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化複興與宗教

  文化複興與宗教

  淨空法師講述

  所謂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文治教化。文化表現于事理方面,則爲倫理、道德、法律、宗教、科學、哲學、文藝、史學、風俗、習慣、教育,乃至政治、經濟等等,可以說人類一切生活活動範圍的綜合體就叫做文化。什麼是中華文化?總統指示中華文化的特質爲倫理、民主、科學。文化既然是人類整個生活的綜合體,爲什麼總統只提出這叁者爲中華文化的特質?因爲除這叁者之外,其余的好像沙與一塊塊的石子,而我們中華文化,卻像水泥一樣,能夠將沙和石塊凝結成一個整體。

  東方與西方文化特質所不同之處,以近代來說,近世紀可以代表西方文化的是科學技能,中世紀代表西方文化的是宗教。科學技能發展到今天,人類物質生活的享受,可說已很滿足了。不過人是有情的動物,且爲萬物之靈,除了物質的享受以外,更需要精神生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是宗教,教徒們崇拜神聖,然各宗教之神,事權亦有差別,譬如猶太教的上帝的是主持正義,同時以懲罰惡人爲事。伊斯蘭教的上帝,除了懲罰惡人之外,還要賞賜善人;同時一切教徒在回教上帝之下是平等的。耶稣教的上帝和前教稍有不同,他是仁慈的、博愛的,主張寬恕他人,而自己所表現的卻是非常謙卑。所以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說是以宗教爲中心。我們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所表現的都是外儒內佛,這是中華文化與西方不同之所在。所謂外儒,就是說中國社會向來是以倫常爲中心,也就是我們社會能夠存在而不被時代所淘汰,就是因其本身就有團結的力量。五倫從最小的範圍說是夫婦,再擴大就是家庭,家庭裏面有父子、兄弟;家庭以外是社會,社會則有君臣、朋友。五倫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的根本,而以五常仁、義、禮、智、信爲道德的基礎;也就是說,倫常是中國人的人格;具備了這五種常道,就是取得了人的資格;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就因爲人具備了倫常大道。這是表現于外者。而國人內在趨向則多爲佛,佛教傳到中國大概有一千七、八百年的曆史,到現在可以說已經純粹變爲中國的佛教,而和印度佛教不同;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已和中華文化融合爲一體。佛教的內容不是崇拜神,也不是崇拜上帝;佛教承認宇宙之間有神,也承認有上帝,上帝與我們的關系,在佛法上講是平等的,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好像中國國民見到外國元首,他雖管不著我們,然必待之以禮。我們對鬼神的態度亦複如是。對于上帝應當恭敬,人與人之間要有禮貌,人與神之間也應有禮貌。人對于上帝當然也應該有禮貌,也就是對于一切鬼神都要尊重,因爲他也有佛性。佛教所謂佛性,就是每一個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德能。這種智慧德能是平等的,不但衆生平等,衆生與佛也是平等的;現在所講聰明才智的差別,不是智慧德能有差別,而是對于宇宙人生的迷惑有深淺不同;迷惑深的就較愚,迷惑淺的就較聰明。所謂“佛”,就是他將迷惑斷盡了,而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恢複;反之,迷而不覺,就稱爲衆生,也可以說佛是覺悟了的衆生,衆生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很受國人歡迎,就是佛教教義在于啓發我們自己本有的心智。

  剛才講文化像一般散沙一樣,必須有一種東西把它凝結起來,這種東西就是倫理—“五倫定分”,“八德交感”。人在社會上首先要決定名分;名分決定以後,就有應享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所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任何一個人都具有這些名分;在家庭是怎麼樣的身分?在社會上是怎麼樣的身分?在某一個所在身分變更,義務也隨之不相同了;因此,五倫具有十義:夫義婦聽、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長惠幼順,此謂之人義。這就是說,做丈夫的必須守道義,做妻子的一定要順從;做父母的一定要慈愛,做兒子的必須要孝順;所謂君臣,並不一定是臣子對君王,而是領導階層與被領導階層;譬如經商開店,老板就是君,夥計就是臣;領導人一定要仁惠,被領導的人必須盡忠。所以五倫有十義,各有各的義務,各人有各人的本分上應該做的事情。譬如忠孝仁愛都是屬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做人的基礎。倫理的重心就是孝,中國自古即系以孝治天下;在家庭孝順父母,離家庭以外,化孝爲忠,就是孝于國家,孝于民族。孝之爲道,其大無外,孝經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古人所謂經天緯地,範聖型賢,我們學聖人,學賢人,必須以孝爲基礎,從孝上著手,才能成就大德。佛亦如是;佛教是以孝爲根本,所以才能修成佛。戒經裏面有明文指示我們說,孝就是戒律;如果離開孝,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沒有了。佛教的孝道,就是寓孝于親,而後將此種精神擴大,孝于人類,孝于一切衆生,這是比儒家的範圍更擴大一層。儒家講孝講到人類爲止,佛教則講到一切生物,這是文化根本的根本。

