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圖自己的享受,不顧別人的疾苦,這個社會一定會有動亂。小則有盜賊,大則社會動亂。如果富有的人能夠照顧貧民,貧民生活能夠過得去,知道富有人對他有恩惠,這個社會就會安定,人人都能夠過太平日子。故“有無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安定,我們的日子才能過的幸福。社會有動亂,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有多大的財富,都過得很痛苦。
“無得貪惜”,不可以貪財,不可以吝惜,自己有的,舍不得幫助別人。“言色常和”,“言”是言語,“色”是面色,是講常常帶著笑容,說話溫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對這一點非常重視,所以佛門正式的道場,各位在中國大陸可以看見,道場的建設,它是有一定的格局。
進了道場,第一個建築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言色常和”,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學佛,才能進佛門呢?像彌勒菩薩那樣的人就受歡迎了,就可以入佛門了,它表這個意思。
“莫相違戾”,“違戾”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意見不同,意見不同必然就有紛爭,這也是很難的一樁事情,現代所謂要建立共識,建立共識這觀念是正確的,如何來建立,誰服誰呢?這個事情就難了。
我們觀察這個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政黨維系的時間都很短,裏面就分裂了。爲什麼分裂呢?大家的意見不相同,沒有辦法建立共識,誰都不肯服誰,這個我們今天看的很清楚。
我們再看看古時候,古時候這些政治人物、政治領袖確實比現代這些政治領袖要高明。他們用什麼方法來領導大衆建立共識呢?古聖先賢,大家都佩服,沒話說。在中國漢朝,以孔孟學說來建立共識,漢武帝開始的。他如此作法,確實使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孔孟的學說一直到滿清都很盛。
滿清在中國統治了二百六十八年,除了尊孔之外,他們學佛,滿清的帝王都是正式歸依叁寶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之時,康熙、雍正、乾隆,特別是雍正、乾隆時,宮廷裏讀《無量壽經》,這很高明,皇帝沒有說寫多少語錄,你們都要聽我的,大家都聽佛的,聽孔老夫子的。大家都聽孔老夫子的,大家都聽佛的,這沒有話說,簡直是心服口服,以此方法來建立共識,高明啊。
今天大家不講這個,都是依自己的理論、自己的主張,聽你的人少數,不聽你的人多數,所以很容易分裂,這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多去想想。
叁六、【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二句話就是警惕我們要知道防範災害,不但是自然的災害,更重要的是人爲的災害,雖然現在沒有,人必須要有遠見,要能看到將來,才知道現在應該怎麼樣做法。所謂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這個道理,何況世間人事變化無常。
在從前無論怎麼變,還能夠判斷個幾成,爲什麼?大家都受同樣的教育,有一個道德的標准,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是距離這個標准不會太遠的,所以判斷容易。現在呢?這個標准舍棄了,在中國,孔孟也不要了,古聖先賢的東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換句話說,今天這個思想是無所適從,這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我們從最近一年來所得到的消息,有一個好的預兆,就是大陸上現在有一些學者想整理中國的一些古籍,希望能夠把中國古籍發揚光大。這個真的是一個好消息,是給黑暗的世界帶來了一線光明,這是值得我們每位在海外的中國人,應當全心全力來支援他們,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做得很圓滿,能夠提前完成。
我聽說九月份要在海南大學召開一個《四庫全書》研究會,這是全國性的。還有一個消息,《四庫》所沒有收錄的那些書,有目錄了,他們希望依目錄把這些書編成《四庫全書》的續編。大陸上有計劃來做此工作,這也是很可喜的一個好事,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有遠大的眼光。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想一樁事情、看一樁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爲什麼?我們這一個國家好,別的國家落後,我們還是有苦難。以美國爲例子,二次大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世界上許多落後的國家要靠美國救濟,沒有多少年,美國今天被拖垮了,恐怕將來要靠別人救濟了。
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實在講是眼光不夠遠大,救濟別人,別人未必感恩,這個我們也看到的,美國救濟許多國家,多少國家接受救濟卻還怨恨美國,爲什麼不把教育、科技轉移呢?我自己一個國家富,爲什麼不希望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富呢?這是眼光的問題,心量的問題,見識的問題。如果美國真在那時候,把教育、科技能夠普遍向落後地區推廣,美國今天必定是更強大、更富有。佛家講因果,這靠施小惠是不行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學問,真實的見解。佛在此地給我們提了一個原則,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用得上。
叁七、【若曹當熟思計。遠離衆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無可樂者。】
此經是漢朝所譯,譯經時盡量用最淺顯的文字,所以諸位如果細細比較一下,以佛經和《古文觀止》來比較,佛經比《古文觀止》淺顯得很多。換句話說,和當時的白話文一樣,這是譯經者的苦心,希望佛經能夠普遍流通,稍爲有一點學術基礎都能夠看得懂。
