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图自己的享受,不顾别人的疾苦,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动乱。小则有盗贼,大则社会动乱。如果富有的人能够照顾贫民,贫民生活能够过得去,知道富有人对他有恩惠,这个社会就会安定,人人都能够过太平日子。故“有无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安定,我们的日子才能过的幸福。社会有动乱,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有多大的财富,都过得很痛苦。
“无得贪惜”,不可以贪财,不可以吝惜,自己有的,舍不得帮助别人。“言色常和”,“言”是言语,“色”是面色,是讲常常带著笑容,说话温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所以佛门正式的道场,各位在中国大陆可以看见,道场的建设,它是有一定的格局。
进了道场,第一个建筑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言色常和”,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学佛,才能进佛门呢?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人就受欢迎了,就可以入佛门了,它表这个意思。
“莫相违戾”,“违戾”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见不同,意见不同必然就有纷争,这也是很难的一桩事情,现代所谓要建立共识,建立共识这观念是正确的,如何来建立,谁服谁呢?这个事情就难了。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政党维系的时间都很短,里面就分裂了。为什么分裂呢?大家的意见不相同,没有办法建立共识,谁都不肯服谁,这个我们今天看的很清楚。
我们再看看古时候,古时候这些政治人物、政治领袖确实比现代这些政治领袖要高明。他们用什么方法来领导大众建立共识呢?古圣先贤,大家都佩服,没话说。在中国汉朝,以孔孟学说来建立共识,汉武帝开始的。他如此作法,确实使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孔孟的学说一直到满清都很盛。
满清在中国统治了二百六十八年,除了尊孔之外,他们学佛,满清的帝王都是正式归依三宝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之时,康熙、雍正、乾隆,特别是雍正、乾隆时,宫廷里读《无量寿经》,这很高明,皇帝没有说写多少语录,你们都要听我的,大家都听佛的,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孔老夫子的,大家都听佛的,这没有话说,简直是心服口服,以此方法来建立共识,高明啊。
今天大家不讲这个,都是依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主张,听你的人少数,不听你的人多数,所以很容易分裂,这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多去想想。
三六、【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二句话就是警惕我们要知道防范灾害,不但是自然的灾害,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灾害,虽然现在没有,人必须要有远见,要能看到将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样做法。所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世间人事变化无常。
在从前无论怎么变,还能够判断个几成,为什么?大家都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个道德的标准,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是距离这个标准不会太远的,所以判断容易。现在呢?这个标准舍弃了,在中国,孔孟也不要了,古圣先贤的东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换句话说,今天这个思想是无所适从,这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我们从最近一年来所得到的消息,有一个好的预兆,就是大陆上现在有一些学者想整理中国的一些古籍,希望能够把中国古籍发扬光大。这个真的是一个好消息,是给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线光明,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在海外的中国人,应当全心全力来支援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圆满,能够提前完成。
我听说九月份要在海南大学召开一个《四库全书》研究会,这是全国性的。还有一个消息,《四库》所没有收录的那些书,有目录了,他们希望依目录把这些书编成《四库全书》的续编。大陆上有计划来做此工作,这也是很可喜的一个好事,类似这样的事情,我们要有远大的眼光。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想一桩事情、看一桩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为什么?我们这一个国家好,别的国家落后,我们还是有苦难。以美国为例子,二次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世界上许多落后的国家要靠美国救济,没有多少年,美国今天被拖垮了,恐怕将来要靠别人救济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实在讲是眼光不够远大,救济别人,别人未必感恩,这个我们也看到的,美国救济许多国家,多少国家接受救济却还怨恨美国,为什么不把教育、科技转移呢?我自己一个国家富,为什么不希望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富呢?这是眼光的问题,心量的问题,见识的问题。如果美国真在那时候,把教育、科技能够普遍向落后地区推广,美国今天必定是更强大、更富有。佛家讲因果,这靠施小惠是不行的,这些都是真正的学问,真实的见解。佛在此地给我们提了一个原则,世出世间一切法都用得上。
三七、【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无可乐者。】
