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23

  ..續本文上一頁太大了,沒有法子彌補。我們凡夫不去不得了,菩薩不去,損失是大,還可以,我們不去麻煩就大了,爲什麼?我們不去,來生必定墮叁途,人天都沒份。

  五七、【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諸佛的“無上智慧”就是給我們開示這法門,就是給我們講淨土叁經。所以講淨土叁經,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諸佛如來“無上智慧”,這一點不假。爲什麼?淨土叁經都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界衆生,包括等覺菩薩,如果不蒙諸佛如來本願加持,等覺菩薩也說不出來。

  所以能說能勸是“無上智慧”,這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啊!我們這一生當中,很幸運遇到這法門,也能明白一些,真正能信、能願,真正發願求生,跟諸位說,這樣的人就是“無上智慧”的人。不但智慧無上,福報也無上,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福報,他不會修這法門。

  五八、【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複修福。求人天果。】

  這段是說學佛的人不能出叁界,不能往生,那一類學佛的人呢?我們要警惕,這段是個鏡,我們自己好好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人,那我們比不上菩薩,菩薩只是損失很重,我們的麻煩就大了,看看“彼等”有無包括我們在內。“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能離相”是執著,我發心做了多少好事,將來會有好的果報,希求人天福報;他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很大的障礙。

  他“不求佛慧”,什麼是“佛慧”?前面說過了,“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求佛慧”就是求生淨土,淨土就是“諸佛無上智慧”,所以不要把這意思搞錯了,以爲“求佛慧”大概是求開悟、求神通,那你就搞錯了。佛沒有說錯,你把他的意思看錯了,這就是常說的“依文解義,叁世佛冤。”,叁世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我意思錯會了。

  所以一定要曉得“諸佛無上智慧”,就是淨土叁經勸你求生淨土,這就沒錯了。你不肯一意去往生,“深著世樂”,你深深的貪著世間的榮華富貴,這是“人問福報”,你貪著這些。

  “雖複修福。求人天果。”,這是講真正持戒修善的,如果是破戒修善,果報在叁惡道,不在人天。持戒修善,果報才在人天;破戒修善的,我們也能看到,特別是在現在,你看落在餓鬼道的去做鬼王,去做鬼神,現在這個世間拜鬼神的有多少啊!鬼神的勢力很大,有權有勢,徒衆又多。

  畜生道,我們在美國看到他們養的貓,吃的東西及餐具,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畜生道享福,去搞那個去了,那是不是我們的期望呢?看到這些小貓小狗,想不想來生也跟它一樣呢?所以諸位要記住,那是破戒修福,持戒修福才得人天果啊。

  五八、【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叁界。】

  實在講,我非常害怕得人天福報,說老實話,不如當畜生享福,當畜生享福不會造罪業,得人天福報做了大官、大將、大富人家了,自古以來,我讀曆史讀的是心驚肉跳啊,那一個做大官,當帝王的不造罪業,不冤枉人?真可怕哪!

  在中國曆代帝王當中,乾隆號稱“十全老人”,真的是沒人比他更好的,真叫“人天福報第一”啦,他造的罪業就不少,細讀他的傳記,也冤枉不少好人,尤其是晚年,被和坤奉承得糊裏糊塗了,造多少業啊!他自己不知道。出去到各地巡視,勞民傷財,官員勒索百姓,許多人爲此家破人亡,搜括財錢供他揮霍。他好的方面不少,但是造作的罪業也多,福報享盡了,來世恐怕叁途去了,縱然不是叁途,來世在人間也不是那麼富貴了,也不曉得降了多少等,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想到這地方,不往生怎麼行呢?這事情太可怕了,所以我們多讀曆史,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看他們的造作,看他們的行爲,就曉得人間不能再來了,再來人間是要以佛菩薩來應化,那就沒事。如果不是成佛、成菩薩應化而來,還是業報而來的,那就不得了的不得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但人間福報很可怕,天上福報也不究竟啊。

  天上雖然造惡的機會比較少,福報享盡依舊要墮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禅天、四空天人往往墮落地獄,遭這個很不好的果報,而未能出叁界。真的,《法華經》上所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這話是真的。

  五九、【複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前面一種人“不能離相。不求佛慧。”,這種人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這四句要好好的記住,如果犯了,無論怎麼樣修行都出不了叁界,只能夠享叁界內有漏的福報而已,雖然他們造的福是真大。

  我們看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都是前世爲修行人,但都得了這四句的毛病,這四句只要有犯一句就出不了叁界了。由此可知,我們這種念頭不能有啊,這種念頭要把它洗得幹幹淨淨,前面講的“改往修來。灑心易行。”,就是把這些東西洗幹淨。

  一定不著相,無論修的大善、小善,做了就算了,不要把它記在心,心地永遠是清淨,只要記一樁事情,“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只要記這個,其它都不要記。

