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特別在淨宗法門,就是在心裏面時時刻刻都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沒有了,我們的念頭一定落入在“不正之邪”;邪、正都沒有,落在無明裏,無記、無明。無明的果報是愚癡,畜生道啊,總沒有辦法脫離叁惡道,所以這句佛號就非常、非常要緊了。
“言行相副”,所說的和所做的要相應,不可以口是心非。“所作至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我真誠對人,別人欺騙我,那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可是自己想一想,我們吃虧上當,能夠上當多久呢?縱然是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啊,往後到西方世界去做佛去了,那麼眼前吃虧上當值得啦,何必去計較?
眼前不肯吃虧上當,來世還搞輪回,還要討債還債,生生世世搞不完的,這不是聰明。所以我們只是用真心,用什麼心對佛菩薩,就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目標是求生淨土。
“獨作諸善。不爲衆惡。”,大家都造惡,我不做;大家都不肯做善,我一個人作善。要常常想著,大家都搞輪回,都往叁惡道去,我爲什麼要跟他?學佛就是要學覺悟,學佛就是要學聰明,不做糊塗事。我們看別人錯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罷了,緣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們給他做了增上緣,幫助他回頭是岸。
所以知道是善事,知道是好事,我們一定要做,要認真努力地去做,不怕人恥笑,不怕人阻撓。善行善事對社會、對大衆絕對有利益的。
“不爲衆惡”,不但惡的事不能做,惡的念頭都不能生。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誰度誰呢?自己度自己,真正所謂“佛不度衆生”,佛只是把事實真相爲我們說明,明了之後,路是要自己走的。
四九、【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二句是總說,下面舉出事例,詳細說明。“小微”指小的迷惑顛倒,如果不在此時覺悟,不在此時回頭,此時回頭容易啊,輾轉變成大惡,那就麻煩了,底下講
四九、【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
這是六道衆生的病根,必須把它舍棄掉。我們曉得,每一個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學佛了,都念佛了,就單單講供養諸佛如來,那個數字都無量無邊,爲什麼沒有往生?就是這二字障礙了,沒有放下,所以今天還是這個樣子。
如果這二個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已經是佛,是菩薩了,那裏還是六道衆生呢?就被這二字害了,要真正覺悟啊!無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就壞在這二字。我們這生當中,這二字若還不能徹底把它放棄掉,此生依舊靠不住。
四九、【各欲自快。無複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
這“自然糾舉”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良心的責備”,也就是說這些惡行自然必定有果報。這幾句都不難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貪財、貪色不肯布施,講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講求享受。這裏面邪正是非善惡,自己不能辨別,就是“無複曲直”的意思,這叫“愚癡”。“厚己爭利”是我們世間人講自私自利,爭名奪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當時快意,但不能夠保持長久,而且富貴享盡之後,這些惡業就現前了。“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忍耐,這是大錯特錯。富貴人對于自己享受能夠節製,能夠節儉,就是忍耐,他的富貴就能夠長保;藉自己生活過得節儉點,能夠布施啊,那是個福報,源遠就長久了。
一面享受,一面又在修福,又在積德,這就對了。不能忍受,那就要一次享盡了,很快就報掉了;不肯修善,換句話說,他的福報就不能再增加。
“威勢無幾”,“無幾”是指時間,不長啊,作威作福的時間很短,“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天道”是講天理;“自然糾舉”是講人情,天理人情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必定有果報。
五十、【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博愛”二字是出自《無量壽經》上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許多的成語都是佛經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于中國人生活層面的影響,都非常的深。
對聖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們成聖,我也能成聖。對善人,我們要敬重,我們要盡心盡力成人之美,這就是佛法裏面講的“隨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這是真的。所以要培養仁慈博愛的胸襟,這是真正幸福美滿的根源,我們要幸福美滿,根就在“仁慈博愛”。
“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想到天下一切衆生。