此经是汉朝所译,译经时尽量用最浅显的文字,所以诸位如果细细比较一下,以佛经和《古文观止》来比较,佛经比《古文观止》浅显得很多。换句话说,和当时的白话文一样,这是译经者的苦心,希望佛经能够普遍流通,稍为有一点学术基础都能够看得懂。
“若曹”是汉朝时代的话,就是“你们大家”;“当熟思计”,就是应该好好的想想,仔细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会认真去做了。什么事情?“远离众恶”,凡是于别人有损害的都叫“恶”,这是浅显的解释,此事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也是对没有意思出三界这种人所说的。
假如我们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我们真的想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恶”解释就更深一层了,凡是对自己有利的都是“恶”,那些事情对自己有利?以下讲“爱欲荣华”,这是世间人所贪求的,这些东西绝定障碍你往生,为什么?你念念心都在这上,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临命终时还贪恋这世界,那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没用处。所以必须在现前,我就把享受统统都舍弃掉,所以要晓得这不是一个好事情。
故对自己有利益的名闻利养要舍,对待别人有害的绝定不能做,“远离众恶”,我们真把此理想通了,事上就会有很高的警觉心,时时刻刻警惕自己。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现在我们对于选择善法也明白了,也有这点智慧了,也能看得出来,辨别善恶,能够取舍善恶。对自己选择的善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对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我们只取净土三经,其它的统统放下了,我心定了,一生依照这三经的教训修学,我们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这些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那叫“圆满功德”。有同修听说我在大陆上做了些事情,要发心来帮助我,我统统谢绝了。为什么谢绝呢?刚才讲,尽心尽力就圆满了,不要攀,攀缘那是别有目的,搞名闻利养了。我有一块钱就做一块钱,我功德圆满了,要想动脑筋找别人,大家凑钱来给我做,那我叫“自找麻烦”了。做得多,也不是圆满功德,何况这里头弊端很多,我们要晓得防范,图个心地清净,心安理得,好啊,这就快乐了,不要找自己的麻烦。
做这些事情决定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大众,有利于国家民族,我们目标放在这上面;我们做得少,没有关系,抛砖引玉啊,将来别人觉悟了,有大能力的人去做,我们不是更自在了吗?别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那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呢?这样就好。
所以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沾,沾上了都是麻烦,钱财决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东西,绝对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恶能够辨别清楚,就好了。“勤而行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爱欲荣华”,我们讲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过眼云烟,纵然现在得到了,我们在这社会上冷眼旁观,许多人得到了,但没有几年,统统丢掉了。
不但眼前我们看得多,自古以来,这个例子就不少;我想同修们,你们念古文《圬者王承福传》,“圬”是做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好像是韩愈写的,很有味道。这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没几年,他家败了,卖给别人了,别人又请他来整修,他一生看这些兴亡都不常长。富贵能保一生就很难、很难,能够保得三世,那就要相当的德性啊。所以通常我们看到的富贵人家,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后身败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记得要修善,唯有修善积德才能保得住,否则的话,保不住。
世出世间,诸位冷眼观察都能看得到,出世间是什么?这些出家人哪,你仔细看他,看他后来的结局,然后想想佛教导我们的确实是非常有道理。这里面事、理明白了,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自然然就警惕,自自然然就晓得应该怎样去做。
三八、【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这是佛在经上特别的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我们每天从大众传播工具里面,晓得各地方社会的状况,实在是造恶业的多,而修善业的少。既然认识佛法,接受佛的教诲,就应当在此乱世,特别留意到“端心正意”。
此句和儒家讲的“诚意正心”是一个意思,同样地,佛在许多经论上给我们讲“发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发菩提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心。简单的,如儒家所说,不合理、不如法的,我们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听,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即“诚意正心”的意思。
“不为众恶”,凡是不利于众生的都叫做“恶”,经典里讲的“十善”、“十恶”,那是非常具体给我们举例出来,我们能够遵守,不为“众恶”,这就是“大德”。“甚为大德”就是我通常所讲的“积功累德”。
三九、【佛教群生。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恶”是因,“五恶”就是杀、盗、淫、妄、…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