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14

  ..续本文上一页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呢?从理上讲是空的,有理有事,事上讲是有的,摆在面前,有啊,这个“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这“真”、“假”怎么个说法呢?

  佛经里的定义,所谓“真”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它会变,那就不是真。所以那“空”是永远不变,故叫“真空”。这个“有”,一切现象都在变化,我们人很显著的变化就是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觉察出来的。其实微细的变化,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变化的。

  至于植物,经上讲有生、住、异,灭;矿物,甚至于星球有成,住、坏、空,这都是我们能理解,能觉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统统是在变化,既然都是在变,那就不是真的,所以这个“有”,佛称它为“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

  但是诸位要知道,佛家所讲的空、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如果把空、有分开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真空”在那里?“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那儿?“妙有”就在“真空”里;“真空”是体,“妙有”是相。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看清楚、看明白有什么好处呢?帮助你舍离一切执著。执著从那里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可以得到,这才执著。搞清楚了,才晓得原来什么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样都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得不到,那还有什么好执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

  真正放下了,说老实话,那个真的、永远不灭的,你才会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讲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叫它“真空”呢?因为它没有迹象;它没有一丝,眼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也听不见;甚至于我们连思维想像都达不到,我们的六根,对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确确实实存在,它是宇宙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

  所以什么叫“成佛”?你见到性了就叫“成佛”,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见到性之后,就如经上所言,你就不生不灭了。至于你要现相,那就很自在了,喜欢现什么相,就现什么相。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怎么想都枉然,变不出来,到见性之后,自己就能现得出来。尽虚空、遍法界,自己作得了主宰了,自己作了主人了,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晓得事实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这是从理、体所言。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二”指“生身”及“烦恼”这二桩事情。“余”意指习气,是最难断的;最难断的都统统断干净了。“生身”是生死,我们在六道里舍身、受身;现在这个身体于寿终之后,依佛经所言,一般人于四十九天之后又去投胎了,又去找一个身体了,这叫“舍身。受身。”,就是讲的生死轮回。

  第二个就是烦恼,生死轮回是相,是现象,为什么有此现象?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六道轮回的现象是烦恼造成的,烦恼断了,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断见思烦恼,故他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以下是比喻,经上比喻甚多,我们只取数句,作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的参考。

  二九、【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雪山”是比喻,佛经里比喻到借镜,常常用“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所以雪山距他们很近,佛讲经常常用此作比喻,心清净就像雪山一样,一片白色,无一丝毫杂色。

  二九、【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目,《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不但是佛法,世间法也一样,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的事业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业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学念书,上到大学也要四年才能毕业,你若无耐心去忍耐四年,你就毕不了业。

  学佛也不例外,所以经上常讲凡夫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真的是天文数字,很长很长的时间,你若无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读到《弥陀经》、净土经典,心里面非常喜欢啊,喜欢什么呢?因为西方世界成佛,时间很短。我们从经上仔细去观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长四劫就成就了。

  我这个说法大概都说得太多、太多了,但最长不会超过四劫。我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呢?经上告诉我们,第一点是阿弥陀佛成佛至今只有十劫,西方世界声闻、菩萨一生补处之人数甚多,这句话很重要,这就是说阿弥陀佛这十劫以来的成就,这很可观。特别要注意的一桩事情,即经上所言“诸上善人。其数甚多。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上善”指等觉菩萨,乃后补佛,非普通菩萨。

  十地以下的称为“善人”,“上善”指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无量无边,诸位仔细想一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种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觉菩萨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萨,第三位声闻,愈来愈少。于是我们就能想到了,这些统统是十劫所成的,如果说第一劫去往生的它成等觉,第二劫以后的,现在还是菩萨;换句话说,等觉少,菩萨多,这是一定的道理。

  现在是等觉多,菩萨少;由此可知,第五、六劫去往生的,现在都已证了等觉,如此等觉的人数才算“多”。所以我们从经文仔细去观察、去推想,我们博地凡夫带业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最长不要超过四劫就可以成佛,应当差不多是三劫就可以成了。三劫和三大阿僧祇劫不成比例啊,这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之可贵,非去不可,你不去此地,那你的苦头就吃大。别的世界要去修行成佛,那时间太长、太长了,西方极乐世界快。

  当然这快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最殊胜的就是圆证三不退。我们在他方世界修行,进进退退,进的少,退得多,所以这时间花得太长了。我们晓得这事实,今天修净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心,真正有愿求生净土,真正有愿亲近阿弥陀佛。换句话说,要下定一个决心,此生非去不可,非见阿弥陀佛不可,要有这样的决心,老老实实的一句名号念到底,这样的人决定得生。

  除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紧,为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计较了,一切得过且过,不要去执著,对于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净土。我们一生当中,什么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节俭愈好,这节俭呢,说实在话,少造业啊。过得愈简单愈好,对于这世界没有贪恋,求生的心是愈来愈恳切,愈来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于心里动的一切善念,统统都回向庄严净土,不求世间的福报,这样就好。

  二九、【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是讲心清净,像水一样的清净,一样的平等,所以供佛,在佛面前供一杯水,这是最简单的供养,香花等都不供养,也没有关系。水表什么呢?表清净心,每天看到这杯水了,就想到我的心要像这杯水一样清净,像水一样平,不起波浪,这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我们也要如此学法,把自己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洗刷的干净,“尘垢”就是指这些东西。

  三十、【其心正直。论法不厌。求法不倦。】

  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真诚,以真诚的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们;有人说诚心诚意待人会吃亏的;吃亏不怕,为什么?吃不了多久的亏,我们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嘛。这点很重要,假如怕吃亏,别人骗我们,我们也欺骗他,这不真诚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将来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诚,我们用心和他们不一样,到那时候,阿弥陀佛很慈悲,愿意接引我们去,但是那地方同学伴侣那么多人反对,阿弥陀佛也没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诚的心是要在平素养成,我们用至诚待人接物。

  “论法不厌。求法不倦。”,这是讲自行化他。“论”是讨论,讨论是自他二利,不但帮助别人,也能够利益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求法不倦”是没有懈怠,没有疲倦,求法要专求,不要多求,为什么?第一点是我们今天时间有限,也就是讲寿命有限,在六道里,我们寿命不长,没有那么多时间学很多东西,所以要“专求”。

  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那儿就无量寿,有了无量的寿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愿里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应该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习。所以有关四弘誓愿,我常说我们在现前所要的是前面二条,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正修行,“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在这里干这个。

  烦恼断了,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以下二桩事情,“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二条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办。在此地,我们晓得那二条是办不成功的。

  三一、【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这二句是说明我们处世的态度,要“淳净”,要“温和”;淳净是内,温和是表现在外面,尤其是“和”,佛法里讲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讲心,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现前,明察是属于智慧。“寂定明察”在佛经上另一个术语“定慧等学”,有定有慧。

  我们世间人常常追求幸福、快乐、美满,这些名词都很好听,实际上能否达到呢?我在一生当中活了这么大的年岁,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得这些好听的名言是“有名无实”。什么原因?他没有定、慧,那来的幸福?那来的快乐?真实的幸福、快乐是从定、慧来的,心地清净充满了智慧,这个有。

  真、善,美确确实实是事实,不是虚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只要能够放下万缘,就是把修定的障碍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修定,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明白的开示我们,一心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福慧双修,很多人…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