五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爲。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一節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行,“修行”這名詞,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解。“行”是說行爲,“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爲錯誤,我們趕緊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行爲非常之多,但總不出身口意叁大類,這段也就是從身口意叁方面來說。
等一個就是意業“當自端心”。“心”就是我們的念頭,這思想如果有了錯誤,可以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在佛法裏,無論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趕緊把它修正過來。
說“修行”都加上“自”字,可見得這樁事情是別人幫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製,才能夠真正收到效果。下一句“當自端身”,底下是“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耳、目都歸納在身業裏。口業造惡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時候把它特別提出來。此地我們看到身口意這叁業“皆當自端”。
修身的標准,佛在此地爲我們說出來,而且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時時要檢點,這標准就是“身心淨潔”。“淨”是說心,“潔”是說身,身體要清潔,心要清淨,這是總綱領、總目標,心一定要清淨。
什麼樣的心才是清淨心?沒有妄念,心就清淨了。諸位要記住,有念皆妄,什麼叫“妄念”?心裏有念頭都叫“妄念”;無念那就是正念,正念無念,心就清淨了。那爲什麼不標榜“無念”?怕使我們發生誤會,有念是錯誤,無念也錯了。所以佛法講的“無念”是無念也沒有,無有念,無無念。
因爲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要不得,都是錯誤。無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講的正念是“無有念,無無念。”,那個念就叫“正念”,禅宗裏叫“無念”,不是有、無相對的那個“無”,有、無相對的“無”也是錯誤的,爲什麼?有、無相對的“無念”是什麼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佛法裏真正的無念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這個那真是高明,所以它不是無明,這是講修心的標准。
修身的標准要清潔,清潔就是沒有垢穢,沒有汙染,身要有汙染就不幹淨了。我們把身體洗洗幹淨是容易的,但經的意思很深,底下講“與善相應”,若“與惡相應”就是汙染了,所以底下爲我們說得很清楚。
“勿隨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們的嗜好貪欲不能夠舍離,這身體洗得再幹淨,佛菩薩看了還是不清潔,你這身體還有汙染。
“不犯諸惡”,簡單的說就是十惡,身犯殺、盜、淫,口犯惡口、兩舌、妄言、绮語,意裏貪、嗔、癡,這叫“諸惡”。諸惡不犯就是修十善,所以“與善相應”就是與十善相應,不犯十惡。
“言色當和”,佛法裏非常重視“和”,不但佛法重視,世法也非常重視。中國古時候,可以說從漢朝一直到前清,治國的最高綱領,就是用一個“理”。《論語》裏說得好,“理之用,和爲貴。”。我們看北京的故宮,主要的建築物裏,我們中國俗話講“金銮殿”,是皇帝上朝會議的處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再後面是“保和殿”。皇宮裏叁個大的建築,起的名字都叫“和”。
所以從前帝王治國,就把此字牢牢抓住,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和睦,此家必定興旺。道場和睦絕定是正法住世,國家朝野和睦,國家一定富強,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和睦相處,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重要啊!
從那裏作起呢?從我們本身作起,言語要柔和,顔色要溫和,“顔色”是表情,我們和人相處,表情要溫和,言語要柔和,這非常重要,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當專”,這句尤其是重要,不專就不能成就,如果我們要想成就,無論是世法或佛法都要專精。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專心一個科系;在社會上要專精某一個行業,你才會成就。佛法裏也不例外,如果專攻一部經典,專修一個法門,此人一生當中絕定成就,怕的是他不專。
不專就學得很多、很雜,那成就就有限了,爲什麼?我們的精神、時間、力量分散掉了。所以“專一”在一切經論當中,我們常常看到的。菩薩修學,六大綱領的“精進”,“精”就是“專”,專精;“進”是“進步”,他才能成。
“動作瞻視。安定徐爲。”,古人對于這方面(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風度、儀表。)很重視,現在的人對此不講求了,所以諸位要是冷靜、仔細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覺得每個人心浮氣躁,這在整個社會不是好現象,不像從前講求的穩重。“安定”是心,心情安定;“徐爲”就是講穩重,“徐”也當作慢,不急躁,這是應當要學習的。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這就是剛才所講的,現在這個社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現在雖然學業、事業、道業不成就,從前的人還會後悔,現在的人不知道後悔了,他想想自己沒有過錯,既然沒有過錯,當然他就不後悔了。
佛法裏這些教訓,念多了,冷靜想一想,自己真的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那一天不在犯過夫?實…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