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的藝術(1)▪P4

  ..續本文上一頁活環境;修行就在你現前的生活環境當中。第一、要認識清楚,糾正錯誤的觀念;第二、糾正錯誤的行爲。你就得如願以償了。

  菩薩行裏,六波羅密是六大綱領。譬如你是家庭主婦,每天做同樣的工作,做了幾十年不免怨聲載道,心不甘、情不願,苦惱無邊,這是以輪回心天天造輪回業。你要是覺悟了,就是行菩薩道,完全不一樣。你從早到晚忙家事,即是修布施供養,修“布施波羅密”。用你的智慧、勞力爲一家人服務,具足了財供養、法供養。身體是內財,勤勞服務,相續無間,無有疲厭。即是修普賢行。念頭一轉,就不一樣,就不累了!還想多修一點福,唯恐事情做少了,唯恐事情做的馬虎不認真,要修真實的福報。做事有程序,有條不紊,是“持戒波羅密”。做事情有耐心,是“忍辱波羅密”。每天還動腦筋,希望明天做得更好,是“精進波羅密”。不爲外面境界所動搖,是“禅定波羅密”。樣樣清清楚楚,是“般若波羅密”。你在家裏一天到晚忙著,都是在勤修“六波羅密”。

  同樣道理,在外面工作,上班時、交際應酬時,樣樣事情,都是圓滿六波羅密。不會修行的,就造輪回業。多可憐!這是佛在大經上常講的“可憐愍者”。會修的人,念念、事事皆具無量功德,真的是定慧等持,福慧雙修。在那裏修?沒有離開家庭、工作,沒有離開生活範圍,就在自己本位工作上、生活上,圓圓滿滿成就六波羅密,成就福慧雙修,成就普賢行願,成就二種莊嚴。但是要深入,要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得受用。觀行重要的綱領、原則,看起來好像和我們的常識、人情相違背,其實它是真理。所以,佛教我們最重要的是,一切不要執著。《金剛經》的最高指導原則,可以說,任何宗派,若想修行成就,違背“無住生心”的原則,就不能成就。

  所謂“無住”,就是心地清淨,徹底看破、放下,不能有絲毫牽挂。“生心”是生起歡喜心修六度,爲一切衆生服務。雖做,心要清淨。心清淨就不會疲勞,再多的工作,也不累。心不清淨,沒做多少事,就累了。還是“從心想生”,心不想就不累。常言說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把時間也忘了。如果有念、有牽挂,即是度日如年。所以,一切法確實是觀念在主宰,在轉變。“生心”最殊勝的無過生起依《大乘無量壽經》,學習阿彌陀佛的殊勝行願,過著最樂的生活。

  答問

  問:要如何做到不著相?

  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體無”。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因爲相有,不能著空;因爲體無,不能著有。因此佛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心裏要清淨,沒有懷疑,沒有憂慮,沒有牽挂,沒有煩惱……。心清淨,這是不著相。雖不著有,但也不能著空。所以,要用我們的精神、智慧、體力爲一切衆生服務,修圓滿的六波羅密。要福慧雙修,空、有兩邊都不著。凡夫的錯誤是著有,所以他煩惱重重,輪回無盡。聲聞緣覺著空,雖不著相,也不修善。佛說他“墮無爲坑”,不起作用,對衆生沒有好處,對自己也有障礙,不能明心見性。因爲心性是兩邊不著的,著任一邊,都不能見性。

  佛教大乘菩薩,也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道理就在此。因爲心無住,做任何工作,就像《行願品》裏說的“無有疲厭”,你做得再多,不疲勞,做得也不厭倦。因爲心裏沒有執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才得自在,才得大圓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問:如何修清淨心,讓青春永駐?

  答:這是應當要問的。實在講這是每一個人都想要明了的。佛教導我們,離一切虛妄相,我們的心就清淨。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一切現象,我們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心裏不能有;心裏有,就不清淨。心不清淨,生活得不到美滿,道業不能成就。無論修那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淨土法門,是大家公認的“易行道”,帶業往生。如果心裏有牽挂,就不能往生。所以,心裏有牽挂,有憂慮,沒有辦法超出六道輪回。在輪回裏(老修應該清楚,初學的未必理解),決定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苦。我們一定要覺悟!念佛求生淨土,所謂“心淨則土淨”,就是一切牽挂都要放下。

  剛才我們講到“孝道”。我學佛之後,唯一牽挂的事,就是還有一位老母親,今年九十一歲,一定要幫助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香港和她見面之後,就勸她念佛。她已經念了十年。前些年她牽挂兒子,牽挂孫子。這麻煩大了!所以每一次見面,和她打電話,就是勸她放下、放下。大概最近一年,她沒有牽挂了,真的放下。她說見過兩次阿彌陀佛,見過一次觀音菩薩。今年農曆五月初一往生,瑞相非常好,是真的往生。她走了之後第八天開吊,身體還是軟的,全身都是軟的,面色如生,放光、放香。火化之後,撿到叁百多顆舍利,這是真的往生。我對得起她,所以我現在沒牽挂,沒憂慮,什麼都沒有。這樣才自在,絲毫的憂慮都不可以有。

  人真正到沒有牽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生死自在!道理在這裏。願意在這世界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也無所謂。人人都做得到,懂得理論、方法,就做得到。心身清淨、平等、慈悲,就不容易衰老。

  問:“韭菜”爲何是葷菜?

