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P22

  ..续本文上一页的目的就可以达到,这就是“转相教语”,我们应该努力来做此工作。

  五四、【自相约检。和顺义理。】

  这是彼此互相的勉励,“约”是约束,“检”是检点,也就是佛法所讲反省、忏悔之意。约束就是持戒,持戒忏悔。我们自己见不到的过失,别人见到了,真的好朋友会告诉你,要提醒你;他见不到的,而我见到了,我要帮助他,提醒他,这就是“自相约检”。“和顺义理”,和顺要本于义理,可见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们今天讲理智而非感情,这就对了。

  “欢乐慈孝”,这是对于父母,作儿女的对父母要孝顺,作父母的对儿女要慈爱,一家欢乐,这是基础,这是根本。因为家庭推展开就是社会,社会的推展就是国家,国家再推展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晓得幸福、欢乐的根本在家庭。

  五四、【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如果我们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犯了过失了,就应当悔过,怎么样才叫作“悔过”?我们佛法里讲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烧一柱香,磕几个头,祷告一下,我今天做错事情,希望佛菩萨原谅我,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你做再多的事情,佛菩萨才不管你,佛菩萨要是操这个心,那他比我们还苦啊!他操不完的心。

  真正的忏悔是底下讲的“改过自新”,这是真忏悔,“去恶就善。朝闻夕改。”,这叫真正的悔过,真正的忏悔。可见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对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觉,这是真正的忏悔。

  五五、【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的愿望都能达成,都能满愿,那你就是“有求必应”。到那里去求?前二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到的。

  你想想看,我们凡夫求成佛而都能成佛,这多难啊,而成佛以下的都是鸡毛蒜皮,那会求不到呢?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那当然求不到了;如理如法,有求必应。

  怎样才如理如法?“改往修来”是如法,“洒心易行”是如理,那里求不到呢?过去坏的习惯、坏的习气,统统改过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修“来”,修将来的,我要认真来修,这是从事上讲的。

  “洒心易行”,这是从理上说的,“洒”和“洗”同意。我们心不清净,念头不清净,思想不清净,见解不清净,要好好的把它洗刷干净。过去思想、见解、念头都错了,从今天起把它换过来,“易”是换过来,换成什么呢?换成“阿弥陀佛”,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来“洒心易行”;用“断恶修善”、“转相教语”的方法来“改往修来”。

  你真心这样去做,真实这样去做,“自然感降”,这是我佛门“感应道交”的另一句话;不要去求感应,它自然就来了,就能满你的愿。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应,它自然来。求就错了,有求的念头,我们心就不清净了;不求自得,因为你种的是这个因嘛,它当然得此果报。

  我今天种瓜,我希望得瓜,那个希望是多此一举,它当然结瓜,它怎不会结瓜?它会结成别的吗?这是一定的道理。时间、因缘到了,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够满你的愿。也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对了,这一句也是此意。

  五六、【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实行、推行,“佛所行处”就是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实行的处所。大指一国,“邑”是一个都市;“丘聚”是一个村庄、乡镇。大至一国,小至一个村庄,真正奉行佛的教诲,“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这样的效果。

  “靡不蒙化”,无不蒙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绩了,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变化气质,恶变成善,染变成净,邪变成正,这是“化”。

  五六、【天下和顺。】

  这是人事、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都现前了。

  五六、【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这三句是天时,天然的灾害没有了。我们知道现在全世界所发生的天然灾害,比过去多了很多倍。诸位在此地,看到这边的报纸、电视报导的台湾,台湾的基隆是雨港,三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二个月,大概只有一、二天的晴天,住在基隆,出门没有不带伞的,现在居然干旱,没有水啊。

  看看全世界许多地方,旱灾的、水灾的、瘟疫的,到处都是,不能不教我们深深的去反省。灾害从那里来的?科学家有一套理论,不相信佛说的话。佛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依报是环境。人心好就风调雨顺;人心不好,连自然环境它也变坏了,这是感应;我们的心是能感,自然环境是应。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风雨以时。”。

