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十方之後,又再回來繞佛叁圈,然後從佛頂入。這表示彌陀爲十方菩薩灌頂授記。這些菩薩見到佛的光明,立即圓證叁種不退轉的果位。當時來禮供聽法的十方菩薩們,彼此互相慶幸,生大歡喜心。
《注》
(1)(應時)指應菩薩贊歎所發願時。(無量尊)就是阿彌陀佛。
(2)(從頂入)“頂”是頭頂,代表至高無上的大法。“從頂入”指從佛頂入,在這裏有灌頂授記之意。
佛語梵雷震(1),八音(2)暢妙聲。
《解》這二句是釋迦牟尼佛贊歎阿彌陀佛的說法音聲清淨,宏亮像雷震一樣,可遠聞十方,而且微妙圓滿,具足八音,廣爲衆生演說妙法。
《注》
(1)(佛語)指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梵)清淨的意思。(雷震)比喻音聲能遠聞震動人心。
(2)(八音)指佛的音聲具有八種圓滿之相。
1、最好音—世出世間所有一切音聲,都不能跟佛的音聲相比。
2、柔軟音—柔軟指慈悲。佛音柔軟,能使聽者生歡喜心,舍棄剛強的個性。
3、調和音—佛音能調和衆生的心,令衆生舍棄煩惱,增長智慧。
4、不誤音—佛所說的法,決沒有錯誤。
5、不女音—佛的音聲具足四無畏,使聽者敬服,令魔外歸順,決不會像女子的嬌聲。
6、尊慧音—佛音能令衆生聽了之後,生起尊重欽仰的心,啓發智慧。
7、深遠音—佛說法的音聲,能讓人深受感動。
8、不竭音—佛所說的法,每一句意義都深廣無盡。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1),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3)。修勝菩提行(4),受記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解》這一段是釋迦牟尼佛轉述阿彌陀佛對十方菩薩的開示。阿彌陀佛說:從十方國土來此的菩薩,我都知道你們的心願。就是一心一意求得莊嚴的佛土,希望我爲你們授記作佛。你們想要滿足這個大願,就要覺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夢、如幻、如響,皆是不真實的。如果要成就這樣清淨莊嚴的國土,就要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
雖然覺了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知道所求的國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彌陀佛還是勸他們恒發大弘誓願來救度一切衆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圓滿的菩薩心、菩薩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叁學和六度,還要修習殊勝無上的普賢十大願佛道之行,這樣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記。阿彌陀佛教他們要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了知一切法是空、無我,然後敦倫盡分,專求淨土,必定成就像極樂世界這樣莊嚴的佛刹。
《注》
(1)(吾)是阿彌陀佛的自稱。(彼願)指菩薩的心願。
(2)(諸妙願)指四弘誓願。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4)(菩提行)無上覺悟的行爲。
聞法樂受行(1),得至清淨處,必于無量尊,受記成等覺(2)。
《解》從這段文起,是世尊贊歎菩薩們聽阿彌陀佛說法之後,所得的利益。菩薩們聽聞阿彌陀佛說法之後,各個都愛好這個法門,歡喜信受奉行。因此,他們的心愈來愈清淨了,只要修到清淨心,智慧也就圓滿現前,必定在阿彌陀佛那裏受記成佛。
《注》
(1)(樂受行)“樂”是愛好、喜歡。“受行”信受奉行。
(2)(等覺)正等正覺,即是佛果。
無邊殊勝刹(1),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菩薩興至願(2),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舍彼輪回身,俱令登彼岸。
《解》極樂世界超勝微妙,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到彌陀名號,而發起願求往生的人,都能圓證叁種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薩發起利益衆生的大願,希望自己的國土與極樂世界一樣。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攝受一切衆生。希望他們都發菩提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能超越輪回到達成佛的彼岸。
《注》
(1)(殊勝刹)指極樂世界。
(2)(興至願)發起成佛普遍利益衆生的大願。
奉事萬億佛(1),飛化(2)遍諸刹,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3)。
《解》諸大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菩薩們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歡喜心飛行到十方世界,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聽經聞法。並且可以教化十方國土的一切衆生,勸勉大衆念佛求生淨土,然後又回到極樂世界。
《注》
(1)(萬億佛)這不是指具體的數字,而是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
(2)(飛化)飛行自在,教化衆生。
(3)(安養國)指極樂世界。
【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解》這一品是講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念念不忘歌頌、贊歎諸佛的功德。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于一食頃(1),複往十方無邊淨刹,供養諸佛。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承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夠在(一食頃)很短的時間之內,來回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去供養諸佛,聽佛說法。
《注》
(1)(一食頃)指吃一餐飯的時間。形容時間很短。
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諸佛,及菩薩衆。
