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酒,這在經裏講的很清楚。“五痛”是花報,“五燒”是果報,所以這裏頭有因,有果。你造的惡因,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這是“痛”,我們生活會很痛苦。“燒”是講將來叁途的苦報。可見得造作惡業,不僅現前,現前叫“花報”,將來果報更苦。
佛把此事實爲我們講清楚了,這是相當不容易。我們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這就是“降化其意”,《金剛經》上講的“降伏其心”和此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詞句不同。我們惡念一起,要有智慧,要有警覺,馬上把它中止下去,這叫“降伏其心”。
一切惡念,第一個念頭起來了不怕,第一個念頭都不起,那你已經是聖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會起惡念,爲什麼呢?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它會起來的,這一起來就覺悟了,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我的念頭就控製住了。這念佛人馬上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那就是“大覺”,不管是什麼念頭,惡念一起來,第一個惡念,第二個就“阿彌陀佛”了,就轉到“阿彌陀佛”了。這就叫“修行”,這就叫“功夫”。
在禅宗裏講,這叫“覺照”,所以功夫得力與否,就在這裏看,我們能這樣做,功夫就得力了。能夠“降”,“降”是把它壓住;“化”是轉變過來,把惡念轉成了善念,這惡念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沒有比這念頭更善的了,要會轉。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獲其福德”,我們能夠守持五戒,不但不殺生,而且更進一步,我們能吃長素,素食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現在這個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這病到底從那裏來的呢?這些醫學,乃至于科學家,說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不見得是正確、真切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了,是吃肉,肉食裏來的。
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肉,絕定有毒。印光大師有篇開示,他說了一個事實。他在早年看到一篇雜志報導,是一位西洋婦人,她用自己的奶喂孩子,第一個孩子死了,第二個孩子沒多久也死了。她就懷疑,于是乎將奶拿去化驗,化驗出她喂奶時是在生氣時候,這一生氣,奶裏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而不知道,以後化驗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生氣不高興時,奶水都有毒,這些動物在你殺它時,它不生氣,它不恨嗎?所以印光大師調查此事並證明了。有一位婦人來歸依時把這事情說出來,她承認自己有一位孩子也是喂他之後死的;因爲她先生脾氣不好,常常打她,這一打,小孩嚇哭,哭了就就趕緊喂奶,這樣子就死了一個。她的女兒也是發脾氣時喂奶,也死了一個。所以印光大師證明此事是真的,所以他說不知多少小孩如此而死,卻不知道真正原因,被嗔恨心所引起毒素的母奶給毒死了。
所以由此推斷,一切生物當它被殺害時,那時的怨恨心要比平常的嗔恨心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講,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雖然不致于立刻就得病,但那是長年累積下來,身體內的毒素累積到發作時,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來了。
現在醫學證明,我們身體的細胞每七年因新陳代謝而整個換新,換句話說,我們吃七年的長素,身體內從前的那些毒都沒有了,要有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環境,希望大家對于這一點留意。
不但不殺生,素食絕定是健康長壽,這是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不淫是得相好莊嚴,不妄語是得大衆的尊敬,不飲酒是屬于智慧,保持頭腦常常清醒,這些能得福。
四十、【世間諸衆生類。欲爲衆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疊相吞啖。不知爲善。後受殃罰。更相報償。痛不可言。】
此段就不必細說了,只說大意。這是世間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圓明,對于六道輪回之狀況,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說六道衆生冤冤相報,正如同經裏所說的,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互相酬償,“更相報償”啊。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事實,它這個報償不是報的恰好,要是報的恰好就沒事了,這個賬就還清了,它總要多一點。這多一點,怨恨生生世世就永遠扯不清了,而果報也一次比一次慘烈。
諸位讀《安士全書》,此書分四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就是《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看《陰骘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說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那果報之慘,實在可怕,值得我們警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對于一切衆生之命,應當要加以憐憫愛護,決定不能夠傷害。
四一、【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法”是法律,“度”就是一般講的製度,在此地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不守法,不守禮,社會就亂了。下面就是說這些亂象。