  答:往常講解《大佛頂首楞嚴經》。經中所說的“五葷菜”,諸位要曉得,“葷”是草字頭,葷不是肉;肉食是腥,葷、腥要分開。葷跟腥不一樣,葷是植物,腥是動物。五葷是大蒜、小蒜、蔥、韭菜、興蕖。從前中國沒有興蕖,所以就用梵文翻譯。現在曉得興蕖就是洋蔥,性質是相同的。佛講這些是對初學人,修學功夫尚未成就的人,是有妨礙的。真正有功夫,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如果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就有障礙。但是初學的人,真的是處處都有障礙。

  這五葷菜吃了,會使生理起反應。生吃容易動肝火;熟吃容易産生賀爾蒙,引起性沖動,妨礙清淨心,妨礙修定。不食的道理就在此。但是要吃到相當的分量,才會起作用。如果家裏燒菜,做爲香料來配菜,起不了作用。就跟酒一樣,酒要喝醉了才起作用,要是喝一點點不醉的話,不起作用。所以,我們懂得佛製定戒條的真正用意,就知道如何受持,如何做。

  現在的社會,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同。如果佛出現在今天的社會,一定勸大家天天吃大蒜。因爲現在的疾病很多,蒜能夠治療,特別是對于肺病。二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山上只有一棟房子│東方佛教學院。當時有我跟唐一玄、方倫、會性法師,幾個人在那裏教學生。山上學生有二十多個生肺病的,唐一玄是個大夫,他的醫道很不錯。他講從前北京協和醫院一個肺病的例子。

  有一個人得了第叁期肺病,很嚴重。醫生跟他講,他的壽命只有叁個月,叫家裏人和他隔離。他想吃什麼東西,盡量給他吃。家人就把他送到菜園,菜園裏有個菜寮,叫他住在那邊。叁餐送飯給他。他在菜園裏,也無聊!菜園種了很多大蒜,他每天吃大蒜,就像吃水果一樣。大概他吃得很舒服,過了叁個月也沒死;又過叁個月,身體愈來愈健康。家裏人就很奇怪,認爲醫生診斷不可靠,再把他送到協和醫院。醫生看到這個人,非常驚訝,馬上成立一個專案小組調查原因,查他的飲食、生活起居,都查不到。最後問他,你還吃什麼?他說,我吃大蒜!以後就從大蒜裏化驗出來。現在治肺病的藥就是從大蒜裏提煉出來的。是從這個例子發現對治肺病的藥物。

  當時唐老居士就對星雲法師講,勸這些學生吃大蒜。這些學生們一定要堅持持戒,星雲法師就搖頭說,沒有法子,只好算了。肺病還怕傳染別人,麻煩不麻煩!所以一定要通權達理。要懂得,現在我們叁餐是服毒。肉裏有毒,吃肉多的,生奇奇怪怪的病。

  我是很多年不吃肉了。在臺灣,我曾問方東美的夫人。我問他二十年前,吃的肉,跟現在吃的肉,無論是豬肉、雞肉,味道一不一樣?她想了大概五分鍾,然後回答我說,“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二十年前,豬、雞都養在外面,野生的。在沒有被殺之前,生活得很自在,很快樂,身心愉快,所以肉的味道不一樣。現在的雞跟豬,一生下來就坐牢,小小的圈子,動都不能動。它是什麼樣的心情?坐監牢獄的心情,那肉還有什麼味道?現在我們了解,臺灣的豬,六個月就殺,打荷爾蒙讓它長胖;雞只有六個星期,小雞一孵出來,先打叁針,讓它長得快。這種肉,怎麼能吃,吃了怎能不生病?奇奇怪怪的病到處都有。“病從口入”,是這麼來的。蔬菜有農藥,米摻化石粉,李老師講,什麼都有毒。所以,我們天天是叁餐服毒,那裏是過人的日子。這些道理,要明白。蒜對人來講,除了對眼睛不太好,對于身體每個部門都有好處。但是不能吃太多,吃太多也不好。

  問:佛法說不殺生,對于蚊蠅等小蟲應該怎麼處理?

  答:這是很大也是很嚴肅的問題。佛不但教我們愛護一切動物,連植物都愛護。植物也有生命,所以清淨比丘不踏青草。草長得活潑,你從上面走過,對它也是侮辱,也是不恭敬。有路一定要從路上走過去,除非這地方沒有路,非從這裏走過不可,這是有開緣的。

  至于動物、植物,從前出家人住在山上,蓋個茅篷,就地取材砍樹,搭茅篷。但是在砍樹的前叁天,要去祭祀它,供養它,爲它念經、念咒,告訴它,我叁天之後要取這棵樹作材料,是不得已的。樹有一個人高,就有樹神,要請他搬家。

  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家裏有這些蚊蟲螞蟻小動物,你要噴殺蟲劑,或者整理房子,叁天之前,若家裏有佛像,在佛菩薩面前,告訴這些小動物,請它趕快搬家;叁天之後有人來殺你,我己經叁天前通知你了,通知你,你不走,那沒有辦法。這很有效果!有許多同修這樣做,來告訴我,果然沒有了,真有效果。誠心誠意,誠則靈,誠心能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我們能和佛菩薩感應道交,也可以跟這些小動物感應道交。以真誠心告知,實在不得已,爲保護一家人的健康,所以我們彼此分開,你在房子外面,我在房子裏面。房子外面,決定不殺害;房子裏,每個星期,固定的時間要噴藥物殺蟲,以保持整潔。這樣就很好,如果不預先通知,就做得太過分了。

  

《生活的藝術(1)》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生活的藝術(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