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20

  ..续本文上一页”,特别在净宗法门,就是在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没有了,我们的念头一定落入在“不正之邪”;邪、正都没有,落在无明里,无记、无明。无明的果报是愚痴,畜生道啊,总没有办法脱离三恶道,所以这句佛号就非常、非常要紧了。

  “言行相副”,所说的和所做的要相应,不可以口是心非。“所作至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我真诚对人,别人欺骗我,那我不是吃亏上当了吗?可是自己想一想,我们吃亏上当,能够上当多久呢?纵然是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啊,往后到西方世界去做佛去了,那么眼前吃亏上当值得啦,何必去计较?

  眼前不肯吃亏上当,来世还搞轮回,还要讨债还债,生生世世搞不完的,这不是聪明。所以我们只是用真心,用什么心对佛菩萨,就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求生净土。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大家都造恶,我不做;大家都不肯做善,我一个人作善。要常常想著,大家都搞轮回,都往三恶道去,我为什么要跟他?学佛就是要学觉悟,学佛就是要学聪明,不做糊涂事。我们看别人错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罢了,缘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们给他做了增上缘,帮助他回头是岸。

  所以知道是善事,知道是好事,我们一定要做,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不怕人耻笑,不怕人阻挠。善行善事对社会、对大众绝对有利益的。

  “不为众恶”,不但恶的事不能做,恶的念头都不能生。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谁度谁呢?自己度自己,真正所谓“佛不度众生”,佛只是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明,明了之后,路是要自己走的。

  四九、【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二句是总说,下面举出事例,详细说明。“小微”指小的迷惑颠倒,如果不在此时觉悟,不在此时回头,此时回头容易啊,辗转变成大恶,那就麻烦了,底下讲

  四九、【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必须把它舍弃掉。我们晓得,每一个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学佛了,都念佛了,就单单讲供养诸佛如来,那个数字都无量无边,为什么没有往生?就是这二字障碍了,没有放下,所以今天还是这个样子。

  如果这二个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极乐世界,今天已经是佛,是菩萨了,那里还是六道众生呢?就被这二字害了,要真正觉悟啊!无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就坏在这二字。我们这生当中,这二字若还不能彻底把它放弃掉,此生依旧靠不住。

  四九、【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这“自然纠举”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良心的责备”,也就是说这些恶行自然必定有果报。这几句都不难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贪财、贪色不肯布施,讲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讲求享受。这里面邪正是非善恶,自己不能辨别,就是“无复曲直”的意思,这叫“愚痴”。“厚己争利”是我们世间人讲自私自利,争名夺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当时快意,但不能够保持长久,而且富贵享尽之后,这些恶业就现前了。“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忍耐,这是大错特错。富贵人对于自己享受能够节制,能够节俭,就是忍耐,他的富贵就能够长保;藉自己生活过得节俭点,能够布施啊,那是个福报,源远就长久了。

  一面享受,一面又在修福,又在积德,这就对了。不能忍受,那就要一次享尽了,很快就报掉了;不肯修善,换句话说,他的福报就不能再增加。

  “威势无几”,“无几”是指时间,不长啊,作威作福的时间很短,“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纠举。”,“天道”是讲天理;“自然纠举”是讲人情,天理人情确确实实是这样的,必定有果报。

  五十、【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博爱”二字是出自《无量寿经》上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许多的成语都是佛经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生活层面的影响,都非常的深。

  对圣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们成圣,我也能成圣。对善人,我们要敬重,我们要尽心尽力成人之美,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随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这是真的。所以要培养仁慈博爱的胸襟,这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根源,我们要幸福美满,根就在“仁慈博爱”。

  “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想到天下一切众生。

  五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这一节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行,“修行”这名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行”是说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错误,我们赶紧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行为非常之多,但总不出身口意三大类,这段也就是从身口意三方面来说。

