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P4

  ..續本文上一頁

  3、滅谛—是說明成佛才能滅除一切苦難,人生最究竟圓滿的歸宿。

  4、道谛—是說明達到圓滿成佛的方法。這四谛包括盡世出世間兩重因果,集是世間諸法的因緣,苦是世間諸法的果報。道是超出世間的因緣。滅是超出世間的果證。

  “善知集滅”就是徹底明了世出世間的因果、事理。

  “音聲方便”說明四谛的教法是諸佛的善巧方便而說的。

  (3)(世語)世間無義之談。

  (4)(正論)講解宇宙人生真相相應的言論。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1),二余俱盡(2)。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3),至于彼岸(4)。決斷疑網,證無所得(5)。以方便智(6),增長了知。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解》極樂菩薩們,了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是虛妄。畢竟無所有,了不可得,平等空寂。生身的苦報與煩惱兩種余習都已斷盡,于叁界中平等勤修究竟圓滿的一乘教法,從而達到涅槃彼岸。決斷一切疑惑的束縛,證無所得。以方便權巧的智慧增長了知教化一切衆生的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這些實在是他們自性本具,現前自然流露出來。他們所證得的一乘佛果,也是從他們自心中自然顯現,決不是從外面求得的。

  《注》

  (1)(生身煩惱)“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報身。“煩惱”即種種錯誤的思想見解而引發的一切煩惱。

  (2)(二余俱盡)“二余”生身的苦報與煩惱的余習。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業因。這兩種都斷盡了,叫做“二余俱盡”。

  (3)(一乘)唯一能令衆生成佛的教法。

  (4)(彼岸)是比喻至高無上的佛果。

  (5)(無所得)了知一切法體空、相幻。故于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

  (6)(方便智)方便教化衆生的智慧。

  【真實功德第叁十一】

  《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種譬喻,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自利利他的真實功德,激勵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廣,喻若須彌。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解》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智慧廣大深遠,猶如無邊際的大海。他們的覺悟心,譬如須彌山一樣高廣。菩薩自身所放射的威德光明,超過日月。他們的清淨心像雪山那樣潔白。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1)。不著如風,無諸障礙。

  《解》菩薩的忍辱心像大地一樣,能夠平等包容一切。他們修行戒定慧的清淨行,能如水一樣洗除種種的塵勞垢染。智慧像熾盛燃燒的大火,能夠斷除煩惱,如火燒薪。而在生活上,又像風一樣沒有執著、障礙,得大自在。

  《注》

  (1)(薪)是柴草,在此比喻煩惱。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衆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汙故。如尼拘樹(1),覆蔭大故。如金剛杵(2),破邪執故。如鐵圍山,衆魔外道(3),不能動故。

  《解》菩薩說法的法音,像雷鳴般能震動、警覺那些還沒有覺悟的衆生。又像甘露一樣能夠滋潤一切衆生的善根。他們的心量如虛空一樣廣大,能以大慈平等對待一切衆生。他們到十方世界化導一切衆生,以能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遠離五欲六塵、煩惱執著。

  菩薩的大慈大悲像尼拘樹一樣,能令一切衆生永離熱惱,得清涼自在。其智慧如金剛杵,能斷除衆生煩惱、邪見、執著。他們的信心、願力堅固,如鐵圍山一樣,一切邪魔外道皆不能動搖。

  《注》

  (1)(尼拘樹)是印度的一種樹名,其樹枝葉繁茂,庇蔭寬廣。

  (2)(金剛杵)是金剛神所執的兵器。比喻智慧銳利,能夠滅除衆生的煩惱執著。

  (3)(外道)指違背真理以外的教導,都叫“外道”。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1),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衆悅服。擊法鼓(2),建法幢(3),曜慧日(4),破癡闇,淳淨溫和(5),寂定明察(6)。爲大導師,調伏自他。

  《解》菩薩一心正直,真誠地安住在一乘法中。以善巧方便爲衆生說法,同時具有決斷的能力,精進求法;廣爲衆生演說都沒有疲倦。菩薩嚴持戒律,猶如琉璃。內心清淨,外表威儀具足。所說的法令人心悅誠服。大鳴法鼓,高建法幢。放智慧光,廣宣妙法,破除衆生的無明癡闇。菩薩們內心純淨,儀態溫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對于一切事物就能明察,所以能做衆生的大導師,調伏自他。