  台湾各个地方,现在都到处在作法求雨,那法有没有效就很难说了。我们读莲池大师的专集,莲池大师的《疏钞》在台湾流传得很广,前面有他老人家的传记,里面有记载著,过去他老人家住在云栖寺时(杭州),杭州有一年干旱,太守听说莲池大师很有道德,就礼请他出来求雨。

  老法师说:“我不会,我只会念佛,不会求雨。”,但是既然为了大众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试试。他老人家拿著木鱼,带著徒众到外面田边上念“阿弥陀佛”。诚则灵,心地清净诚恳,他老人家的木鱼敲到那个地方,雨就下到那个地方,真灵,诚则灵。所以他也没有求雨的仪规和形式,就去田边念佛。我也把事情特别提醒台北的同修,你们也不妨试试看。

  五六、【国丰民安。】

  “丰”是物产丰富,衣食足,老百姓自然身心安稳,自在安乐。

  五六、【兵戈无用。】

  不但没有战争,底下讲连盗贼都没有,社会治安好。

  五六、【崇德兴仁。】

  为什么原因呢?因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礼,这个社会当然祥和。“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此观念,人人都能这样做。

  五六、【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这是从人事上必须要做到的几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那就是一定要教礼让,要讲礼,互相尊重,彼此忍让,社会上治安自然好,所谓是“夜不闭户”。

  “无有怨枉”,这是讲司法,审判公正。

  五六、【强不凌弱。】

  这“强”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地位、财富、学术都能够彼此尊重。

  五六、【各得其所。】

  这个“各得其所”,好啊!每个人都能各如其分,因为每个人所修的福不一样,所得的果报也不一样。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贫穷,我会安于贫穷,知道这是我过去没有修富贵之因,今生那有此富贵的果报呢?今生虽然贫穷,我贫穷得很快乐,我会修因,知道我将来会好,能够“改往修来”。

  富贵人也不骄傲,晓得这是过去世修的富贵之因,这一生得来的果报,这是当然的。虽然富贵,我更应该帮助贫穷的人,使我的福报能够绵延不断地去享受。每个人都明理,每个人都知道事实真相,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这是佛教育。

  五七、【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

  “阿逸多”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弥勒菩萨在《无量寿经》会上,他也属于当机者,无量寿法会二个当机的人,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后半部是弥勒菩萨,这意义非常深重。

  因为弥勒是我们这世界当来下生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会里对他的开导嘱咐,诸位想想看,他将来成佛,那有不讲《无量寿经》的道理呢?那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道理呢?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真把事实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原来弥勒菩萨也不例外嘛。

  “当知”是叫著他,你应当知道“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就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这法门,经典上有净土三经,你对于净土三经要是有疑惑,对于信愿持名要是疑惑的话,这对菩萨来讲,损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们不要说一般的菩萨,就是以圆教法身大士来说,就照普通经典一般所说,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修多少时间呢?一个阿僧祇劫,天文数字啊,我们没法子算的。从初地到七地这七个位子又要一个阿僧祇劫,愈往上去愈难;八地、九地、十地这三个位子也要一个阿僧祇劫,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假如这些菩萨要是相信净土三经,相信信愿持名,他也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一生就成佛了,这那要三大阿僧祇劫?说老实话,连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说他的大损失,大损害,“为失大利”,这一点都不错啊!

  我们仔细在经典里观察,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和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不能比啊!那时间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经证得阿鞞跋致,已经证得等觉补处果位的人,不晓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觉菩萨,十地以前都叫“善人”。等觉菩萨,换句话说,就成佛了,这些人都是十劫里修的,数量之多,这“多”绝定是超过半数,那才叫“甚多”。

  假定说阿弥陀佛成佛后,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证得等觉菩萨了;第二劫去的也证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证得了。第三劫去的到今天是八劫,他也证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证得了,第五劫去的,只修行五劫就证得了,这数字才一半一半,还不能说“甚多”。

  换句话说,第六、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经证得了。由此可知,我们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要多久呢?我的想像绝对不会超过四劫,所以菩萨去往生,一劫就成佛了,我们这样的凡夫都不会超过三、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这利益多大?这账好好算算啊,才知道真正的好处,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这损失实在讲太大、…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