  其次請到宗教。宗教指出我們行爲的一個理論基礎;譬如對父母盡孝,我們覺得是應該的,因爲父母生育我們,養育我們;我們對國家盡孝也是應該的,因爲國家保障我們;沒有國家,我們就無法生存。爲什麼要對人類盡孝?爲什麼要對一切衆生盡孝?這個道理必須要智慧開啓了以後才能了解。要啓發這種智慧就需要宗教教育,尤其是佛教說得非常透澈。所謂啓發心智,克證聖賢,以我們的本性和智慧克服自己一切不正常的行爲,證入聖賢的境界。宗教必須基于信仰,有人說宗教是迷信,迷信也未嘗不好;如果從利益方面來說,可以說愈迷愈得利益,這是一般的說法。不錯,佛教也是迷信,因爲佛法道理太深,不明其理而信之,就是迷信。可是迷信也要有條件,我們學佛,須知人與佛是師生關系,佛是老師,我們要信仰老師的道德學問,要接受老師的教訓;所以學佛,首先要建立信心;信仰以後,必須求解;因爲只有信仰是很難得到真實利益的,距離聖者的地位還差得很遠,所以信必求解;就是對宇宙人生一切事物、一切道理,我們應該完全明了;不但明了,而且要能正確的認識;要正確的認識宇宙人生,然後才能在宇宙人生中自己做主宰。現在我們不能做到主宰,就是因迷惑在宇宙人生之中;解理以後,還有修行;所謂修行,以佛教爲例來說,並不只是在佛堂裏敲木魚,在菩薩面前念經,同樣的,也不是在修道院裏才是修行,所謂“行”是指日常生活行爲,也可以說是舉心、動念、言語,身體一切造作都叫做“行”;“修行”就是隨時隨地要把我們錯誤的行爲修正。佛菩薩是我們修行的榜樣,我們要學他。基督徒也應該如此,上帝是仁慈的,要把你的心變成和上帝的心一樣,把你的行爲變成上帝的行爲,那你才不愧爲上帝的信徒。所以,修行到相當的程度,就與聖者、與上帝接近了。最後修到和他一樣的時候,就叫做證;到這種境界,以佛法來說,你就是佛。假使學上帝也可以達到德能與上帝相同的境界,不過你是不在位的上帝而已。上帝確實希望人都像他,決不會像我們小心量,以爲人們都不如我。佛也是如此,希望一切衆生都成佛。所以必須要由信入門,由解而悟,由實踐笃行才能證果,證果以後才知道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換句話說,就是都能證入到聖賢的境界。現在雖然是衆生的身分,但是衆生是有來世的;任何宗教,都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現在的世人,來生未必還是人;現在是畜生,來世未必還是畜生;一切衆生既有佛性,則一切衆生都可能是未來的佛;只要他能夠由信、解、行、證這個步驟去修,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心智圓開之後,我們就見到對于一切衆生爲什麼要尊重了。因此,倫理與宗教,尤其是佛學,才是文化樞要之所在。

  其次,我們討論文化的進展,也就是說明人類生活進化的過程;這種進化是經過悠久的曆史,最初是物質文明;人類在太古的時候,還沒有社會組織,談不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要自己吃飽穿暖就滿足了;以後物質文明進步,當然生活享受也就隨之提高,從這一方面看,好處不能說沒有,可是毛病也很多;中國古語雲:“一家飽暖千家怨”,假如你的生活過得好,但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缺乏溫情道義的文明,很容易引起鬥爭;有了鬥爭,生命財産就受到威脅。因此單是物質文明還是不夠,必須有倫理道德,社會才有基礎,人與人的名分關系才能確定;同時,因爲建立了正常的權利義務,人們此時胸襟擴大,知道愛自己、愛家庭、愛社會、愛國家,心境拓開以後,德行亦具基礎,也就是漸漸具備完整的人格;這在人生的過程上說,可說是很圓滿。然而人生在世,皆不免生老病死,人到死時無不期望有來生,盡管由于年輕氣盛不信來生,不迷信鬼神,不信宗教徒所說的虛無而不著邊際的言論,但是到了老的時候,都不免希望有來生。不過來生太渺茫了,于是不能不求助于宗教。所以倫理道德雖然造福人群,但是還有欠缺,就是只講到一生;宗教講過去、現在、未來,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其所給予我們的是充分的精神享受。現代許多有遠識的學者,認爲宗教是最高的學問,這是確有見地。我最近在南部講經,有一位同修拿一篇文章給我看,這篇文章是張曉峰先生寫的宗教觀,發表在中央日報,他說,科學是求真,人文學不但求真,而且求善,文學藝術求真、善、美,哲學則求真善美慧。最高的還是宗教,宗教不但要求真善美慧,而且還要求聖;必須證入聖賢人的境界,將我們自己變成聖賢人,這是宗教家,也是宗教徒們所向往的最高目標。宗教生活是有組織的群體生活,有律儀的生活;律儀相當于儒家的禮樂,戒律與禮節都是規範我們生活行爲的,我們要將生活行爲修成聖者,當然有凡聖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戒律。儒家的聖人標准就是禮,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節,合乎戒律,換句話說,就是和聖者的行持役有兩樣;戒律與禮就是聖者日常生活的規範,宗教教育的基礎,即建立于此;經典所記載的無非是聖者的心行,如果我們的思想與經典…

《文化複興與宗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六祖壇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