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如是。
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實在講比世間凡夫的數量還多,凡夫多,佛菩薩更多,幻化在我們周邊,天天跟我們接觸,很可惜的我們不認識。那也許有人問:佛菩薩爲什麼不明說?明說你也不相信,他給你說: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我是什麼佛再來的;你能相信嗎?造的業會更重。所以佛教化衆生有一個成規,決定不露身分,露身分的時候決定要走,不可以說露了身分,你還住在這個世間,麻煩就大了,妖言惑衆。人家說“這是什麼佛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大家都來供養,那妖魔鬼怪就可以假借這個方式來欺騙衆生,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迷惑衆生,所以真人不露相,露相決定不是真人。如果他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說了馬上就走,真的,那不是假的;說了還不走,這假的,這不是真的。所以遇到這個,你就可以問他:“古人說了走,你怎麼不走?”這一品我們就講到此地。
再看底下這一品,“稱佛名號品第九”。這一品經聖一法師把它講作“佛寶”,末後這叁品他總結歸到叁寶,佛、法、僧叁寶,說得好。他往年在九華山講,他把他的講義送來給我看,我看他這叁段說法,我很佩服他,結歸到叁寶才有真實的利益。請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爲未來衆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願世尊,聽我說之。】
經文上講菩薩要爲我們說利益事,什麼利益?“于生死中,得大利益”,這就說是了生脫死的利益,這個利益真的是大利益,的確是真實的利益。如何能令凡夫,尤其是末法衆生,他這裏講未來衆生就是指末法,末法衆生比起任何一個時代都苦。我們從曆史上去觀察,從現實的生活裏面去觀察,據我們自己的記憶,年齡大一點的人,七、八十歲這樣的年齡,回憶半個世紀以前的生活,雖然這個世間已經亂了,可是心境依舊是平和的,縱然在戰亂期間當中到處播遷流浪,他心情安定的。而在今天縱然物質生活過得很富裕,你的工作生活很安定,你的心情不安定,真正可以說得上心慌意亂,這什麼原因?如果不能把這個原因找出來,你又怎麼能解決問題?
而這些原因確實佛法裏面解釋得清楚,半個世紀以前,跟半個世紀以後做一個比較,就很明顯那個時候的人心厚道,再往前面比當然比不上前面,真正是世道人心一代不如一代;在我們小時候常常聽到老人講,“一代不如一代”,這話是聽得耳熟,沒有感觸。現在想起這些話感觸很深,那個時代的人心,貪嗔癡比現代人要減緩很多很多,多半衣食足他心就安了。現在人心惶惶,我們就明了什麼造成的?貪心不足,貪嗔癡慢沒有止盡,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樣的人把他放到天堂、放到極樂世界,他身心還是不安穩,道理在此地。過去我們在一九四九年剛剛到臺灣,人地生疏一切都不熟悉,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找個人,路不認識,隨便在路上遇到人,問問他路怎麼走法;熱心,不但詳細告訴你,有的時候他帶我們一道去。現在沒有了,你問他他就是不知道,理都不理你,現在是對他有利他就做,沒有利的時候置之不理。在那個時代,遺棄父母,父母年老不照顧的很少,很少聽說,現在到處都是,世風日下速度之快太可怕了,今天是什麼社會?
所以東西方許許多多預言,說這個時代有大災難,我們看到這些迹象,還似乎不能不信,這個預兆征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事情。我們要用一般科學家的講法,他們講波,思想波,世出世間聖賢人苦口婆心的教導一切衆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古代的教育是以這個爲中心;換句話說,是幫助我們思想的波平和。縱有貪嗔癡慢,它的起伏波動不會太大,它有一個標准、有一個原則,所謂是不離譜,它的起伏在水平的附近。現在把這個教育舍棄掉,憑著凡夫的妄想,所謂是民主自由開放,這正是《楞嚴經》裏面佛所預記,“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什麼是邪師?隨著自己的知見而說,自己的知見是妄想,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而說,造成世界大亂,造成思想的波動大幅度的起落,超越標准太多了,它的現象就是人心惶惶不安。過去人物質生活那麼樣的缺乏,過得那麼辛苦,他過得很快樂。今天的人過得很富裕,他人心惶惶身心不安,一般講躁動的現象,浮躁,什麼原因造成的?思想波造成的。
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能信、能解,又能依教修行,我們的思想想法看法,跟佛說的標准很接近,所以在動亂的社會裏面,動蕩的世界裏面,我們還能保持幾分的平靜,非常難得。愈是認真學習,相信佛所教導是正確的,我們自己所想是錯誤的,首先要有這個覺悟,要有這個肯定。正如同佛在經上講,你沒有證得阿羅漢以前,決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相信你自己意思,自己想怎麼做決定會做錯事;你證得阿羅漢之後,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羅漢的標准是什麼?這太明顯了,阿羅漢的我執破了,無我,念念都是爲一切衆生,沒有我了,那個時候你的想法就可靠了。所以佛界定是阿羅漢這個標准,我們要懂得他界定真正的意思在哪裏?換句話說,你還有我、還有自私自利,你的想法就不正確、就不可靠,你真正做到無我無私,念念爲社會、念念爲衆生,你的想法可靠。我們還有我、還有私心的時候,這怎麼辦?必須舍棄自己的想法,遵從佛的教誨,這樣不至于有大的過失。佛所講法教我們利益衆生,當然與自己的利益要相違背,我們在心理上要克服,現在人講犧牲奉獻,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衆的利益,這是佛教導沒有覺悟的衆生。已經覺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導,他自己所思所作所爲自然相應,與佛菩薩所說的相應。
