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18

  ..續本文上一頁後又布施,叁聚叁散,這真正是有智慧,有才幹。所以供他作財神,以他作爲我們經商,從事工商發財的模範,這是非常正確。

  所以我們雖然得到合理的利潤,我們自己衣食足了,應當照顧那些貧窮的人,應當爲社會、爲地方造福,這就對了。範蠡是這樣的人,所以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積德。所以財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後沒有了,不會的,愈施愈多。不懂這個道理,不相信佛所說的話,認爲我好辛苦賺來的錢,怎能舍得?他不曉得“舍”底下有“得”了,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悭惜”不肯舍,“不肯施與”。

  四二、【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此段是講富貴人現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麼?“心”很“勞”,爲什麼呢?錢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麼好,一天到晚傷腦筋。“身”很苦,想盡方法來保也保不住,所以有錢人很苦,沒有我自在。

  四二、【如是至竟。無一隨者。】

  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口氣不來了,一樣也帶不走,沒有一樣是跟著他走的。

  四二、【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財物帶不去,但是業會帶去;善業得福,惡業就招禍,“追命所生”,這會跟著你去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善惡業。

  四二、【或在樂處。】

  “樂處”是講人天二道。

  四二、【或入苦毒。】

  “苦毒”是講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回往那裏去,是你的善惡業在支配。這裏面不是閻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薩作主,是自己的善惡力量在牽引著你走啊,這是受的果報。

  四二、【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複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這也是不善的心行,這一類在社會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見得到,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善的,他就誹謗,這是出于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這就對了。他不但不能效法,還來誹謗,這錯誤了。

  “常懷盜心”,這就是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據爲己有,這是“盜心”,屬于盜行,偷盜之行爲。用完了,再想辦法來取,取別人的,這是不義。“神明克識”,此地講的神明是天地鬼神,你起惡心,造惡行,可以欺騙衆生,絕對不能欺騙鬼神。

  天地鬼神那地方好像是有記錄的,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識,我們中國人講良心,你造的惡事,別人不知道,自己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賴耶識的種子不會消失,因緣成熟了,他一定要受報,這個果報是“終入惡道”,終究要墮到惡道去了。

  我們爲什麼要這樣去做呢?這些事實,實在講,沒有佛,沒有人能爲我們講清楚,沒有人能說得明白;佛把這個事實告訴了我們,這就是加持,這就是保佑,使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時能提起警覺,不起惡念,不造惡業,這就是離苦得樂。

  四叁、【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

  這叁句說明人世間的真相,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賴,我們想自己,一定會想到別人,這個是真的。何況人生壽命是很短促的,人在這世間,諸位如果很冷靜,仔細去思惟,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大夢啊,這數十年寒暑,確確實實是一無所得,何況生命非常脆弱,這些都要看破。

  換句話說呢,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後佛教給我們“放下”,我們就肯放下了,知道佛家講的放下是正確的,是真實的,對自己確實有好處,沒有害處。不肯放下,那個麻煩就大了。

  四叁、【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爲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爲。】

  這段經文是說明世間禍害的根源,就是這一條,本條裏面告訴我們的就是“淫佚”之害,“身心不正”都是貪愛淫佚。這樁事情,在古今中外的曆史記載著很多,爲了女色,大的甚至于國破家亡。在古時候,大家知道殷纣王寵愛妲己,周幽王寵褒姒,國家亡了。你看每一個亡國的皇帝都是寵愛一個妃子,那是他亡國真正的因素。

  唐明皇在未遇到楊貴妃之前,政績不得了,你看曆史上所贊歎的“貞觀、開元”,唐朝政治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貞觀”,唐玄宗的“開元”,開元晚年遇到楊貴妃,幾乎亡國,確實是國破家亡,不能不警惕啊。

  修道的人,道業不能成就被毀掉的第一個因素,也是在色,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爲害,沒有貪色來得嚴重,這是特別要注意的。修道如果不能放下這個,道業絕對不能成就,叁界沒法子出去。世間法裏頭,如果這個不能放下,家庭絕定不美滿,事業絕定失敗。不要看現在事業頂興盛的,你看那做皇帝的,事業不是到頂點了?最後亡國啊。佛在經論裏面,可以說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我們以最高的警覺心來面對這個事實。

