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八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八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下第七十六面,請看經文: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等人,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益。乃至于睡夢中,悉皆安樂。】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是講轉惡業報,乃至于達到所求滿願。佛在經上告訴這樣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滿所求願?有沒有效果?這個問題端在我們自己的存心,如果對于佛法能有相當的契入,佛講的話我們就能相信,道理在哪裏?原理是在“境隨心轉”,心能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還是這個原則,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心轉境界,哪有不如願的事情?我們看經文,“複次觀世音菩薩”,再叫著觀世音菩薩,是另外一個段落的開始。“若未來世”,我們在這一品經裏面所看到,佛都是對末法衆生所說,救度苦難之事不但是付囑給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有分。“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在現代這個世間災難頻繁,這些事可以說是天天都能夠見到,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要知道,這是無始劫來極其惡業之所感招。可是這個說法雖然是真實,現在世間人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在古時候由于世代相傳的教誨,能接受的人還有。現在將古德的教誨完全舍棄掉,以現代人自己的創意,自己的想法作法以爲是正確的,反而認爲古聖先賢的教誨那是過去,不適合時代,應當完全舍棄;他的新的思潮、新的想法、新的作法,結果如何?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現在人不相信六道輪回,不相信因果報應,可是這些報應的事實擺在面前,他不能不受,他還是要受。

  “衣食不足”這是世間最痛苦的事。這一次我們發起在東北赈災,現在已經進入冬季,北方天氣很冷,尤其是今年。我聽說臺灣有一個旅行團,也是我們佛教同修們組織,到大陸去觀光旅遊,走到上海就覺得太冷,受不了就回去了;北方的天氣比上海要冷多少倍,這些人都受不了,居住在東北的這些同胞他們怎麼辦?我們送了十萬套寒衣,那邊有電話告訴我,現在已經分發出去有一萬多套,我是叫他們一面做趕快就送,不要等統統做好再送,做多少立刻就送多少;他們得到的人都很歡喜,我們做的是全新的,不是買舊衣服去赈濟。但是送到災區這些同修們,回來之後都痛哭流涕,什麼原因?看到災民太苦,現在沒得吃,在饑餓的邊緣,這怎麼辦?衣服有了,沒有糧食。我問問糧食能不能買得到?可以買得到,現在中國北方的糧食禁止出口,可以內銷,而且價格也不貴;他告訴我,現在災區是以包谷米爲主食,現在的價格一斤只有四毛錢,人民幣四毛錢。舊曆年快到了,我們還送了些面粉,我叫他救災要緊,他們跟我商量,能不能把棉衣減少一些買糧食?我告訴他棉衣還照做,加緊照做,糧食照買,不足的錢我們想辦法,救災要緊。

  災難的根源我們知道、我們了解,但是說出去人家不相信,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讀這段經文,以爲念念地藏菩薩名號就得度、就得救,哪有這個事情?誰相信?我們今天發心來救災,這是治標不是治本,佛在此地教訓這是治本,根本的救濟。前面這一段是講災難,這些災難就在我們現前,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疾病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災區有不少人逃難到他方;“橫事”是意外的災害;“睡夢之間,多有驚怖”,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在這裏頭說這些災難是由于“宿世之悭貪,致有今生之禍患”,在注解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此由宿世之悭貪,致有今生之禍患”。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在六道這一生能夠得人身,得人身這叫引業,過去生中曾經修過五戒十善,因爲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可是雖得人身,每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這一生所遇到禍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滿業。法相唯識裏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業跟惡業,宿世造作善業,你這一生得福報,衣食豐足,所求如願;如果宿世造作的是惡業,你就會感受衣食不足,願求不遂,遭遇這些艱難困苦。

  可是這個事情宿世造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如果不是佛陀教導我們,我們怎麼知道這些事情的業因果報?不明了業因果報,于是産生了怨天尤人,認爲老天爺不公平,這些世間人對不起我,起怨恨心又造惡業,惡業怎麼能改變這苦報?這不可能。所以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是人等”,遭遇災難的人應當要覺悟,“聞地藏名,見地藏形”,我們在這個經裏面講得很多,地藏是表什麼?表孝敬,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就要生起孝親尊師的心,這就能夠轉業報,改心理就轉業報。孝敬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家講叁善根:無貪、無嗔、無癡,還是以孝敬爲基礎。《觀無量壽佛經》,佛教給我們修學第一句就是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頭所教的,這一部經典實在講就是講這四句話,我們聽到地藏菩薩名號,見到地藏菩薩形像,佛陀的教誨在我們心中油然而生。念頭轉了,境界就能漸漸轉,這個要緊。大家遇到災難,我們全心全力來救助這一時,可是世人對我們這個作法生起感激之心,對于佛陀教誨把它淡忘。我們這個救助一時,算不了什麼,佛陀的教誨是根本,永遠解決,這個恩德多大,幾個人能體會到?幾個人知道這個恩德?

