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啊!
爲什麼是福慧雙修呢?你想想,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人有誰的智慧比得過阿彌陀佛?有誰的福報能比得上阿彌陀佛?我們在淨土經論去觀察,阿彌陀佛的智慧、福報不得了啊,連釋迦牟尼佛都贊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極尊”那就是智慧裏極尊,“佛中之王”是所有一切諸佛裏面,智慧、福報最大的。
念“阿彌陀佛”的人,真心念、誠心念,真誠就感應道交,說是“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相應呢?這一念相應,把阿彌陀佛的智慧變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變成我白己的福德,這佛號念久了,不知不覺中,阿彌陀佛的福慧,我們都沾上光了,都把它融通變成一體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時間短,成就卻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把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行的功德變成自己的,這方法妙極了。所以“寂定明察。福慧雙修。”,一句佛號當中能完成。
叁二、【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此句著重在“無有愛貪”,“愛”是煩惱,你看十二因緣裏面,這是解釋六道輪回的,這十二條裏,只有叁條是因,即愛、取、有,這叁條任斷其一,輪回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輪回了。佛教給我們,對于世間法(世間包括六道,包括天上。),愛貪斷掉了,輪回的因就沒有了。
“愛”上沒能斷,“取”上斷也行,“取”是什麼?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愛”是惑,“取”是執著,“有”是業;所以你不執著能超越輪回。這也去不掉時,那就在“有”上斷,這功夫就更深了。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和我們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中國人最熟悉的是濟公活佛,我們看他,“愛貪”好像沒有丟掉,執著
也沒有丟掉,他怎麼能成就?他無“有”,這功夫高啊!太高啦。我們凡夫于後二條做不到,就在“愛貪”上下功夫,那麼我們身心就清淨了。
身心爲什麼不清淨?你有“愛”、有“貪”。有愛就有嗔恚,爲什麼?“愛”要是有妨礙就生嗔恚了,所以從這“愛”,貪、嗔、癡、慢、亂七八糟的統統都有了,這是根哪,這個要是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
實在講,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要往生,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它;就是我們現前在這世間,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麼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錢有勢力沒有用,要是帶了一身病苦還是活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那是真正的福報。
叁叁、【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世出世間法有無成就,可以說就是看他的“志願”是否“安定”。“安”是講心安,“定”是講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學,善導大師講的好,如果是爲了學“解”,那任何經典都可以學,可以多學。如果是講到“行”,談到將來要證果,那只有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才能成就。學多了,那是忌諱,絕定得一門深入,所以我們修行和求解不同。
在此社會及時代,我們今天所處這個時代,亂世啊,真的是天下大亂的時代,生活非常艱苦,世上有許多落後的地區,那我們不必說,像美國如此先進的國家,我們仔細觀察這邊大衆的生活,還是苦啊,真的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我們還以一部份的時間用在“解”上,那實在講,相當可惜,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行門上,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
就像古時候祖師所說的“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這是自己下定決心,一門深入,不求解了,時間精力都用在行門上,這是取得絕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選擇正確了,心安理得,心安了,定于一門。
“求道和正”,這一句是講修學的態度,以什麼態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地的“和”,就是通常我們講的“中道”,不緩不急,以此心態。“正”是絕定與佛的教誨相應,那就“正”了。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深信、切願,這是“志願安定”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此一法門,一定要以經典的理論方法做依據,這個修學就沒有錯誤了。
“淨定安樂”是我們現前所得到的受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滿,確確實實就像世間人所講的幸福、快樂、美滿,真的能夠享受得到,確實得到了。所以修淨土殊勝的利益,不僅是在往生之後,在未往生之前已經得到。
以下這段,是佛教誡我們,凡夫在這世間,在什麼地方迷惑了,那些事情做錯了,他並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會做了,知道就不會遭受這些苦難的惡報,所以這都是迷惑。
叁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這句話是總說。“世人”指六道,不僅是我們世間人道,六道衆生不僅在做,且爭著在做,做什麼呢?都是不要緊的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情,什麼是要緊的事情?了解六道輪回是要緊的事情,也就是說,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事情要緊。了解六道輪回,也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份,這事情要緊;如何脫離六道輪回,這事情要緊。沒人去做啊,大家對這要緊的事並不著急,他不爭著去做。諸佛菩薩看在眼裏,看到這些衆生,感歎的說“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