“若曹”是漢朝時代的話,就是“你們大家”;“當熟思計”,就是應該好好的想想,仔細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會認真去做了。什麼事情?“遠離衆惡”,凡是于別人有損害的都叫“惡”,這是淺顯的解釋,此事我們決定不能做,這也是對沒有意思出叁界這種人所說的。
假如我們要想了生死出叁界,我們真的想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惡”解釋就更深一層了,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那些事情對自己有利?以下講“愛欲榮華”,這是世間人所貪求的,這些東西絕定障礙你往生,爲什麼?你念念心都在這上,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臨命終時還貪戀這世界,那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沒用處。所以必須在現前,我就把享受統統都舍棄掉,所以要曉得這不是一個好事情。
故對自己有利益的名聞利養要舍,對待別人有害的絕定不能做,“遠離衆惡”,我們真把此理想通了,事上就會有很高的警覺心,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現在我們對于選擇善法也明白了,也有這點智慧了,也能看得出來,辨別善惡,能夠取舍善惡。對自己選擇的善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對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我們只取淨土叁經,其它的統統放下了,我心定了,一生依照這叁經的教訓修學,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做有利于社會大衆的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我們隨緣隨分,盡心盡力,那叫“圓滿功德”。有同修聽說我在大陸上做了些事情,要發心來幫助我,我統統謝絕了。爲什麼謝絕呢?剛才講,盡心盡力就圓滿了,不要攀,攀緣那是別有目的,搞名聞利養了。我有一塊錢就做一塊錢,我功德圓滿了,要想動腦筋找別人,大家湊錢來給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煩”了。做得多,也不是圓滿功德,何況這裏頭弊端很多,我們要曉得防範,圖個心地清淨,心安理得,好啊,這就快樂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煩。
做這些事情決定是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大衆,有利于國家民族,我們目標放在這上面;我們做得少,沒有關系,抛磚引玉啊,將來別人覺悟了,有大能力的人去做,我們不是更自在了嗎?別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那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呢?這樣就好。
所以說,名聞利養決定不能沾,沾上了都是麻煩,錢財決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東西,絕對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惡能夠辨別清楚,就好了。“勤而行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愛欲榮華”,我們講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過眼雲煙,縱然現在得到了,我們在這社會上冷眼旁觀,許多人得到了,但沒有幾年,統統丟掉了。
不但眼前我們看得多,自古以來,這個例子就不少;我想同修們,你們念古文《圬者王承福傳》,“圬”是做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好像是韓愈寫的,很有味道。這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沒幾年,他家敗了,賣給別人了,別人又請他來整修,他一生看這些興亡都不常長。富貴能保一生就很難、很難,能夠保得叁世,那就要相當的德性啊。所以通常我們看到的富貴人家,短短的幾年,十幾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後身敗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記得要修善,唯有修善積德才能保得住,否則的話,保不住。
世出世間,諸位冷眼觀察都能看得到,出世間是什麼?這些出家人哪,你仔細看他,看他後來的結局,然後想想佛教導我們的確實是非常有道理。這裏面事、理明白了,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自自然然就警惕,自自然然就曉得應該怎樣去做。
叁八、【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爲衆惡。甚爲大德。】
這是佛在經上特別的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每天從大衆傳播工具裏面,曉得各地方社會的狀況,實在是造惡業的多,而修善業的少。既然認識佛法,接受佛的教誨,就應當在此亂世,特別留意到“端心正意”。
此句和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同樣地,佛在許多經論上給我們講“發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發菩提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心。簡單的,如儒家所說,不合理、不如法的,我們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聽,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即“誠意正心”的意思。
“不爲衆惡”,凡是不利于衆生的都叫做“惡”,經典裏講的“十善”、“十惡”,那是非常具體給我們舉例出來,我們能夠遵守,不爲“衆惡”,這就是“大德”。“甚爲大德”就是我通常所講的“積功累德”。
叁九、【佛教群生。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惡”是因,“五惡”就是殺、盜、淫、妄、…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