四一、【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任心自恣”就是“爲所欲爲”。
四一、【居上不明。】
這是在上位的。
四一、【在位不正。】
這二句都是講社會領導階層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他的思想行爲不正,換句話說,以私害公。下面是舉例。
四一、【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僞多端。】
這些事實,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縱然是一個很賢明的領導者,難免都冤枉幾個好人,難免做錯幾樁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個十全十美,一生當中決定沒有過失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曆史找不到啊。
我們讀曆史,冷靜的觀察這個社會,不能不由人産生很大的恐懼,恐懼什麼?假如有一天,我們學佛了,因爲在佛法裏修福比較容易,福報修大了,而卻沒有往生得了,來生做了總統,做了帝王,做了大官了,也會像過去那些人一樣造罪業,冤枉好人,福報享盡了,這罪報就現前,沒有不墮叁途的,真是可怕。
所以你認識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會有堅定的決心,這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絕定解決不了問題,絕定惹麻煩啊。
四一、【尊卑中外。】
這是說這個家庭裏面。
四一、【更相欺诳。嗔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古人常說,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負你。家庭如此,社會、國家也不例外,所謂是“家和萬事興”。“尊”是家庭中的長輩,“卑”是晚輩,“中”是自己家中,“外”是自己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對一個家族說的。
這一家不和,父子、兄弟、親戚、朋友都互相欺騙,“嗔恚愚癡”,什麼原因呢?都是從貪心上生的。貪財、貪欲,多半是從這地方發生的。“欲自厚己”,自己總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換句話說,家裏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這一家的財富只有這麼多,不能互相退讓,彼此來爭執。
這些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幾乎我們天天都可以發現,兄弟姊妹去打官司,爲什麼?爲家裏財産反目成仇,這是很大的不幸。所以“結忿成仇”,結果是家破人亡。“不顧前後”,“前”是前因,“後”是後果,後果在惡道啊!不曉得現前造的這個惡因,後來要受惡報。
四二、【富有悭惜。不肯施與。】
前面“世間人民。不順法度。”,這是總綱,都是不合理的,不學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癡蒙昧,變成自私自利。學佛了,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的,諸佛菩薩,一切衆生的本性是一。這樁事情,諸位如果細讀《楞嚴》,你就能明白了。
明白之後才知道,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和自己有密切的關系,你的看法、想法、做法,自然就不一樣。我愛護自己,我會愛護一切衆生,知道幫助一切衆生,就是幫助自己。福報從那裏來的?絕定不是自私自利來的。自私自利那來的福報?福報是幫助人愈多,福就愈大。換句話說,他是隨著你的心量而來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
所以世出世間,佛的福報最大,爲什麼最大呢?佛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啊!他的福怎麼不大?我們要想大福報,一定要學佛,把心量拓開,關心一切衆生,特別是苦難的衆生。
我們放眼看現前的世界,這世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難的衆生,還有一些生活過得很惬意、很自在的衆生,他有沒難呢?同樣在受難。一個是受身體折磨的苦難,一個是在那裏迷惑顛倒、造作罪業,那也在遭難啊。世間人那個不遭難?除了很少數真正覺悟的人了。覺悟什麼?他“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種人不遭難的,除此之外,沒有不遭難。
諸佛菩薩教導我們,富有是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不會積德的人,福報再多,都有盡頭的時候,什麼時候盡?誰也說不定。佛經上常說財爲五家共有,你要是認爲是你的就錯了。那五家呢?第一是水,大水來了統統淹沒了。第二個是火,火無情,火會燒掉啊。第叁個是官家,現在雖沒有,但也不一定。從前你犯罪了,抄家,財産充公了。第四個是盜賊,強盜、小偷,他都有份。第五個是敗家子,防都沒辦法提防的,所以財是五家共有。
財要怎樣才能保全?說實實在在的話,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想保全自己的財富,將來好好受用,不致遭遇到貧困。可是往往老天不從人願,用盡了心機還是保不住,實在講是不聽佛的教誨啊。佛教給我們的那叫“萬全之計”,可是世間人相信的少,不相信的人多。
佛教給我們什麼?把財散掉,散財是你保財最妙的方法。你命裏有財富,絕定丟不掉的,你散掉了,過幾天它自己再來了。你不散呢?不散就這麼多,而且丟掉之後就不會再來了,這散財叫“布施”,多做社會慈善利益的好事,這樣去散。這樣的散,你的財都沒有丟掉。
我們中國大陸供財神,現在臺灣人供關公,我想不通,關公怎麼會變財神了。大陸上供陶朱公,有道理;陶朱公是範蠡,在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越被吳滅了之後,他幫助勾踐恢複了國家,他知道國王心胸狹小,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有知人之明。
所以國家恢複之後,他就改名換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後作生意,沒幾年發大財,發了財之後,他統統把財布施掉,再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幾年又發了,發了之…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