叁四、【于此劇惡極苦之。勤身營務。爲心走使。有無同憂。】
“劇惡極苦”是指果報,“劇”是講“大”,大惡啊,這是說什麼呢?說世間人沒有覺察到,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貪、嗔、癡。這十類的惡業,不斷地在那裏增長,所以這是“劇惡”。有了這些惡業,那有不受苦報的道理。
大的環境是六道輪回苦,小的是我們此生當中,從生到死,生活之苦。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他“勤身營務。爲心走使。”,這個“心”是什麼呢?貪、嗔、癡,爲貪、嗔、癡,天天在忙個不停:每天勤奮忙碌,爲的什麼?爲貪、嗔、癡在忙,爲名聞利養在忙;爲五欲六塵在忙,都搞這些啊。“營”是經營,“務”是造作。
“有無同憂”,“有”是什麼呢?“有”是得到了,得到了怕丟掉,很苦啊!沒有時,想得到,也苦啊!患得患失,天天在幹這個事情,這是我們現在社會的寫實,人間的真相。
叁五、【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這是佛對于我們的教訓。人與人相聚都是緣,這一生當中偶爾見一次面,也是緣份,何況能夠到一個家庭變成一家人,緣份就更深了。緣是多生多世結的,不是偶然的。緣很複雜,佛告訴我們,世間衆生,父子夫婦四種緣,當然緣很複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沒有這四類的緣,就不會結成一家人。
這四種緣是什麼呢?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這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第二種是報怨來的,過去的冤家債主來了,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將來長大了,搞得家破人亡,報怨來的。這都是事實,我們曉得。
第叁種是討債的,討債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的少,討幾年就討完了。討債鬼的小孩,一般都生得非常可愛,爲什麼呢?人家才肯還啊,還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學,那花了不少錢供養他。第四種是還債的,還債是兒女欠父母;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對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教你不捱餓、不捱凍就可以了,恭敬你一點點就行了,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把你照顧到,那叫做“還債”的。有這四種緣,這才變成一家人。
緣若是疏些,就是家庭的親戚朋友,世間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不要把它當真啊,當真你就苦了,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業,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緣當然好,惡緣來了,總歸是要報的,所謂是“欠命債命,欠錢還錢。”,這是不能不酬償的,既然來了。但是後天的教育能夠補償,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此一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夠化解。
實在講,沒有不能化解的冤仇,所以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化解,把惡緣變成善緣,化世間恩愛之緣爲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了。佛此段開示就是教我們的家庭如何處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夠遵守佛的教訓;縱然有意見,縱然有不平,都有個分寸,不越界限,這就很好,所以說“不越常軌”。
故教給我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親屬”就是講我們的家族,“當相敬愛”,這是做人的道理。古時候,一個人能夠治家,就能夠治國。古時候的家和我們現在的家不一樣,現在是小家庭,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一般多數是四代同堂,還有五代同堂的,所以一家往往有一、兩百人口。能夠治這個家,就可以治國,那是一點都不假,所以這要有學問、有德行。
你掌管這個家,都是有親屬關系,處事要公平,要能教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儒家講的倫常,五倫五常;講的十義,義是義務,每個人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份,你要盡到你的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對父親,你就是兒子的身份,對上要孝順;對你的兒子,你就是父親的身份,你對他要慈愛。
所以懂得倫理,明白道義,這叫做“教育”,所以現代教育沒有了,教育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知道人與人的關系,知道人與人如何相處,這叫做“教育”。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維持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強盛、世界的和平。
今天沒有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與古時候教育的目標恰恰相反,所以應該要知道“敬愛”,相敬相愛。“無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及嫉妒心是絕對不可以的。“有無相通”是講物質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幫他,主動的去幫助他,不必要等他來求;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照顧。
世間人,每一個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報就不一樣,福報大的人要照顧那些福報少的人,大家就能夠相安了。如果有福報的人,像社會上,我們今天所講的企業家,如果他們是爲富不仁,…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