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絕定是一個,你才能達到目標,這是從原理原則上說。
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這又是什麼原因?宗派那麼多,爲什麼要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呢?諸位要曉得,這裏頭確實有難易不同,譬如說:參禅,它的目標是明心見性,這東西難哪,不容易,要想見性,我們的真心本性爲什麼見不到?
佛說這裏有障礙,什麼障礙?見思煩惱是一種,塵沙無明又是一種,根本無明是最後一種,你要把這些煩惱斷盡就明心見性了。這可以試試看,斷見思,斷塵沙,至少破一品無明,這才叫“明心見性”。古時候還有人能做到,現在沒有人可以做到。
不要說破無明、破塵沙了,見思煩惱都沒辦法斷,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我見思煩惱一品都不斷也行,這法門的殊勝在此地,這法門容易,其它法門難。這是佛爲什麼要勸勉我們,這一句關系重大,我們如果犯了“徙倚懈怠”這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這要特別注意的。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就是真正沒有福報的人,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那一個人不求財富?財富對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啊,沒有人怕多。那一個人不求聰明智慧?那一個不求健康長壽?都求啊!能求得到嗎?佛告訴我們絕定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此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財富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前面講範蠡的故事,愈舍愈多,舍是種因,舍的心非常清淨,舍得自然,沒有一絲毫留戀,所以他來的果報特別的快,特別的豐滿啊。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凡是我們知道的、熟悉的,無論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歡喜樂意的傳授給別人,教給別人,自己絕不吝法,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別人,增長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觀世音菩薩施大無畏智,衆生有恐怖、有困難、有害怕,我們幫助他,使他心地能安穩,離開一切恐怖,凡是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裏面做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過于素食,不食一切衆生肉,不惱害一切衆生,果報就健康長壽。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這樣去學,肯這麼去做,這叁種果報,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歡喜“作善”這才對,不肯“作善”,那是真正沒有福報。
“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修養,不能在個人身心修養上下功夫。底下這“業”是事業,對于自己的事業不能專心去經營,這是錯誤的,他沒有現代人講的“敬業的精神”。
“父母教誨”他也不聽;“違戾反逆”就是違背父母教誨。家庭裏面就“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對兒女如此的失望。“負恩違義”,孩子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有報償”,不但不能夠養父母,而且是“放恣遊散”,成天在外流浪不回家之類的人。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這種現象愈來愈多,以前有,不多,很少,現在很多,幾乎到處都見到。
“耽酒嗜美”,“美”指美味好吃,好吃懶做之類的人。“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脾氣怪扭、粗魯、跋扈、不講理,不懂得人情事故。“無義無禮。不可谏曉。”,就是沒有辦法勸導他,善言他聽不進去,好話他不能接受。這在佛法裏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沒有善根”,佛也沒有辦法教導他。
所以我們讀了這些經文,看看現前的社會,佛在叁千年前把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此社會現象雖然很痛心,雖然很感歎,但是不能灰心,爲什麼?這叁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幫助別人,這才是大事,佛家常講的“大事因緣”啊。
四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五道”就是說的六道,六道爲何說五道?不算阿修羅就是五道,所以佛經裏有說五道,有說五趣,大乘經上常說六道,《楞嚴經》上講的七道,數目字雖然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一個是歸納,一個是展開詳說。說六道,阿修羅就算一道,五道就不算阿修羅。
爲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很清楚,阿修羅天上有,人間有,畜生裏也有,惡鬼裏也有,只有地獄裏沒有阿修羅。所以除了地獄,其它四道裏都有阿修羅,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如果講六道,那個阿修羅專指天上的阿修羅,人間以下的不是,天就分成二類,天和阿修羅。七道呢,再加上“仙人”一道,仙道,通常“仙”我們不算他一道,仙有天仙,人間有仙人,畜生裏也有仙人,你們常看《聊齋》,狐狸也可以修成仙人。所以仙人也是分散在各道裏面,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楞嚴》講得特別詳細,把他們也算一道,叫“七趣”。諸位看到經上講“六道”或“七道”,統統是一個意思。