  等一个就是意业“当自端心”。“心”就是我们的念头,这思想如果有了错误,可以说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在佛法里,无论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都讲求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赶紧把它修正过来。

  说“修行”都加上“自”字,可见得这桩事情是别人帮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够真正收到效果。下一句“当自端身”,底下是“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耳、目都归纳在身业里。口业造恶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时候把它特别提出来。此地我们看到身口意这三业“皆当自端”。

  修身的标准,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而且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时时要检点,这标准就是“身心净洁”。“净”是说心,“洁”是说身,身体要清洁,心要清净,这是总纲领、总目标,心一定要清净。

  什么样的心才是清净心?没有妄念,心就清净了。诸位要记住,有念皆妄,什么叫“妄念”?心里有念头都叫“妄念”;无念那就是正念,正念无念,心就清净了。那为什么不标榜“无念”?怕使我们发生误会,有念是错误,无念也错了。所以佛法讲的“无念”是无念也没有,无有念,无无念。

  因为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都要不得,都是错误。无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讲的正念是“无有念,无无念。”,那个念就叫“正念”,禅宗里叫“无念”,不是有、无相对的那个“无”,有、无相对的“无”也是错误的,为什么?有、无相对的“无念”是什么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佛法里真正的无念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这个那真是高明,所以它不是无明,这是讲修心的标准。

  修身的标准要清洁,清洁就是没有垢秽,没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干净了。我们把身体洗洗干净是容易的,但经的意思很深,底下讲“与善相应”,若“与恶相应”就是污染了,所以底下为我们说得很清楚。

  “勿随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们的嗜好贪欲不能够舍离,这身体洗得再干净,佛菩萨看了还是不清洁,你这身体还有污染。

  “不犯诸恶”,简单的说就是十恶,身犯杀、盗、淫,口犯恶口、两舌、妄言、绮语,意里贪、嗔、痴,这叫“诸恶”。诸恶不犯就是修十善,所以“与善相应”就是与十善相应,不犯十恶。

  “言色当和”,佛法里非常重视“和”,不但佛法重视,世法也非常重视。中国古时候,可以说从汉朝一直到前清,治国的最高纲领,就是用一个“理”。《论语》里说得好,“理之用,和为贵。”。我们看北京的故宫,主要的建筑物里,我们中国俗话讲“金銮殿”,是皇帝上朝会议的处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皇宫里三个大的建筑,起的名字都叫“和”。

  所以从前帝王治国,就把此字牢牢抓住,俗话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和睦,此家必定兴旺。道场和睦绝定是正法住世,国家朝野和睦,国家一定富强,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重要啊!

  从那里作起呢?从我们本身作起,言语要柔和,颜色要温和,“颜色”是表情,我们和人相处,表情要温和,言语要柔和,这非常重要,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当专”,这句尤其是重要,不专就不能成就,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无论是世法或佛法都要专精。我们在学校读书要专心一个科系;在社会上要专精某一个行业,你才会成就。佛法里也不例外,如果专攻一部经典,专修一个法门,此人一生当中绝定成就,怕的是他不专。

  不专就学得很多、很杂,那成就就有限了,为什么?我们的精神、时间、力量分散掉了。所以“专一”在一切经论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的。菩萨修学,六大纲领的“精进”,“精”就是“专”,专精;“进”是“进步”,他才能成。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古人对于这方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风度、仪表。)很重视,现在的人对此不讲求了,所以诸位要是冷静、仔细去观察现在这个社会,觉得每个人心浮气躁,这在整个社会不是好现象,不像从前讲求的稳重。“安定”是心,心情安定;“徐为”就是讲稳重,“徐”也当作慢,不急躁,这是应当要学习的。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现在这个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现在虽然学业、事业、道业不成就,从前的人还会后悔,现在的人不知道后悔了,他想想自己没有过错,既然没有过错,当然他就不后悔了。

  佛法里这些教训,念多了,冷静想一想,自己真的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那一天不在犯过夫?实…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