鏡,常常用“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所以雪山距他們很近,佛講經常常用此作比喻,心清淨就像雪山一樣,一片白色,無一絲毫雜色。

  二九、【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目,《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是佛法,世間法也一樣,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業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學念書,上到大學也要四年才能畢業,你若無耐心去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

  學佛也不例外,所以經上常講凡夫修行需要叁大阿僧祇劫,這真的是天文數字,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若無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讀到《彌陀經》、淨土經典,心裏面非常喜歡啊,喜歡什麼呢?因爲西方世界成佛,時間很短。我們從經上仔細去觀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長四劫就成就了。

  我這個說法大概都說得太多、太多了,但最長不會超過四劫。我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呢?經上告訴我們,第一點是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只有十劫,西方世界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之人數甚多,這句話很重要,這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十劫以來的成就,這很可觀。特別要注意的一樁事情,即經上所言“諸上善人。其數甚多。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上善”指等覺菩薩,乃後補佛,非普通菩薩。

  十地以下的稱爲“善人”,“上善”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無量無邊,諸位仔細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一種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覺菩薩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薩,第叁位聲聞,愈來愈少。于是我們就能想到了,這些統統是十劫所成的,如果說第一劫去往生的它成等覺,第二劫以後的,現在還是菩薩;換句話說,等覺少,菩薩多,這是一定的道理。

  現在是等覺多,菩薩少;由此可知,第五、六劫去往生的,現在都已證了等覺,如此等覺的人數才算“多”。所以我們從經文仔細去觀察、去推想,我們博地凡夫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最長不要超過四劫就可以成佛,應當差不多是叁劫就可以成了。叁劫和叁大阿僧祇劫不成比例啊,這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之可貴,非去不可,你不去此地,那你的苦頭就吃大。別的世界要去修行成佛,那時間太長、太長了,西方極樂世界快。

  當然這快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最殊勝的就是圓證叁不退。我們在他方世界修行,進進退退,進的少,退得多,所以這時間花得太長了。我們曉得這事實,今天修淨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心,真正有願求生淨土,真正有願親近阿彌陀佛。換句話說,要下定一個決心,此生非去不可,非見阿彌陀佛不可,要有這樣的決心,老老實實的一句名號念到底,這樣的人決定得生。

  除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緊,爲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計較了,一切得過且過,不要去執著,對于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淨土。我們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節儉愈好,這節儉呢,說實在話,少造業啊。過得愈簡單愈好,對于這世界沒有貪戀,求生的心是愈來愈懇切,愈來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于心裏動的一切善念,統統都回向莊嚴淨土,不求世間的福報,這樣就好。

  二九、【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是講心清淨,像水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等,所以供佛,在佛面前供一杯水,這是最簡單的供養,香花等都不供養,也沒有關系。水表什麼呢?表清淨心,每天看到這杯水了,就想到我的心要像這杯水一樣清淨,像水一樣平,不起波浪,這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我們也要如此學法,把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洗刷的幹淨,“塵垢”就是指這些東西。

  叁十、【其心正直。論法不厭。求法不倦。】

  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誠,以真誠的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有人說誠心誠意待人會吃虧的;吃虧不怕,爲什麼?吃不了多久的虧,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嘛。這點很重要,假如怕吃虧,別人騙我們,我們也欺騙他,這不真誠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爲什麼?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誠,我們用心和他們不一樣,到那時候,阿彌陀佛很慈悲,願意接引我們去,但是那地方同學伴侶那麼多人反對,阿彌陀佛也沒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誠的心是要在平素養成,我們用至誠待人接物。

  “論法不厭。求法不倦。”,這是講自行化他。“論”是討論,討論是自他二利,不但幫助別人,也能夠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求法不倦”是沒有懈怠,沒有疲倦,求法要專求,不要多求,爲什麼?第一點是我們今天時間有限,也就是講壽命有限,在六道裏,我們壽命不長,沒有那麼多時間學很多東西,所以要“專求”。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兒就無量壽,有了無量的壽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願裏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應該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習。所以有關四弘誓願,我常說我們在現前所要的是前面二條,要發大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要真正修行,“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在這裏幹這個。

  煩惱斷了,心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以下二樁事情,“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二條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在此地,我們曉得那二條是辦不成功的。

  叁一、【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這二句是說明我們處世的態度,要“淳淨”,要“溫和”;淳淨是內,溫和是表現在外面,尤其是“和”,佛法裏講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講心,心要清淨,清淨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現前,明察是屬于智慧。“寂定明察”在佛經上另一個術語“定慧等學”,有定有慧。

  我們世間人常常追求幸福、快樂、美滿,這些名詞都很好聽,實際上能否達到呢?我在一生當中活了這麼大的年歲,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可見得這些好聽的名言是“有名無實”。什麼原因?他沒有定、慧,那來的幸福?那來的快樂?真實的幸福、快樂是從定、慧來的,心地清淨充滿了智慧,這個有。

  真、善,美確確實實是事實,不是虛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只要能夠放下萬緣,就是把修定的障礙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修定,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明白的開示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福慧雙修,很多人…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