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酒,这在经里讲的很清楚。“五痛”是花报,“五烧”是果报,所以这里头有因,有果。你造的恶因,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这是“痛”,我们生活会很痛苦。“烧”是讲将来三途的苦报。可见得造作恶业,不仅现前,现前叫“花报”,将来果报更苦。
佛把此事实为我们讲清楚了,这是相当不容易。我们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动念上下功夫,这就是“降化其意”,《金刚经》上讲的“降伏其心”和此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词句不同。我们恶念一起,要有智慧,要有警觉,马上把它中止下去,这叫“降伏其心”。
一切恶念,第一个念头起来了不怕,第一个念头都不起,那你已经是圣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会起恶念,为什么呢?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它会起来的,这一起来就觉悟了,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我的念头就控制住了。这念佛人马上把念头转到“阿弥陀佛”,那就是“大觉”,不管是什么念头,恶念一起来,第一个恶念,第二个就“阿弥陀佛”了,就转到“阿弥陀佛”了。这就叫“修行”,这就叫“功夫”。
在禅宗里讲,这叫“觉照”,所以功夫得力与否,就在这里看,我们能这样做,功夫就得力了。能够“降”,“降”是把它压住;“化”是转变过来,把恶念转成了善念,这恶念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没有比这念头更善的了,要会转。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获其福德”,我们能够守持五戒,不但不杀生,而且更进一步,我们能吃长素,素食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现在这个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这病到底从那里来的呢?这些医学,乃至于科学家,说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不见得是正确、真切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了,是吃肉,肉食里来的。
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肉,绝定有毒。印光大师有篇开示,他说了一个事实。他在早年看到一篇杂志报导,是一位西洋妇人,她用自己的奶喂孩子,第一个孩子死了,第二个孩子没多久也死了。她就怀疑,于是乎将奶拿去化验,化验出她喂奶时是在生气时候,这一生气,奶里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而不知道,以后化验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生气不高兴时,奶水都有毒,这些动物在你杀它时,它不生气,它不恨吗?所以印光大师调查此事并证明了。有一位妇人来归依时把这事情说出来,她承认自己有一位孩子也是喂他之后死的;因为她先生脾气不好,常常打她,这一打,小孩吓哭,哭了就就赶紧喂奶,这样子就死了一个。她的女儿也是发脾气时喂奶,也死了一个。所以印光大师证明此事是真的,所以他说不知多少小孩如此而死,却不知道真正原因,被嗔恨心所引起毒素的母奶给毒死了。
所以由此推断,一切生物当它被杀害时,那时的怨恨心要比平常的嗔恨心不晓得要严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讲,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虽然不致于立刻就得病,但那是长年累积下来,身体内的毒素累积到发作时,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来了。
现在医学证明,我们身体的细胞每七年因新陈代谢而整个换新,换句话说,我们吃七年的长素,身体内从前的那些毒都没有了,要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适应环境,希望大家对于这一点留意。
不但不杀生,素食绝定是健康长寿,这是不杀得长寿,不盗得大富,不淫是得相好庄严,不妄语是得大众的尊敬,不饮酒是属于智慧,保持头脑常常清醒,这些能得福。
四十、【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更相报偿。痛不可言。】
此段就不必细说了,只说大意。这是世间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圆明,对于六道轮回之状况,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说六道众生冤冤相报,正如同经里所说的,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互相酬偿,“更相报偿”啊。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事实,它这个报偿不是报的恰好,要是报的恰好就没事了,这个账就还清了,它总要多一点。这多一点,怨恨生生世世就永远扯不清了,而果报也一次比一次惨烈。
诸位读《安士全书》,此书分四个部份,第一个部份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看《阴骘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说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那果报之惨,实在可怕,值得我们警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于一切众生之命,应当要加以怜悯爱护,决定不能够伤害。
四一、【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法”是法律,“度”就是一般讲的制度,在此地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不守法,不守礼,社会就乱了。下面就是说这些乱象。
四一、【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任心自恣”就是“为所欲为”。
四一、【居上不明。】
这是在上位的。
四一、【在位不正。】
这二句都是讲社会领导阶层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他的思想行为不正,换句话说,以私害公。下面是举例。
