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P22

  ..續本文上一頁的目的就可以達到,這就是“轉相教語”,我們應該努力來做此工作。

  五四、【自相約檢。和順義理。】

  這是彼此互相的勉勵,“約”是約束,“檢”是檢點,也就是佛法所講反省、忏悔之意。約束就是持戒,持戒忏悔。我們自己見不到的過失,別人見到了,真的好朋友會告訴你,要提醒你;他見不到的,而我見到了,我要幫助他,提醒他,這就是“自相約檢”。“和順義理”,和順要本于義理,可見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們今天講理智而非感情,這就對了。

  “歡樂慈孝”,這是對于父母,作兒女的對父母要孝順,作父母的對兒女要慈愛,一家歡樂,這是基礎,這是根本。因爲家庭推展開就是社會,社會的推展就是國家,國家再推展就是整個世界。所以要曉得幸福、歡樂的根本在家庭。

  五四、【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如果我們思想、見解、言語、行爲犯了過失了,就應當悔過,怎麼樣才叫作“悔過”?我們佛法裏講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燒一柱香,磕幾個頭,禱告一下,我今天做錯事情,希望佛菩薩原諒我,是不是這個意思呢?你做再多的事情,佛菩薩才不管你,佛菩薩要是操這個心,那他比我們還苦啊!他操不完的心。

  真正的忏悔是底下講的“改過自新”,這是真忏悔,“去惡就善。朝聞夕改。”,這叫真正的悔過,真正的忏悔。可見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對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覺,這是真正的忏悔。

  五五、【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的願望都能達成,都能滿願,那你就是“有求必應”。到那裏去求?前二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

  你想想看,我們凡夫求成佛而都能成佛,這多難啊,而成佛以下的都是雞毛蒜皮,那會求不到呢?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那當然求不到了;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怎樣才如理如法?“改往修來”是如法,“灑心易行”是如理,那裏求不到呢?過去壞的習慣、壞的習氣,統統改過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修“來”,修將來的,我要認真來修,這是從事上講的。

  “灑心易行”,這是從理上說的,“灑”和“洗”同意。我們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思想不清淨,見解不清淨,要好好的把它洗刷幹淨。過去思想、見解、念頭都錯了,從今天起把它換過來,“易”是換過來,換成什麼呢?換成“阿彌陀佛”,用信、願、持名的方法來“灑心易行”;用“斷惡修善”、“轉相教語”的方法來“改往修來”。

  你真心這樣去做,真實這樣去做,“自然感降”,這是我佛門“感應道交”的另一句話;不要去求感應,它自然就來了,就能滿你的願。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它自然來。求就錯了,有求的念頭,我們心就不清淨了;不求自得,因爲你種的是這個因嘛,它當然得此果報。

  我今天種瓜,我希望得瓜,那個希望是多此一舉,它當然結瓜,它怎不會結瓜?它會結成別的嗎?這是一定的道理。時間、因緣到了,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夠滿你的願。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對了,這一句也是此意。

  五六、【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實行、推行,“佛所行處”就是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實行的處所。大指一國,“邑”是一個都市;“丘聚”是一個村莊、鄉鎮。大至一國,小至一個村莊,真正奉行佛的教誨,“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這樣的效果。

  “靡不蒙化”,無不蒙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績了,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變化氣質,惡變成善,染變成淨,邪變成正,這是“化”。

  五六、【天下和順。】

  這是人事、人和。天時、地利、人和都現前了。

  五六、【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這叁句是天時,天然的災害沒有了。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所發生的天然災害,比過去多了很多倍。諸位在此地,看到這邊的報紙、電視報導的臺灣,臺灣的基隆是雨港,叁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二個月,大概只有一、二天的晴天,住在基隆,出門沒有不帶傘的,現在居然幹旱,沒有水啊。

  看看全世界許多地方,旱災的、水災的、瘟疫的,到處都是,不能不教我們深深的去反省。災害從那裏來的?科學家有一套理論,不相信佛說的話。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境。人心好就風調雨順;人心不好,連自然環境它也變壞了,這是感應;我們的心是能感,自然環境是應。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臺灣各個地方,現在都到處在作法求雨,那法有沒有效就很難說了。我們讀蓮池大師的專集,蓮池大師的《疏鈔》在臺灣流傳得很廣,前面有他老人家的傳記,裏面有記載著,過去他老人家住在雲棲寺時(杭州),杭州有一年幹旱,太守聽說蓮池大師很有道德,就禮請他出來求雨。

