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面的思想相合,則爲正知正見;如果與經典思想相背,便是我們知見錯誤,應即時依經訓改正;這就是“修行”。此外,樂也是不能少的;因爲我們畢竟還是一個凡夫,既然是凡夫,就沒有辦法斷除妄念;妄念就是煩惱,就是迷惑,音樂的功能乃在調和心情,如聞梵呗可以令人心誠敬,所以禮樂也是任何宗教都不能缺少的。高級的宗教皆有戒律、有樂章,這都是幫助他們修行證果的。宗教除了有儀式之外,特別講求師承,自教主代代相傳,師承非常重要,有師承才有偉大的宗教師。不但宗教,即使世間學術研究,也莫不講求師承;必有好的老師,才有良好的學行表現,而將道業發揚光大。宗教有他承傳的史迹,這些史迹有兩種意義:第一、是紀念前賢功德。現在所謂觀光,招徕外賓參觀中國古典文化的成就。第二、是史迹的教化功能,令人見賢思齊,觀前人的修行功業,以激發向往效法之心;他們是已獲成就者,我們則尚無成就。古人雲:人皆可以爲堯舜,人皆可以成佛,而不能爲堯舜,不能成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複禮,閑邪存誠,及修善斷惡之修德而已。前賢能夠成就修德,我們也能成就,這是必然的。古人遺迹,無非是給我們作典型,作見證。宗教徒的生活,非常注重和合,因爲和合才能團結,才能做到群策群力,衆志成城。一個家庭的興衰,可以從這家庭中父子、兄弟、親戚、朋友,看他們相處得是否和睦?如果和睦,這個家庭一定興旺;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甚至戰爭亦是如此;古人雲:師克在和,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克敵致勝。佛弟子的生活是戒同修,見同解,身同住,利同均,口無诤,意同悅,理同證,是爲七和合的團體。宗教徒最終的目標是要證入聖賢;證到聖賢並不就算完事;依佛法來說,成佛以後,還需要教化一切衆生,以救人救世爲己任,如此才能成就其偉大,才值得我們學習。所以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小乘就是止于已證境界,而不肯再出來;因爲教化衆生也相當苦,這不是佛法的究竟目的。小乘是過渡時期,實際上講起來,小乘人經過相當時間後,還是要轉入大乘,沒有絕對的小乘;所以佛教是福慧雙具,利益一切衆生,救人救世,這是文化進展必然的趨勢。
文化複興與宗教複興,可說是相輔相成的。中華文化是倫理、民主、科學;民主與科學的基礎是建立在倫理上,總統提倡中化華文化複興運動之初,我曾聽人說,甚至外國人也講,中華文化就是“倫理”,民主與科學,這些在西方早就有了;我以爲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總統的正知正見,不是這些人所能了解的。中國的“民主”和外國的“民主”不一樣,中國的“科學”和外國的“科學”也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因爲中國的“民主”是“倫理的民主”,外國只有民主,其中沒有倫理,所以他們的民主依然是一盤散沙。以美國而論,多數美國人也是缺乏倫理觀念。倫理的民主就是叁民主義,國父說過: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所以叁民主義,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結晶的發揚光大。必須有倫理的民主,然後才能進化到大同世界。如果自己國家不能平等獨立,而談世界大同,那末免奢侈。所以我們宣揚叁民主義,萬萬不可認爲是教條,否則就會害國家、害民族,到最後也害了自己身家。
講到“科學”,爲什麼說中國的科學是“倫理的科學”呢?中國曆代不是沒有科學家,因爲中國人有倫理的觀念,任何技術的發明,都必須對國家、對社會有利無弊,才願去做;如果有害,就不願做。譬如我們看到曆史上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那是機械化的運輸,爲什麼諸葛亮死後,不將其法流傳于後世,這便是由于他的仁慈。中國人認爲科學技術,如果爲明君、爲有道義的政權掌握,固然能夠有利衆生,造福人群;假如被暴虐無道的昏君或由有侵略野心的政權取得以後,那就不堪設想,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將深受其害。我們看到西方許多科學家,他們沒有國家觀念,甚至連家庭觀念也沒有,只有個人的功利主義,所以只要有相當的聘金報酬,他就可以爲外國人做事,甚至于爲敵人製造科學武器來毀滅自己的國家,試問這樣的科學家對國家、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呢?中國的科學是以慈悲益世,造福人群爲著眼,所以這是倫理的科學,與外國科學家所講求的當然不同。
