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又布施,三聚三散,这真正是有智慧,有才干。所以供他作财神,以他作为我们经商,从事工商发财的模范,这是非常正确。
所以我们虽然得到合理的利润,我们自己衣食足了,应当照顾那些贫穷的人,应当为社会、为地方造福,这就对了。范蠡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积德。所以财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后没有了,不会的,愈施愈多。不懂这个道理,不相信佛所说的话,认为我好辛苦赚来的钱,怎能舍得?他不晓得“舍”底下有“得”了,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悭惜”不肯舍,“不肯施与”。
四二、【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此段是讲富贵人现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么?“心”很“劳”,为什么呢?钱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么好,一天到晚伤脑筋。“身”很苦,想尽方法来保也保不住,所以有钱人很苦,没有我自在。
四二、【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这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口气不来了,一样也带不走,没有一样是跟著他走的。
四二、【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财物带不去,但是业会带去;善业得福,恶业就招祸,“追命所生”,这会跟著你去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善恶业。
四二、【或在乐处。】
“乐处”是讲人天二道。
四二、【或入苦毒。】
“苦毒”是讲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轮回往那里去,是你的善恶业在支配。这里面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萨作主,是自己的善恶力量在牵引著你走啊,这是受的果报。
四二、【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常怀盗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神明克识。终入恶道。】
这也是不善的心行,这一类在社会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见得到,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善的,他就诽谤,这是出于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这就对了。他不但不能效法,还来诽谤,这错误了。
“常怀盗心”,这就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是“盗心”,属于盗行,偷盗之行为。用完了,再想办法来取,取别人的,这是不义。“神明克识”,此地讲的神明是天地鬼神,你起恶心,造恶行,可以欺骗众生,绝对不能欺骗鬼神。
天地鬼神那地方好像是有记录的,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识,我们中国人讲良心,你造的恶事,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赖耶识的种子不会消失,因缘成熟了,他一定要受报,这个果报是“终入恶道”,终究要堕到恶道去了。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这些事实,实在讲,没有佛,没有人能为我们讲清楚,没有人能说得明白;佛把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这就是加持,这就是保佑,使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时能提起警觉,不起恶念,不造恶业,这就是离苦得乐。
四三、【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
这三句说明人世间的真相,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赖,我们想自己,一定会想到别人,这个是真的。何况人生寿命是很短促的,人在这世间,诸位如果很冷静,仔细去思惟,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大梦啊,这数十年寒暑,确确实实是一无所得,何况生命非常脆弱,这些都要看破。
换句话说呢,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后佛教给我们“放下”,我们就肯放下了,知道佛家讲的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的,对自己确实有好处,没有害处。不肯放下,那个麻烦就大了。
四三、【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佚。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这段经文是说明世间祸害的根源,就是这一条,本条里面告诉我们的就是“淫佚”之害,“身心不正”都是贪爱淫佚。这桩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著很多,为了女色,大的甚至于国破家亡。在古时候,大家知道殷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国家亡了。你看每一个亡国的皇帝都是宠爱一个妃子,那是他亡国真正的因素。
唐明皇在未遇到杨贵妃之前,政绩不得了,你看历史上所赞叹的“贞观、开元”,唐朝政治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贞观”,唐玄宗的“开元”,开元晚年遇到杨贵妃,几乎亡国,确实是国破家亡,不能不警惕啊。
修道的人,道业不能成就被毁掉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在色,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为害,没有贪色来得严重,这是特别要注意的。修道如果不能放下这个,道业绝对不能成就,三界没法子出去。世间法里头,如果这个不能放下,家庭绝定不美满,事业绝定失败。不要看现在事业顶兴盛的,你看那做皇帝的,事业不是到顶点了?最后亡国啊。佛在经论里面,可以说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我们以最高的警觉心来面对这个事实。
四四、【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下面讲的是十恶业了。
四四、【两舌。】
是挑拨是非。
四四、【恶口。】
是说话很粗鲁,很难听,“恶口”伤人哪。
四四、【妄言。】
是打妄语。
四四、【绮语。】
是花言巧语,当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骗大众。“绮语”比较不好懂,没有前面三种明显。我们举个比喻,现在有许多的歌、戏剧,都是属于“绮语”这一类的,一般人很喜欢,但是它引导你邪思。
所以现代的艺术,说实在的话,美其名“为艺术而艺术”,尽干的是“绮语”,这造罪业啊。中国古时候的艺术不一样,它要对社会负责任的,所以诸位看平剧,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或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小说,我们仔细的观察它,它有一个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报应”,绝定是善人到后来有好报,恶人到后来有恶报。
表扬的是忠孝节义,所以它变成是社会大众的教育;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并不发达,学校非常之少,中国老百姓那么多,老百姓都那么善良,他从那里学来的?听戏学来的,听说书学来的,那是教育啊,和现代人不相同。
从事于艺术,它要引导社会向正面走,这是无量功德。现代就不一样了,诸位仔细看,电影明星,无论中外,都不得好死,这是花报,果报呢?那就更不必说了,三途去了。什么原因?他所演的东西,在社会上影响多少人,他不能没有责任,编剧的人有责任,导演有责任,演员有责任。
我在台北讲经的时候,距离我讲堂不远是世新(世界新闻大学),世新好像有演艺剧这个科系,他们同学来听了经之后问我,说将来要去当演员,有没有背因果?我说佛经讲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这聪明。
四四、【憎嫉善人。】
对于好人好事,他嫉妒,他嗔恚。
四四、【败坏贤明。】
好人好事,他总是从当中去破坏,不能够成人之美,不能够随喜功德,他在那里造恶业啊。
四四、【不孝父母。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真是狂妄到了极处。这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社会大众,连佛门里面都不例外。出家人为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括在其中。佛在《观经》为我们讲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三条。
第一条里面是讲人天福报,佛为我们讲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福报是这么修的啊。“孝亲尊帅”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亲、不敬师,其它都不必说了,纵然做得很像样,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从什么地方看到真实的呢?从看他孝顺父母否,所以这是四众弟子都包含在其中。特别是出家人“谓己有道”,那是大妄语,所谓是“未得”却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得”了,大妄语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毁坏佛法,欺骗众生哪。
四五、【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这是侵犯别人。
四五、【欲人畏惧。不自惭惧。】
“惭”是惭愧,自己没有惭愧心,“惧”是不怕因果。
四五、【难可降化。常怀骄慢。赖其前世福德营护。】
这样的人是作威作福,甚至于在佛门内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业,欺骗在家信徒,争名夺利,他怎么果报不现前呢?难道是佛菩萨不灵吗?这是俗话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为什么说时候未到呢?他今天虽造作罪,他前生修了大福报,那福报在这撑著他,这福享完了,他造的罪业“恶贯满盈”,报就现前了。所以他今天恶报还未现前,是赖他的“前世福德营护”,“营”是经营,在保护他,是这么一回事情。
四五、【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他现在造作恶,他的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那个福是快速地在损失,趋于灭尽,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
四五、【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等他的寿命尽了,他的恶业现前了,所作一切恶业统统受报,绝定不是没有果报。
四六、【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这几段都是说明我们社会的现象,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佛所讲的这些重恶,我们自己有没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们俗话说没有主张,没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懒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必然是一事无成。
我们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个条件是要立志,就是我这一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你就会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够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够获利。为什么?目标专一,这三心二意不行。
学道也是如此,目标也要专一。佛门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个,不能走二条路。从前善导大师说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学一些法门,你求明理,各种东西都可以涉猎,可以多听听。如果讲修行,那只能走一门,路只能走一条,路可以多认识些,走的时候只能走一条,你不能同时走二条路。所以行…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