  這一次在災區,我們也響應災區同胞們的呼喚,告訴我們許多學校在這次洪水裏面被沖毀了,我們要發起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使學生們能夠恢複上課。我們建的中學都叫“慈光”,他們答應我們給學校命名,我們飲水思源,自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這是老師的教誨,我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我老師一生的事業是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圖書館,這名字叫“慈光”,我們今天在大陸上建學校,用“慈光”紀念李老師。小學的名稱我們用“孝廉”,這是發揚地藏菩薩的本願,地藏菩薩表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家的孝經,佛法是從這個地方建立。小學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在中國古時候“孝廉”是對于秀才的稱呼,這個意思很深,希望從小培養他孝心、培養他廉潔;廉潔是不貪,不貪是叁善根。人能做到不貪,自然就連帶有不嗔、不癡,貪不到才嗔恚,貪得他怎麼會有嗔恚心?所以中國廉潔的意思,就含著有佛法的叁善根,我們用這個意思來給小學命名。

  我們希望有能力的同修們大家來贊助,這是第一批我們建十個中學、二十個小學,第一批建在北方。我們修學這幾十年來,得力于韓館長的護持,她是大連人,所以這叁十所學校建在北方,也是報答她護法之恩。佛教導我們知恩報恩,我們希望將這個精神發揚光大,不但將來能夠幫助中國各個地區,我們也要幫助全世界苦難的人民。我們的能力很有限,只要有真誠心去做,必定能得佛菩薩的幫助,人的力量做不到,佛菩薩有這個力量,這正是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沒有能力,阿彌陀佛有能力”,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大慈悲心來修學,自然能得感應。

  在這一段教導我們修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至心恭敬”,青蓮法師注解注得好,我把他注解念一念,“至心恭敬,徹到源底也”,可見得這四個字含義的深廣,“徹到源底”,源底是什麼?是真心、是自性。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所以心是虛空法界一切萬法的根源,“至心恭敬”就達到這個根源。至心是真誠到極處,爲什麼要用這一句?這一句是能感,感應道交,消除一切災難,這是所應,我們能感就有應,我們說佛菩薩有應。佛菩薩有什麼能力來應?還是稱性的感應,這才如理,在理上才講得通。沒有這個理論,我們聽了之後依舊還是會疑惑,不太容易接受。

  下面跟我們說怎樣才能做到至心,“聞名不惑于名,見相不著于相,冥契真實中基,方曰至心”,這幾句話好。由此可知,世間一般人遇到災難,縱然讀到這個經,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像,苦苦的哀求佛菩薩保佑他,也未必能濟事,未必能真的有效果,什麼道理?沒有做到至心。聞名惑于名,見相著于相,這把感應的道阻塞,不通了,所以苦難的境界依舊轉不過來。可是人要做到這一點,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得相當的修養,佛法的術語是“不是凡夫”,爲什麼?他智慧開了,唯有真實智慧才聞名不惑于名,不但是佛菩薩的名號你不迷惑,世間所有一切的名相你都不會迷惑;一個名不迷,一切名都不迷,一個相不著,一切相都不著。諸位要知道,要到這個境界業就消了,境就轉了,幾個人能做到?所以許多人讀這個經覺得經不靈,覺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是不錯,但是事實上不管用,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不是佛說的沒有效果,是我們沒有懂得佛的意思,經過祖師大德這一解釋,我們明白了一些。

  是不是真的透徹的明白?還有問題,所以下面才叫你“念滿萬遍”。“念滿萬遍”是什麼意思?多次的薰修,希望你能夠悟入這個境界,給你講一遍、兩遍有什麼用處,你還是迷、還是惑。所以經要常常讀、要常常講,最好要常常講,講比讀的效果還殊勝。我自己是個凡夫,是個中等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今天能在佛法得這麼一點利益,沒有別的就是靠天天在講經,每講一遍我對自己來講是薰修一遍,我講了四十年,四十年天天不斷的在薰修才有這麼一點效果,所以我感覺得講比讀效果還要殊勝,深深體會到教學相長,明了菩薩爲什麼那麼樣熱心去教化衆生?原來是爲了利益自己。你沒有一個熱誠教化衆生;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自利,自利決定是建立在利他的身上。不但解門如是,…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十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