  《注》

  (1)(琉璃)七寶之一,體是透明的,在此比喻清淨。

  (2)(法鼓)比喻菩薩教化衆生的法音,傳播得很遠。

  (3)(法幢)表建立道場。比喻菩薩的威德和攝受力摧伏邪惡。

  (4)(慧日)比喻菩薩的智慧光明,能照破無明黑暗。

  (5)(淳淨溫和)“淳淨”指內心清淨無染。“溫和”指儀態溫良和善。

  (6)(寂定明察)“寂定”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明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引導群生,舍諸愛著。永離叁垢,遊戲神通。因緣願力(1),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2),尊重奉事諸佛。爲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解》菩薩引導衆生舍去種種貪愛執著,永離貪、嗔、癡叁垢。他們在十方世界的生活自在快樂,遊戲在神奇通達一切法之中。

  菩薩深信、切願、一心念佛,成就了這個真實的功德。由于念佛的因緣,能出生一切善根。脫離六道輪回,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尊重奉事諸佛的教法。菩薩如同世間的明燈,能照破一切癡迷和黑暗。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殊勝吉祥。他們應該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

  《注》

  (1)(因緣願力)“因力”過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生善法,名爲因力。“緣力”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名爲緣力。“願力”能起行之願,名爲願力。此叁在此指信、願、持名。

  (2)(魔軍)比喻一切邪魔外道及一切煩惱。

  赫奕歡喜(1),雄猛無畏(2)。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威光明盛,內心清涼自在,法喜充滿;他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等種種莊嚴,沒有能與之相比的。(意在善導衆生生起信心)。

  《注》

  (1)(赫奕歡喜)“赫奕”是明盛的意思,形容菩薩威光明盛歡喜。內心清涼自在和悅。

  (2)(雄猛無畏)指菩薩們勇猛精進,說法無畏。

  常爲諸佛所共稱贊,究竟菩薩諸波羅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叁摩地,行遍道場(1),遠二乘境(2)。

  《解》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恒常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達到了究竟圓滿的果地,而常安住于不生不滅的一切正定之中。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永遠不會落入二乘的境界。

  《注》

  (1)(行遍道場)“道場”指一切諸佛刹土。“行遍道場”指菩薩們于諸佛國,足迹無時不在,無時不有。

  (2)(遠二乘境)指永遠不會落于聲聞、辟支佛的境界裏。

  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解》世尊告訴阿難:我今只是簡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所往生到那裏的菩薩們真實利益功德,都是這樣的。如果細說,縱使百千萬劫,也實在說之不盡。

  【壽樂無極(1)第叁十二】

  《解》本品是佛爲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的壽量、快樂都是沒有極限,顯示極樂人民的殊勝,以及他們生活環境的美好。這是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

  《注》

  (1)(壽樂無極)“壽樂”是壽量、快樂;“無極”是沒有極限。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1)。何不力爲善(2),念道之自然(3)。

  《解》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衆們,極樂世界裏的聲聞菩薩,他們的功德智慧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贊歎稱說的。他們的修學生活環境,國土的精微奇妙,安樂清淨達到如此的程度。這種殊勝莊嚴美好,也是十方諸佛世界無法相比的。

  這樣美好的地方,一切衆生爲什麼不努力修善,不願意求生淨土呢?如果真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自然就能得生。一生到極樂世界,即恢複自性之清淨本然。由此可知,念佛就是念自性。

  《注》

  (1)(若此)是如此。

  (2)(善)這裏是指念佛求生淨土爲最善。

  (3)(念道之自然)“念道”是念阿彌陀佛名號,“自然”指念佛能恢複自性清淨本然。

  出入供養(1),觀經行道(2)。喜樂久習(3),才猛智慧。心不中回(4),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5)虛空,適得其中(6)。中表相應(7),自然嚴整(8)。

  《解》極樂世界菩薩們,能夠毫無障礙的化身現在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回來時又能合成一身供養本師阿彌陀佛。他們能透徹明了佛的教誨,並能把佛的教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長時間的熏習,自然契入如來境界,獲得法喜充滿,表現出才能勇猛。他們信心堅定不退轉,且有深信切願,勇猛精進,永無懈怠的心。

  菩薩們的修行,外表顯得從容、悠閑,內心真正在用功修行。其心量如虛空一樣能包容一切。在修學上不急不緩,恰到好處,契入中道。所以能中表相應,不需安排造作,自然成就。這充分表現出極樂菩薩們的威儀自然整齊。

  《注》

  (1)(出入供養)“出”是飛行供養他方一切諸佛;“入”回來供養本師阿彌陀佛。

  (2)(觀經行道)“觀”觀照。“觀經”是透徹明了佛在經中所說的一切教誨,理、事、性、相、因、果等法。“行道”是把佛說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3)(喜樂久習)“喜樂”是一門深入,法喜快樂。“久習”是長時間的熏習。

  (4)(中回)是中途退轉的意思。

  (5)(容容)第一個“容”是名詞,指心量;第二個“容”是動詞,…

《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