四一、【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
这些事实,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纵然是一个很贤明的领导者,难免都冤枉几个好人,难免做错几桩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个十全十美,一生当中决定没有过失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找不到啊。
我们读历史,冷静的观察这个社会,不能不由人产生很大的恐惧,恐惧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学佛了,因为在佛法里修福比较容易,福报修大了,而却没有往生得了,来生做了总统,做了帝王,做了大官了,也会像过去那些人一样造罪业,冤枉好人,福报享尽了,这罪报就现前,没有不堕三途的,真是可怕。
所以你认识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会有坚定的决心,这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绝定解决不了问题,绝定惹麻烦啊。
四一、【尊卑中外。】
这是说这个家庭里面。
四一、【更相欺诳。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利害胜负。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古人常说,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负你。家庭如此,社会、国家也不例外,所谓是“家和万事兴”。“尊”是家庭中的长辈,“卑”是晚辈,“中”是自己家中,“外”是自己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对一个家族说的。
这一家不和,父子、兄弟、亲戚、朋友都互相欺骗,“嗔恚愚痴”,什么原因呢?都是从贪心上生的。贪财、贪欲,多半是从这地方发生的。“欲自厚己”,自己总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换句话说,家里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这一家的财富只有这么多,不能互相退让,彼此来争执。
这些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几乎我们天天都可以发现,兄弟姊妹去打官司,为什么?为家里财产反目成仇,这是很大的不幸。所以“结忿成仇”,结果是家破人亡。“不顾前后”,“前”是前因,“后”是后果,后果在恶道啊!不晓得现前造的这个恶因,后来要受恶报。
四二、【富有悭惜。不肯施与。】
前面“世间人民。不顺法度。”,这是总纲,都是不合理的,不学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痴蒙昧,变成自私自利。学佛了,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的,诸佛菩萨,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一。这桩事情,诸位如果细读《楞严》,你就能明白了。
明白之后才知道,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你的看法、想法、做法,自然就不一样。我爱护自己,我会爱护一切众生,知道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福报从那里来的?绝定不是自私自利来的。自私自利那来的福报?福报是帮助人愈多,福就愈大。换句话说,他是随著你的心量而来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
所以世出世间,佛的福报最大,为什么最大呢?佛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啊!他的福怎么不大?我们要想大福报,一定要学佛,把心量拓开,关心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的众生。
我们放眼看现前的世界,这世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难的众生,还有一些生活过得很惬意、很自在的众生,他有没难呢?同样在受难。一个是受身体折磨的苦难,一个是在那里迷惑颠倒、造作罪业,那也在遭难啊。世间人那个不遭难?除了很少数真正觉悟的人了。觉悟什么?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人不遭难的,除此之外,没有不遭难。
诸佛菩萨教导我们,富有是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不会积德的人,福报再多,都有尽头的时候,什么时候尽?谁也说不定。佛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你要是认为是你的就错了。那五家呢?第一是水,大水来了统统淹没了。第二个是火,火无情,火会烧掉啊。第三个是官家,现在虽没有,但也不一定。从前你犯罪了,抄家,财产充公了。第四个是盗贼,强盗、小偷,他都有份。第五个是败家子,防都没办法提防的,所以财是五家共有。
财要怎样才能保全?说实实在在的话,世间人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的财富,将来好好受用,不致遭遇到贫困。可是往往老天不从人愿,用尽了心机还是保不住,实在讲是不听佛的教诲啊。佛教给我们的那叫“万全之计”,可是世间人相信的少,不相信的人多。
佛教给我们什么?把财散掉,散财是你保财最妙的方法。你命里有财富,绝定丢不掉的,你散掉了,过几天它自己再来了。你不散呢?不散就这么多,而且丢掉之后就不会再来了,这散财叫“布施”,多做社会慈善利益的好事,这样去散。这样的散,你的财都没有丢掉。
我们中国大陆供财神,现在台湾人供关公,我想不通,关公怎么会变财神了。大陆上供陶朱公,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越被吴灭了之后,他帮助勾践恢复了国家,他知道国王心胸狭小,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有知人之明。
所以国家恢复之后,他就改名换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后作生意,没几年发大财,发了财之后,他统统把财布施掉,再从小本生意做起。没几年又发了,发了之…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