倫理必須從教育上著手;教育的根本是五倫八德,叁綱五常,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宗旨。孔子教學,第一就是德行,首先教人應當如何做人?若是一個人連人倫都不懂,縱然學成技藝,也必然危害衆生。所以教育首重道德,有了道德,于是再教以言語應對,作事技能,乃至文學藝術,這是中國立國的教育精神。禮記學記開端就講“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學的內容就是倫理道德;現代的教育可以說是科學技術的教育,倫理道德已經不爲衆人所重視了。所以我們複興中華文化,也就是複興倫理道德的教育,實踐倫理的民主,倫理的科學,才能夠救國家救民族乃至于救世界。再看近代西方國家,假使沒有軍隊、沒有警察,就沒有辦法統治他們的國家,近代如此,過去也是如此。惟獨我們中國自秦、漢大一統後,以道德、以孝治天下,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致太平,而不是以武力作統治的工具。實際上中國在叁皇、五帝時就已經奠定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基礎,所以黃帝、夏禹、商湯都是以德治天下。經史謂唐堯之德:“欽明文思安安,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故中華文化是以倫理爲基礎,于個人則以致位聖賢爲目標;于社會則以齊家、治國、而止于世界大同的理想。所以中國的政治,自古以來就是賢人政治,中華文化是世界至善的文化;它與佛教非常接近。佛法傳入中國,中國有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佛法;但佛法是必然由小乘而進入大乘,和我們念書一樣,一定由小學、中學才能進入大學;可是佛法到中國只有大學,沒有小學,因爲中華文化精神和小乘佛教很接近,因此小乘在中國已無必要,故傳入的多是大乘佛法,且在中國能特別發揚光大。現在唯有中國的佛法還保存一點樣子,在外國都已經逐漸變質,成爲“佛學”,只當作一種學術研究,談不上修證工夫,當然觀現代人類的利益也已不能與往昔並論;換句話說,就是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及目標。
我們是講究信仰自由的國家,任何宗教只要符合道德水准的,我們都加以尊重。宗教的目的不外乎二種:一爲入世,一爲出世,也就是現前的目的與死後的目的。現在,我們將這兩種目的分開來討論:所謂入世,是指現在我們的身體生命,還生存在世間,共同生活在一個國土,宗教家處于此時此地,其教育宗旨當是勸善利生,任何宗教徒也不應違背這一原則;勸一切人進德行善,便是令一切衆生得到目前的真實利益。至于出世的理想、歸宿,諸教所說不同,各有各的願望,不必勉強,願升天堂者入天堂,願修淨土者生淨土,彼此並無妨礙,一切妨礙皆是出于陋執偏見,都是感情用事;我相信如果釋迦牟尼和上帝同在一起,一定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絕不會有互不相容的敵對看法,因爲他們皆是具有大智大德的聖者。我們要學的是學聖人,修聖德、啓心智、作聖之徒;唯有學聖人,我們入世的目標才能一致;對社會、對國家才有利益。我過去在南京讀書時,有一位陳同學,他的祖母念佛,母親是基督教徒,父親則是回教徒,因爲信仰不同,常有不愉快發生,老太太心理總是覺得兒女不孝,沒善根。媳婦眼裏卻以爲婆婆是魔鬼信徒。再加飲食之間這個不吃豬肉,那個吃淨素,本是美滿的家庭,爲了信教不同而完全破壞。如我所見到的這樣不幸的家庭,我相信在我們國內不只是他一家,如是說來,豈非不信宗教還好,尚可維持一家和睦,一旦信仰宗教以後,家道反而衰落!一個家庭迷于宗教信仰而遭遇到如此的不幸,一個國家若迷于宗教又豈能例外!國家既有多種宗教並存,若因所信引起诋毀異教,有形或無形的分化了民族感情,破壞了國家團結,視同胞爲仇敵,嚴重的傷害了自己的國家,其結果必然是不必外人入侵,國力便已消失殆盡,這是我們應該特別警覺的!所以信教必須建立宗教道德觀念,即是任何宗教徒不能忘記有養育你深恩的父母,及曾經依賴生長的家園,更不能忘記你的國家、民族,如果一旦信教,便以爲父母家人不信,或所信不同,而置父母家國于不顧,我深深地相信佛菩薩及上帝不肯收容。你想到上帝那邊去,上帝會說你做人不孝,爲國不忠,不忠不孝之人,如何能進入天國?同樣的,你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佛陀也不會來接引你。須知忠孝之德,天人尊欽,敵國敬畏。若不忠不孝,已失人格,何得更求天堂淨土!這是任何宗教徒必須要深切認識的,也是國內大宗教家們必須努力提倡的!因此,我們一方面要以理智愛護宗教,信仰宗教,另一方面要尊重異教,互助合作,以求自他幸褔,國族複興,世界和平。因爲人類的文化畢竟是多采多姿的,不是清一色的,只要是福利國族人群的思想行爲,皆當尊重,不必強人必須同我。清一色的想法是絕對錯誤,事實上也永遠辦不到。所以任何宗教都必須有理性、愛護衆生,爲衆生造福、包容他教、互敬互助,絕不可因迷惑,固執偏見,偏愛的誤會,造成慘害衆生的宗教戰爭,其後果自然是同歸于滅亡。
當然,各個宗教入世與出世的方法是不同的,然其精神歸納起來,不外乎我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叁達德,凡是偉大的宗教家都是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以佛法來說,大智便是具足定慧,有定力,因此才能臨事不亂,才能運用理智處理問題,小定辦小事,大定辦大事,即使戰爭勝負,也是決定于主帥的定力,唯有具大定之深智,才能辨別是非、利害、得失,而爲人天眼目。所謂大仁,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是利生助人的具體表現。受戒更是仁德的行持;戒律都是善的,高級宗教決沒有教人爲非作歹…
《文化複興與宗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