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3

  ..續本文上一頁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此二菩薩,于娑婆界(1),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2)。

  《解》有兩位大菩薩最爲十方大衆尊敬,他們的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問佛,這兩位大菩薩的名號叫什麼?佛回答說: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這兩位大菩薩在娑婆世界修菩薩行,往生極樂世界時,便常常在阿彌陀佛左右。他們想到十方佛國度化衆生,都能隨心所欲。現在他們居住在我們娑婆世界,教化衆生求生淨土。

  《注》

  (1)(娑婆界)“娑婆”印度話,意思是堪忍。因爲這個世界的衆生安住在十惡之中,要忍受貪嗔癡叁毒等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所以名爲“堪忍世界”。

  (2)(大利樂)大利益,大安樂。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1),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解》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緊急危難恐怖的事時,只要一心歸依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脫離一切重大災難。

  《注》

  (1)(善男子、善女人)世間善的標准,只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符合世間善的標准。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解》這一品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自行化他的願力深廣。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所有現在、未來、一切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現在往生的,及將來往生的一切菩薩,都決定能證得究竟一生補處的果位。

  唯除大願,入生死界(1),爲度群生,作師子吼(2)。擐大甲胄(3),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雖生五濁惡世(4),示現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惡趣。生生之處,常識宿命。

  《解》除了是爲普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大願,這些菩薩們示現在六道輪回中,爲度群生,爲衆生作師子吼,擐大甲胄,以度化衆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莊嚴。他們雖然生活在五濁惡世,示現與衆生同類的身形,這類示現一直到成佛都不會有真實的惡趣苦受。他們已經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所生之處,都能知道自己過去的宿命。(這才是衆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的真實義)。

  《注》

  (1)(生死界)指六道輪回。

  (2)(作師子吼)比喻講經說法。

  (3)(擐大甲胄)“擐”穿。“甲胄”古代戰士作戰時披在身上的铠甲。在此是比喻嚴持戒律,示現無畏勇猛的德相。

  (4)(五濁惡世)“五濁”是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命濁”是衆生因煩惱叢集,身心交瘁,壽命短促。

  “衆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身心不淨,不通達義理。

  “煩惱濁”是世人貪于愛欲,嗔怒爭鬥,虛诳不已。

  “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行正道,異說紛纭,莫衷一是。

  “劫濁”是喻亂世惡苦時代,饑馑疾疫戰爭等災難相續而起。生靈塗炭,永無甯日。

  (惡〉是指衆生造十惡業因,故感此五濁惡世的苦報。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衆生類,皆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1)道。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複計。

  《解》無量壽佛的心意,是爲欲度脫十方世界所有衆生,令他們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得涅槃。他度化修菩薩道的衆生,令他們都成佛。既作佛後,又回到世間去教化衆生、協助衆生脫離叁界生死。這樣輾轉教授、度脫的人數,沒有辦法數得盡。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難以計算。

  《注》

  (1)(泥洹)涅槃。

  十方世界,聲聞菩薩,諸衆生類,生彼佛國,得泥洹道。當作佛者,不可勝數。彼佛國中,常如一法(1),不爲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爲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甯爲增減。

  《解》十方世界的聲聞、菩薩、所有衆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大涅槃道,應當作佛的人數,無法計算。西方極樂世界是恒常不變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數再多也不見增加。爲什麼呢?好像大海爲水中之王,所有江河的水都同流入海中,大海的水會有增減嗎!

  《注》

  (1)(一法)一真法界。

  八方上下,佛國無數。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爲獨勝。本其爲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

  《解》十方世界無數佛國之中,阿彌陀佛的國土,壽命最極長久,國土廣大無邊。清淨光明、妙好莊嚴、衆生快樂,在所有的諸佛世界之中,是最爲獨特殊勝。

  這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作菩薩時,修道所求大願的圓滿,以及無量劫中積累功德所形成的。阿彌陀佛對于十方衆生的恩德布施無有窮極。真正是深廣宏大,無量無邊。這種恩德即使諸佛說也說不盡。

