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前因后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这嫉妒,说实话,糊涂啊,贪嗔痴里,这是属于痴,愚痴啊,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好处,那是他有好因得好报,这有什么好嫉妒的呢?

  我们自己要想得好果报,不难,种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随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的心愿,不成人之恶,把嫉妒的障碍打掉。

  “不得贪餮”,“贪餮”也是众生的一个大病,狭义来讲是挑剔食物、好吃;广义来讲,是指一切物质的享受,均不可以贪图。“悭惜”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这是错误的。前面说过,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对自己可以断烦恼、消业障,这是对现前来说。对修学来讲,能够破无明、见本性。

  所以菩萨修行,说实在话,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里所说的,第十八条里讲的也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把六度合起来看,布施里有这三种,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个持戒的人,大家对你不会提防,譬如说你持不偷盗的戒,他的金银财宝放在这里,“他这个人不偷盗,我们放心他。”,他没有恐怖的心,这就是无畏布施。他修忍辱,我们说话不小心得罪他,“没关系,他不会计较的。”,所以人家心里很安,不会害怕。所以这二种都属于无畏布施。

  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法布施,所以你看看六度,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六度统摄万行,菩萨所修无量无边法门,不出这六大愿;六大愿一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所以才晓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肯去作呢?我们要修“一心清净。端正身心。”,能修布施就能够得到,问题在你要真肯干才行。“贪餮悭惜”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是不能认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克服。

  生活要节俭,而且要能够保持;将来发达有大财富,生活还一样节俭,那这个人真正有福报了。我们在历史记载上看到了一个人,范仲淹,宋朝时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当秀才时在庙里住,家境清寒,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的比较厚,把它切成四块,每餐吃一块,过这样日子。一直到以后当将军、宰相,他家庭的生活还是保持著最清苦的标准。

  他收入很丰富,拿来作什么用?拿来帮助穷人。我们念古文《忆田记》,上面写著他为人的状况。他当宰相时养三百多家,凭一个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是自己过,那日子多愉快啊。养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的清苦。我们印光大师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在中国,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人,他的家运,世世不衰,永远保持著家风。

  范仲淹的儿子都很了不起,儿子当中有一个是当到宰相的,一个是御史大夫,以现在的话说,像台湾的制度,一个是行政院长,一个是监察院长,都能保持家风。范仲淹死了之后,连棺材都买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里的生活标准,他所有一切的收入都作社会慈善事业,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一些年轻、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办义学,请老师来教导这些学生,替国家培养人才。

  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死了以后将住宅捐献出来作寺院。所以这些都是要在平常生活当中去培养的,生活愈清苦、愈简单,就愈长寿、愈健康。我们看到许多年岁比较大一点的人,都要自己留一点钱,干什么?老的时候病苦很多,作医疗费用,这在一般人讲很正常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会生病,诸位想想,会不会生病呢?一定会生病,他天天想到会生病嘛,他把钱就用到这上面去了。如果念头转一转,我把医药费拿去救济那些贫苦的病人,统统捐出去了,你会不会生病?不会生病,为什么不会生病?没有医药费了。生病也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啊,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

  学佛要学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刚出家时,有位法师和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为他有医药费。他就问我为什么不生病,我就告诉他:“我没有医药费。”,那时候人家供养我的很少,但是我每个月都会捐一点医药费给医院,我的医药费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而留在这里,就准备自己生病。要懂道理,要知道因果报应,所以我们把医药费捐出去多好呢?这多自在,所以不可吝啬,不可悭惜,真正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毁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后悔,你作了善事了,中途后悔这就错了,你的功德都丢掉了,全功尽弃,“不得中悔”。特别是我们在修行时选择法门,我选择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第一智慧,一生决定成就。你选择这个法门,中途后悔再去学禅,那就坏了,决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应,也不要问效应,都不要问,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下去,决定成就。

  “不得狐疑”,这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讲疑惑,都以“狐”来作比喻,对于圣贤人的教诲及佛菩萨的经教决定不怀疑,这才能够真正作到精进。这几句话都是精进的障碍,有这些东西,精进谈不上了。

  二一、【要当孝顺。】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句的涵义是无限的深广,实在讲,将“孝顺”圆圆满满作到是成佛,惟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作得不够圆满,这都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是想把孝顺作得圆满,那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怎么说呢?你的父母、家亲眷属,不但是此生,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认得了,你都记起来了,他们现在于那一道里,你都看清楚了,你都听到了,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他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和自己有缘哪,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真孝”。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是因为你学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自然就接受;所以自己真正要学好,然后一定会影响他,他会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时机因缘。最明显的例,学佛之后和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这小孩学佛之后特别孝顺,对我特别好,要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学佛的,他父母对学佛就有好感。

  万万不可以在学佛之后,回去看到父母没有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业障重啊,将来要堕恶道。”;这父母一听完全起反感了,这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啦,愈学愈不孝顺了。你虽然是好心,但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够诱导他。

  二一、【至诚忠信。】

  这是对人的原则,对人、对事,我们要真诚、要忠信,对人要忠信,对事要真诚。

  二一、【当信佛经语深。】

  一定要相信,特别是净宗的经典,《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这三经是“难信之法”,为什么?这三经从表面上的文句看不深,好像都能够懂得,其实里面的境界、意义非常深广。

  我们看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不但一般人不能透彻理解,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诸大菩萨,也没有办法把三经的内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听了难以相信,甚至于大菩萨们还怀疑,真正是“难信之法”。虽然难信,它很容易修,难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啊,难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们要相信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萨境界,难在这个地方。

  二一、【当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说的佛法,此句讲的是世间法,我们在世间要晓得作善才能得福。但是善恶一定要有智慧能够辨别,往往世间人没有智慧,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这叫“颠倒”,这叫“迷惑”。颠倒迷惑的不少,我们自己要谨慎,不要作颠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说善恶一定要有能力辨别的。

  二二、【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这和《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个意思,这是说明宇宙万法的真相。这些“相”有,不是没有,但是这些现象不是真的;所谓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刹那变化,所以佛叫它作“无常”,“无常”就是它不能够永远存在。

  这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它,不能够执著它,你执著它就错了,执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烦恼、恶业、果报都是发生在执著,所以要晓得这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这个“响”是回音,回音是空的,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就有回音,这个“响”就是回音,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属于“无常”的。

  一切法不要执著,这一切法里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身体也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执著,什么事都没有了,身也随缘。假如我们这个身真的有病了,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去找医生,也不要吃药,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我们这世间的缘还没了,念几天病就好了,就没事了。这并不是什么菩萨保佑,什么感应道交,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清净,清净心对身体自然调整,它就恢复正常了。

  这身是随心转,心一清净了,你这身体各部位像机器一样,它就恢复正常了,病就没有了,还是从心想生,这真有道理。所以绝对不贪生,绝对不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啊,生死也是梦幻泡影,那有生死?你执著有生死,你就会贪生怕死;我对生死不执著,生死对我就没有了,这叫“了生死”。此时念念求生极乐世界,念念想见阿弥陀佛,这缘不是更殊胜吗?不是更好吗?所以真正要觉悟。

  二三、【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我”不再执著了,“我”不执著了,先前讲的老、病、死就没有了。这些东西那里来的?都是因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为“我”才有这些东西,才有这一大堆的问题,“我”都没有了,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全…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