“五道”是清清楚楚講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分明”。五道怎麼來的呢?善惡報應的現象,心善、行爲善,他就一定生到人天二道,這是善道。心惡、行惡,他就果報在叁惡道。同樣在人道,人也有貧富貴賤不等,這是別業不同,統統到人道是共業,這果報是相同的。但是每一個人在過去生中所修的善福不一樣。
福修得大的,這一生就在人間享福;福如果修得少,那就要受很多困苦艱難的折磨,這些因因果果非常複雜,“禍福相承”哪,禍裏面有福,福裏面有禍,這真正要慧眼才能看清楚,才能巧妙的運用。
禍裏有福,譬如說,我們今天生活非常困苦,叁餐不繼,這是禍;萬緣放下,老實念佛,往往他很快的成就了,這是真的有福。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運用,會用,佛告訴我們,以苦爲師啊,苦,實在講,使我們對這世間沒有留戀,往生淨土的心,想見阿彌陀佛的心,更懇切,往往反而得福了。享受人間富貴的人,雖然念佛,很難往生,那就是福裏有禍,爲什麼?他太富裕了,太享受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好,沒見到,他不想去,縱然念佛,有口無心,不相應。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類似的太多太多了。
這些都“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誰都不能代替你。佛門有句話說“各自上山,各自努力。”,誰都不能代替誰,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的,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要認識的,要認真努力。有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爲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
佛在這裏講得清楚,“無誰代者”,這“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代替。《楞嚴經》上就說了個很鮮明的例,阿難尊者,他是佛的堂弟,釋迦牟尼佛共有八個堂兄弟,世尊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阿難多聞第一,不修行,腦子裏老是打妄想,以爲別人都得修,別人不修不行,他老大哥是佛,到時候就會把叁摩地、奢摩他給他了,他不用修了,有靠山啊。
遭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曉得靠不住,這就說明了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地藏經》上
爲我們講修福,超薦修福,那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變成迷信了。
經上講得明明白白,我們家的老人過世了,我們爲他念經,他要不過世,我們就不念經了。念經誰得呢?自己得,所謂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怎麼得呢?是因爲他走了,給你這個緣份,讓你念經,他就沾這點光啊,其它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部的福,實際上是否真得一遍的福?不見得,他只得個緣而已,教你念經,教你修行,教你成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你這念的人還要誠懇,還要真心,他才有利益。
我們看經上的例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婆羅門女念到一心不亂,怎麼知道她一心不亂呢?她在定中去參觀訪問地獄,無毒鬼王說的很清楚,這種地方只有二種人能來,一個是菩薩,是來參觀的;另一種是受果報的人,除這二種人,是不能到這裏來的。婆羅門女的成就一定是得一心不亂才有這個本領。
光目女是在夢中見的境界,那功夫比她(指婆羅門女)差一等了,叫“功夫成片”,才有這個效果啊。你自己認真讀經,依教奉行,修行證果,鬼道裏的人一看,哎呀!某某人是某菩薩的父親,
是某菩薩的母親,鬼對他另眼相看,尊敬他,是這麼回事情,他得的福報就是這個。所以他能離開地獄道、鬼道到忉利天,這是尊敬他、奉承他。
如果只敷衍塞責,念幾部經,有口無心,他什麼都得不到,這個要知道。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論、有方法,確實能將惡道裏的家親眷屬脫離惡道,生到人天善道,這個是真的。如果是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看,我不必說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我們還修什麼行?念什麼佛呢?佛菩薩大慈大悲,天天爲我們念,超度一下,我們都去了。所以要曉得,佛講真話,沒有欺騙我們啊,“身自當之。無誰代替。”,求生西方淨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不能代替,要是能代替的話,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統統都生西方了,要不生西方,佛還叫什麼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沒法子,佛只能夠把方法、理論教給我們,事情還得我們自己幹,這是正理,不像其它宗教,信了就得救;我們佛門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還要功夫相應才得救,不相應還不得救,這才是真的給你講真話。
四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明白這事實真相之後,佛這段的教誨就很重要了,一定要記住。“若”是假設,“能自于其中”就是于現代這麼複雜、惡劣的環境之中,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我們在此環境當中,重要的是“一心製意”,“一”是念頭,“製”是克製,所有一切惡念都要把它克伏住。
“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禮守法,對于佛的一切教誨,我們記住,遵照教訓去做。“正念…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