《解》他們以花香、幢幡這些物品來供養佛,這些供養的物品都是隨自己的心念,就能變現在手中。這些供養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間所有的。他們以這些物品來供養諸佛及菩薩大衆。
其所散華,即于空中,合爲一華。華皆向下,端圓周匝(1)。化成華蓋。百千光色。色色異香,香氣普薰。蓋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轉倍(2),乃至遍覆叁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若不更以新華重散,前所散華終不複落。于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現于空中,合成一花。並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圓,化成華蓋。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種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這些香氣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蓋,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這樣不斷的自然擴大,到最後能遍滿蓋覆叁千大千世界。
這些花蓋隨其前後很有次序的化沒。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于虛空,前所散的花,始終不會沒落。並且虛空中有天樂的演奏,以微妙的音聲歌頌贊歎諸佛的無量功德。
《注》
(1)(端圓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圓周匝”說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于空中形成周圓美妙的花蓋。
(2)(轉倍)不斷擴大。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爲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1)。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同時供養十方諸佛之後,經過很短的時間就回到極樂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就爲他們廣宣大乘佛法,演說、暢談念佛法門。這些菩薩們聽了沒有一個不歡喜,並且都心開意解,明白覺悟聖道。
《注》
(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開意解;“得道”證入佛果,得悟聖道。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1),皆赍(2)百千華香,萬種伎樂(3),供養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前後往來,熙怡(4)快樂。
《解》這時立即感得香風吹七寶樹,發出微妙的交響樂聲。無量的妙花,隨著香風四處散布。這些自然的供養,相續不斷。而且一切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萬種伎樂來供養阿彌陀佛,以及在會的諸大菩薩和聲聞大衆。他們前後往來都顯得非常的喜悅快樂。
《注》
(1)(諸天)在這裏不是指叁界諸天,而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衆生。
(2)(赍)攜帶的意思。
(3)(伎樂)歌舞戲劇之表演。
(4)(熙怡)喜悅的意思。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1)故。善修習(2)故。善攝取(3)故。善成就(4)故。
《解》以上諸天都有供養十方諸佛、聞佛說法的殊勝因緣,皆是由于阿彌陀佛本願威德的加持,以及他們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能使這個善根不斷增長。他們是怎樣令自己善根不斷增長的呢?他們完全依照本經的教訓,善修習、善攝取、善成就來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斷增長(這是我們應當明了學習的)。
《注》
(1)(無缺減)在這裏指本經的教導,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2)(善修習)“善”是能完全依止淨宗法門。“修”是修正過失。“習”薰習。
(3)(善攝取)攝取彌陀的功德成爲自己的功德。
(4)(善成就)用彌陀名號來成就、圓滿自己的定慧,圓證無上佛果。
【大士(1)神光第二十八】
《解》這一品主要是顯示極樂世界裏大菩薩們的神通光明。在諸大聖衆中特別顯示出觀世音與大勢至兩位大士最爲第一。他們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衆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諸大聖衆。
《注》
(1)(大士)就是大菩薩。
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衆,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1)之。又彼佛刹諸聲聞衆,身光一尋(2),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解》佛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中的諸菩薩衆,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都有能力完全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情。
對于其他世界的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等六道衆生,他們各個心裏邪正善惡念頭,想要說出來的話,以及何時度脫,何時得道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諸菩薩衆都能預先知道。又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聲聞衆,他們的身光一尋,菩薩的光明能照百由旬。
《注》
(1)(豫知)預先知道。
(2)(身光一尋)“身光”是常光。“一尋”相當于兩手伸開的長度。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