  【菩薩修持第叁十】

  《解》這一品是說明,極樂世界菩薩們修法與行持的狀況。

  複次阿難,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

  《解》佛又告訴阿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一不是圓滿具足。

  諸佛密藏(1),究竟明了。調伏(2)諸根,身心柔軟(3)。深入正慧(4),無複余習(5)。依佛所行,七覺聖道(6)。修行五眼(7),照真達俗(8)。肉眼簡擇(9),天眼通達(10),法眼清淨(11),慧眼見真(12),佛眼具足(13),覺了法性(14)。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大衆,對于諸佛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南無阿彌陀佛),都能究竟明了。自然能調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永離一切惡行,得到身心清淨,柔和而隨順于正道。這樣自然契入如來的真實智慧,再沒有殘余的煩惱習氣。

  依照阿彌陀佛的教化,修習七覺聖道等叁十七道品。並修佛果地上的五眼,照見真心本性,洞達宇宙萬法。肉眼善能簡擇念佛法門;天眼能見十方恒沙世界衆生的死生業果;清淨法眼能遍觀一切諸法,及知一切衆生的種種心理行爲;慧眼能照見宇宙萬有的事實真相;佛眼具足一切眼的功能,圓滿無缺,覺了一切法的本性。

  《注》

  (1)(諸佛密藏)“密藏”是法身如來所說深秘玄奧的真實語,不是小乘聖人所能明了的。“諸佛密藏”這裏指阿彌陀佛名號。

  (2)(調伏)是“調和”控禦身口意叁業,“製伏”除滅一切惡行。

  (3)(柔軟)是心柔和而隨順于正道。

  (4)(深入正慧)“正慧”指真實的智慧。“深入正慧”就是契入真實的智慧。

  (5)(余習)殘余的習氣。

  (6)(七覺聖道)“七覺”就是七覺支:

  1、擇法 2、精進 3、喜 4、清安 5、念

  6、定 7、行舍

  “聖道”就是八聖道:

  1、正見 2、正思惟 3、正語 4、正業

  5、正命 6、正精進 7、正念 8、正定

  這裏舉七覺支、八聖道,就包括了整個叁十七道品。

  (7)(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有佛圓滿具足五眼,表佛的智慧、德能圓滿。

  (8)(照真達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俗”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達俗”就是對十法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能通達明了。

  (9)(肉眼簡擇)“肉眼”即凡夫肉身的眼,能見現前的色相。菩薩爲大衆示現,所以稱“簡擇”。

  (10)(天眼通達)這裏是佛的天眼,能徹見十方恒沙世界衆生死生循環的業果。

  (11)(法眼清淨)佛的法眼,能遍觀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

  (12)(慧眼見真)佛的慧眼,能徹照宇宙人生萬有的事實真相。

  (13)(佛眼具足)佛眼是無所不見,對一切事理因果都通達明了,具足一切眼的圓滿功用。

  (14)(法性)即一切諸法的本性、本體。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谛,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無相無爲,無縛無脫(1)。無諸分別,遠離顛倒。

  《解》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都具足自在無礙的辯才,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善知一切衆生的根性與欲樂。並能善巧說法,所說的法誠懇真實,能深入義理法味,爲度衆生而表演宣說正法。正法的內容即“無相無爲,無縛無脫,沒有種種分別執著,遠離一切顛倒妄想”。

  《注》

  (1)(無縛無脫)“縛”是纏縛,這是比喻無明煩惱;“脫”是解脫。“無縛無脫”就是沒有煩惱的纏縛,也沒有解脫,才是究竟解脫。

  于所受用,皆無攝取(1)。遍遊佛刹,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解》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對于一切受用都不貪著。他們遍遊十方佛刹教化衆生。在順境中沒有貪愛,在逆境中也不生厭棄。沒有希求的念頭,也沒有不希求的念頭。沒有人我之分,更沒有親疏恩怨的念頭。

  《注》

  (1)(攝取)這裏指貪著。

  何以故?彼諸菩薩,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以無礙慧,解法如如(1)。善知集滅音聲方便(2),不欣世語(3),樂在正論(4)。

  《解》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對于一切衆生有大慈悲利益心的緣故,所以能舍離一切妄想執著,具足成就無量的功德莊嚴。以無礙的智慧,解知一切萬法究竟明了。善知苦、集、滅、道四谛之理。以音聲方便教化衆生。不喜歡世間無義之談,愛好宣說出世大法的真理。

  《注》

  (1)(解法如如)“如如”前一個“如”,是指真如本性;後一個“如”是講一切萬相。“解法如如”就是徹底明了一切萬法事(現象)、理(本體)的真相。

  (2)(善知集滅音聲方便)“集滅”是苦、集、滅、道四谛中的集、滅二谛。

  1、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2、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這是說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