  老法師說:“我不會,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是既然爲了大衆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試試。他老人家拿著木魚,帶著徒衆到外面田邊上念“阿彌陀佛”。誠則靈,心地清淨誠懇,他老人家的木魚敲到那個地方,雨就下到那個地方,真靈,誠則靈。所以他也沒有求雨的儀規和形式,就去田邊念佛。我也把事情特別提醒臺北的同修,你們也不妨試試看。

  五六、【國豐民安。】

  “豐”是物産豐富,衣食足,老百姓自然身心安穩,自在安樂。

  五六、【兵戈無用。】

  不但沒有戰爭,底下講連盜賊都沒有,社會治安好。

  五六、【崇德興仁。】

  爲什麼原因呢?因爲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禮,這個社會當然祥和。“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都有此觀念,人人都能這樣做。

  五六、【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

  這是從人事上必須要做到的幾個條件,才能夠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那就是一定要教禮讓,要講禮,互相尊重,彼此忍讓,社會上治安自然好,所謂是“夜不閉戶”。

  “無有怨枉”,這是講司法,審判公正。

  五六、【強不淩弱。】

  這“強”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在地位、財富、學術都能夠彼此尊重。

  五六、【各得其所。】

  這個“各得其所”,好啊!每個人都能各如其分,因爲每個人所修的福不一樣,所得的果報也不一樣。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了,我貧窮,我會安于貧窮,知道這是我過去沒有修富貴之因,今生那有此富貴的果報呢?今生雖然貧窮,我貧窮得很快樂,我會修因,知道我將來會好,能夠“改往修來”。

  富貴人也不驕傲,曉得這是過去世修的富貴之因,這一生得來的果報,這是當然的。雖然富貴,我更應該幫助貧窮的人,使我的福報能夠綿延不斷地去享受。每個人都明理,每個人都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是佛教育。

  五七、【阿逸多。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

  “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彌勒菩薩在《無量壽經》會上,他也屬于當機者,無量壽法會二個當機的人,前半部是阿難尊者,後半部是彌勒菩薩,這意義非常深重。

  因爲彌勒是我們這世界當來下生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會裏對他的開導囑咐,諸位想想看,他將來成佛,那有不講《無量壽經》的道理呢?那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呢?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真把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會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原來彌勒菩薩也不例外嘛。

  “當知”是叫著他,你應當知道“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就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法門,經典上有淨土叁經,你對于淨土叁經要是有疑惑,對于信願持名要是疑惑的話,這對菩薩來講,損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們不要說一般的菩薩,就是以圓教法身大士來說,就照普通經典一般所說,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修多少時間呢?一個阿僧祇劫,天文數字啊,我們沒法子算的。從初地到七地這七個位子又要一個阿僧祇劫,愈往上去愈難;八地、九地、十地這叁個位子也要一個阿僧祇劫,常講的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假如這些菩薩要是相信淨土叁經,相信信願持名,他也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一生就成佛了,這那要叁大阿僧祇劫?說老實話,連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說他的大損失,大損害,“爲失大利”,這一點都不錯啊!

  我們仔細在經典裏觀察,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和叁大阿僧祇劫比,那不能比啊!那時間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經證得阿鞞跋致,已經證得等覺補處果位的人,不曉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覺菩薩,十地以前都叫“善人”。等覺菩薩,換句話說,就成佛了,這些人都是十劫裏修的,數量之多,這“多”絕定是超過半數,那才叫“甚多”。

  假定說阿彌陀佛成佛後,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證得等覺菩薩了;第二劫去的也證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證得了。第叁劫去的到今天是八劫,他也證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證得了,第五劫去的,只修行五劫就證得了,這數字才一半一半,還不能說“甚多”。

  換句話說,第六、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經證得了。由此可知,我們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要多久呢?我的想像絕對不會超過四劫,所以菩薩去往生,一劫就成佛了,我們這樣的凡夫都不會超過叁、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這利益多大?這賬好好算算啊,才知道真正的好處,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這損失實在講太大、…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