我們今天不但在家學佛要懂得這個道理,出家學佛更應當懂得這個道理。因爲出家人的身分是老師,人家看見你稱你法師,“師”是社會大衆的模範,社會大衆的榜樣,我們拿什麼做榜樣?拿什麼做模範?就是無私。如果自己還有私心,人家稱你作法師,你想想看你有什麼感受?不能做大衆的榜樣,不能做大衆的模範,人家稱你“師”就很難過了,名實不相副。你能生慚愧心,能夠回頭、能夠改過,這好事情,如果依舊愚昧無知,居然敢當之,哪有不造罪業的道理?就是承當這個稱呼,我們自己有罪業,造罪業了。冒充法師,不是師在冒充師,人家稱你一聲,自己就造一次罪業,稱你兩聲就造兩次罪業,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我們自己在積累罪業,這怎麼得了?難怪古人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誰墮地獄?現在墮地獄的人多了,古時候墮地獄的人少,造五逆十惡業的人少,而僧道沒有盡他自己的職責,那就免不了要墮落。出家人一生當中的大事業,地藏菩薩教導我們,要“爲未來衆生,演利益事”,這一句話就是我們出家人的事業;“演”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人看,“說”是說明,又要做、又要說。我們今天界定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事情,把這個事情做好了,我們這一生就過得有價值、有意義。請看經文一百叁十四面:
【佛告地藏菩薩。汝今欲興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演不思議事。今正是時,唯當速說。】
地藏菩薩向佛陳白,佛不但是准許,催他快說,爲什麼?對一切衆生太重要了。前面這幾句話是贊歎,“汝今欲興慈悲”,“興”就是發起,你發慈悲心。爲了要“救拔一切罪苦六道衆生”,這是大利益的事,衆生雖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論是今世或者是過去生造極重的罪業,只要他一口氣沒斷,我們知道統統有救,這個時候他頭腦清醒,一念回頭就得救了,真的是回頭是岸。我們在《阿阇世王經》裏面看到,這個國王他在世間有地位、有權力、有威勢,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決定墮阿鼻地獄。這個人畢竟還是有善根,晚年的時候覺悟,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爲是錯誤的,回過頭來依靠叁寶的教誨,臨命終時念佛往生。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上品中生,他是忏悔往生。從這個事例來看,造極重的罪業都不怕,都能夠得救,只要他肯回頭,只要他真正忏悔改過自新,還是有很殊勝的成就。
今天我們也要學地藏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建道場,道場建立有臨時的、有永久的,臨時的租借一個場所,在這個地方講一天、講兩天、講叁天,講經的場所就是道場,這道場臨時的。無論是臨時、是永久,你在那個地方發的是真正慈悲心,真誠、清淨、慈悲,講經說法勸導一切衆生回頭是岸,都是不可思議功德。聽衆的人很多,當然我們不能預期各個都能成就、各個都能回頭,這是做不到的;聽衆之中必定有幾個有緣人,建一個道場,你能在這個道場度一個人,這個道場都無量功德。無論臨時、永久,在這個道場聽經聞法,有一個覺悟,有一個真的念佛往生,這個道場是無量功德。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地藏經》上前面我們都讀過,勸你建道場、塑佛像、修供養,都說功德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
只要有一個人得度,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有更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覺悟回頭了,這就是真正救拔一切罪苦衆生。這一些造作罪業的衆生將來必墮惡道,苦是惡道,罪是現前的造作,罪是因,苦是果;因果都救,必定要在他在生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如果他死了墮到惡道去,我們就無能爲力,我們決定辦不到。所以他落在叁惡道,那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惡道裏頭,示現同類身去幫助他,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能做得到是他一口氣還沒斷。這是大事。下面兩句佛在催他,“今正是時”,現在正是時候,“唯當速說”,趕快講。我們在今天讀到這個經文,實在說就像釋迦牟尼佛逼著我們一樣,這個事情我們要趕快做,現在正是時候,所以這兩句話用在我們當前,對我們再貼切不過。下面佛說:
【吾即涅槃,使汝早畢是願,吾亦無憂現在未來一切衆生。】
這一句經文我們讀了感觸很深,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釋迦牟尼佛存什麼心?佛心裏面只有現在、未來一切衆生,沒有自己,這就是佛心,佛念念之中…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