  “作大福田”,“作”比“種”還要殊勝,“種”是自己種田,此地是作一個大福田讓一切衆生來種,可見得此人修的福就大了,太大、太大了,所以他來生感大福報。像那一類的呢?我們平常自己種福,舉個例,佛門裏種福,最淺顯的就是布施財物,供養叁寶,這是福田,我們建一個道場就是“作大福田”了,拉許多衆生都到這裏來種福,這就不一樣了。道場愈大,福田就愈大。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孝養父母是福田,如果我們辦一個老人院,那就是“作大福田”,類似這類的,我們今天所謂的“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大福田,誠心誠意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但裏面還有一個“取相分別”,這個念頭沒有放下。

  “情執深重”,執著在情感上,處事就不公平了;分別取相,心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做事就不公平,以這樣的修善,“求出輪回”,“終不可得”。

  有很多話我都不能說,說了會得罪人,人家看到我就罵我,諸位同修心裏要有數,聽了之後要開心眼,要明白事實的真相,佛不欺騙我們。經上古大德所說的,這是好事,好事不如無事,爲什麼不如無事?

  無事不造罪業,好事如果像這裏所說的“取相分別。情執深重。”,就要造罪業。我早年在臺中,曾經有一次勸李老師辦養老院,因爲李老師辦了慈光育幼院,我想到老人很可憐,沒人照顧,辦個養老院,好事情嘛。那時慈光育幼院剛成立沒多久,他就告訴我,老人院不容易啊,一個人一個怪脾氣,大家在一起,若照顧不好,天天吵架,那是造罪業啊;不像小孩,只要一喝,他就不敢動了,老人不行啊。

  要找什麼人,真正有慈悲心、忍辱心去照顧?找不到啊,一想,真的是有道理。假如再要是外面有一點捐助的錢財,你若用的不妥當,或是自己拿去私用,那罪過就更重了,不得了啦。不辦這事業,他不墮地獄,辦了這事業,裏面許多辦事業的人來生都要墮地獄,非常可怖,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俗話常講“善門難開”,這也是雙關語,辦慈善事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業,就是此地講的“作大福田”,你這個福田是不是真實的福田?是不是裏面沒有流弊?一有流弊,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六十、【當孝于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我們要以孝親的心來對佛陀,“孝”要講“順”,孝順父母,我們要孝順佛陀。佛爲我們說的種種開示教誨,我們要順從,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于佛”了;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這就是不孝了。

  “常念師恩”,“師”是善知識,佛滅後,佛法都是這些善知識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才能常聽到法,才能夠接受啊。沒有曆代祖師大德的承傳,佛法再好,也早就在這世間消失掉了,我們那有機會接觸到?

  常念佛祖,佛和祖師大德,就是這二句的意思,念念不忘恩德。這恩德要怎麼報呢?下面就是教我們如何報佛恩,如何報師恩,這非常重要。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你才是真的孝佛,真的念佛。“是法”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一定要自己真修,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宣揚,勸勉一切大衆。對于不信佛的人,對于宗教有排斥心的人,我們用這個方式很好,用節錄的方法很好,爲什麼?這些句,他看到可以接受,你拿經文給他,他不能接受。

  我這節錄裏沒有四十八願,爲什麼呢?四十八願裏的每一願,對于排斥宗教的人,他都不會接受。那有西方極樂世界?教你“當孝于佛。常念師恩。”,這話不錯,他能聽入耳,這就行了。

  所以對于不求往生的人,我們給他種善根;不能接受全經的人,我們給他一部份;不能接受經典菁華的人,我們給他淺顯的一部份,這才能夠“令法久住不滅”啊。

  “當堅持之”,“堅持”是堅決保持,堅決保持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信心、願心,堅決保持,我們努力來推行佛教育的工作。

  “無得毀失”,“毀”是毀犯,“失”是把這法門疏忽了,沒有專心專力去推行,都包括在這二字當中。如果正法在我們自己手上毀失,我們就對不起諸佛如來,對不起祖師大德。

  正法久住,這裏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培育弘法的人才,底下接著有人去做了,這自然就不會毀失了;如果後繼無人,一定要斷絕。現在有一個好處,就是利用科學的工具,我們除了文字的傳播之外,就是印送經書,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這比從前進步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人才,人才從那裏來呢?是那些真正修行人裏面,已發真實心來修學的,無論在家、出家,就是人才。

  出家應當要努力來弘經,在家人一樣可以發心來弘經,功德都是無量的。我過去在臺中,李老師辦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裏面出家的,是以後出家的,只有叁個人,我們同學共有二十多人,只有這叁個出家,二個男衆,一個女衆,其余統統是在家人,現在于臺灣各地,都在那裏講經說法。所以我也希望在家同修能夠發心,這是“孝佛念師”真正的表現。

  我們的法會至此圓滿,謝謝各位。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爲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衆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裏爲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爲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裏做出圓滿的叁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幹幹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禅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于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裏,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裏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爲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于後: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叁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衆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二、爲“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叁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裏,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叁、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複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薩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爲“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爲“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于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准,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松,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衆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衆同倫敬勸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