  四四、【世間人民。不念修善。】

  下面講的是十惡業了。

  四四、【兩舌。】

  是挑撥是非。

  四四、【惡口。】

  是說話很粗魯,很難聽,“惡口”傷人哪。

  四四、【妄言。】

  是打妄語。

  四四、【绮語。】

  是花言巧語,當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騙大衆。“绮語”比較不好懂,沒有前面叁種明顯。我們舉個比喻,現在有許多的歌、戲劇,都是屬于“绮語”這一類的,一般人很喜歡,但是它引導你邪思。

  所以現代的藝術,說實在的話,美其名“爲藝術而藝術”,盡幹的是“绮語”,這造罪業啊。中國古時候的藝術不一樣,它要對社會負責任的,所以諸位看平劇,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或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小說,我們仔細的觀察它,它有一個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報應”,絕定是善人到後來有好報,惡人到後來有惡報。

  表揚的是忠孝節義,所以它變成是社會大衆的教育;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教育並不發達,學校非常之少,中國老百姓那麼多,老百姓都那麼善良,他從那裏學來的?聽戲學來的,聽說書學來的,那是教育啊,和現代人不相同。

  從事于藝術,它要引導社會向正面走,這是無量功德。現代就不一樣了,諸位仔細看,電影明星,無論中外,都不得好死,這是花報,果報呢?那就更不必說了,叁途去了。什麼原因?他所演的東西,在社會上影響多少人,他不能沒有責任,編劇的人有責任,導演有責任,演員有責任。

  我在臺北講經的時候,距離我講堂不遠是世新(世界新聞大學),世新好像有演藝劇這個科系,他們同學來聽了經之後問我,說將來要去當演員,有沒有背因果?我說佛經講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這聰明。

  四四、【憎嫉善人。】

  對于好人好事,他嫉妒,他嗔恚。

  四四、【敗壞賢明。】

  好人好事,他總是從當中去破壞,不能夠成人之美,不能夠隨喜功德,他在那裏造惡業啊。

  四四、【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

  真是狂妄到了極處。這裏面所說的不僅僅是社會大衆,連佛門裏面都不例外。出家人爲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括在其中。佛在《觀經》爲我們講叁福,我們要修福,佛教給我們叁條。

  第一條裏面是講人天福報,佛爲我們講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福報是這麼修的啊。“孝親尊帥”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親、不敬師,其它都不必說了,縱然做得很像樣,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從什麼地方看到真實的呢?從看他孝順父母否,所以這是四衆弟子都包含在其中。特別是出家人“謂己有道”,那是大妄語,所謂是“未得”卻告訴別人自己已經“得”了,大妄語果報在阿鼻地獄,這是毀壞佛法,欺騙衆生哪。

  四五、【橫行威勢。侵易于人。】

  這是侵犯別人。

  四五、【欲人畏懼。不自慚懼。】

  “慚”是慚愧,自己沒有慚愧心,“懼”是不怕因果。

  四五、【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這樣的人是作威作福,甚至于在佛門內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業,欺騙在家信徒,爭名奪利,他怎麼果報不現前呢?難道是佛菩薩不靈嗎?這是俗話所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爲什麼說時候未到呢?他今天雖造作罪,他前生修了大福報,那福報在這撐著他,這福享完了,他造的罪業“惡貫滿盈”,報就現前了。所以他今天惡報還未現前,是賴他的“前世福德營護”,“營”是經營,在保護他,是這麼一回事情。

  四五、【今世爲惡。福德盡滅。】

  他現在造作惡,他的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那個福是快速地在損失,趨于滅盡,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

  四五、【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等他的壽命盡了,他的惡業現前了,所作一切惡業統統受報,絕定不是沒有果報。

  四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

  這幾段都是說明我們社會的現象,特別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佛所講的這些重惡,我們自己有沒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們俗話說沒有主張,沒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懶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必然是一事無成。

  我們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個條件是要立志,就是我這一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奮鬥的目標,你就會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夠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夠獲利。爲什麼?目標專一,這叁心二意不行。

  學道也是如此,目標也要專一。佛門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個,不能走二條路。從前善導大師說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學一些法門,你求明理,各種東西都可以涉獵,可以多聽聽。如果講修行,那只能走一門,路只能走一條,路可以多認識些,走的時候只能走一條,你不能同時走二條路。所以行…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