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九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東方蓮華光菩薩偈頌第六首:
【一一毛孔中,光網遍十方,演佛妙音聲,調彼難調者。】
第六、第七兩首都是講到毛孔放光說法,這是不思議的境界。落實在我們現前的身分上,就是形象表演,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毛孔放光演法就是全身說法,不僅是口,容貌、身手的表態,手的表態現在人叫手語,在佛法裏面稱爲手印,無需要言說的。文人小說裏面常講的「眉目傳情」,表達自己的心意互相溝通,這都是屬于身在說法。說到毛孔,當然就全身了,全身遍布著毛孔。『一一毛孔中,光網遍十方』,這是如來果地、法身大士,他們能做到。我們今天的學習,不能不知道什麼是佛心、什麼是佛之行、什麼是佛之言,我們學佛就從這叁方面學習。古人常講:禅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言,這個說得沒錯。可是現在人他不懂,這叁句話他聽了好象是懂,實際上他沒有懂;如果他真懂,他就會學佛了。他今天還不會學,不會學就是他沒有懂。
什麼叫做禅?禅是佛心,佛心就是真心,佛心就是我們的心性,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所以禅這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六祖惠能大師講禅定,《壇經》上說,「外不著相,叫做禅;內不動心,叫做定」。惠能大師這個說法,是根據《金剛經》上所說的。世尊在《金剛經》上教導須菩提尊者,給他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我們要記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這個話你要聽清楚,「不取于相」不是一切相都放下、都離開,那你就錯了。善財童子大徹大悟之後,爲什麼還要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什麼意思?大家也許都熟悉這個名相:參學,參學什麼?五十叁位善知識他所代表的就是整個社會各個階層複雜的理事,這個參學,世出世間事樣樣你都懂,不但懂,樣樣你要參與。這個參學,參是參與,學是學習,要親身去做、親身去體驗。參學兩個字的名詞不要誤會。
參學怎麼能開悟?那就是世尊在《金剛經》上講的兩句話,「不取于相」就是不著相,不是離開相,相要。不著是什麼不著?心裏頭不著,心裏面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要不要?不能不要,身體是虛妄的相。你說「我身不要了,我就自殺」,自殺也不行,自殺你那個神識還是個相,還是虛妄。幾時你真的把神識能夠轉變成自性,自性也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那就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性會現相,自自然然會現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清涼講這個經,「理無礙,事無礙」,事就是相;理事無礙,理跟相沒有妨礙;事事無礙,相與相之間也沒有妨礙。
我們今天爲什麼有這麼多障礙,處處都是障礙?障礙從哪裏來的?障礙從著相來的,從動念頭來的。所以佛講,只要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入華嚴境界。樣樣都參與,樣樣都學習,樣樣都會,萬德萬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真的是無量無邊,經上講世界海微塵數所有一切衆生,他會的我也會,他能的我也能,這才叫做萬德萬能。一學就會,爲什麼?因爲這個能力是自性本具的。自性本具是因,沒有緣,你這個性德不會現前。佛法因緣生,後面還會詳細給你講到。所以一遇到緣就通了,障礙就沒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緣,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就學會了。記住,學佛天天要學,年年要學,生生世世要學,學到成佛還要裝著學,沒有止境。成佛之後要裝著學給衆生看,給衆生做榜樣,讓衆生照著這個方法來學,沒有止境的,這是性德。
這樣說起來,學得辛苦不辛苦?累不累?不會。爲什麼?因爲你不著相、你不動心。著相、動心,就很辛苦、就很勞累。如果真正做到不著相、不動心,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是什麼?我們身正在做,你爲一切衆生服務,你不做怎麼行?普度衆生要做出樣子給人看,那個度就是幫助衆生,幫助衆生改善他們的生活,幫助衆生改善他們的錯誤,幫助衆生破迷開悟、消除業障、消除災難,你不做怎麼行?不但要做,做得還要比人多,衆生才會感動。你讓他看到、讓他聽到,他會感動,他會回頭,他會認真向你學習;你做得不夠多,你做得不夠真實,沒有感動的力量。凡是衆生還沒有到感動的時候,自己要反省「我做得不夠,我做得不夠好,做得不夠多。」諸佛菩薩爲什麼受當時、後世這麼多衆生尊敬、仰慕?那就是感動,他做得太多了。做得真實,一點虛假都沒有,做的時間長,做的事情多,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他能感動一切衆生,這是我們要學的。毛孔放光,全身說法。
第叁句就是講他真做了,『演佛妙音聲』,佛是圓滿的覺悟,「演佛」就是表演圓滿的覺悟。「妙音聲」是爲一切衆生解釋,衆生有疑你要幫助他去除疑慮,增長信心。諸佛菩薩何以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生生世世參學得來的,所以在果地上大用自在,沒有障礙。這個不同于小乘,小乘沒有這麼大的心量,障礙多,所以業障還是多。大乘菩薩首先是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論是在作學生,作學生就是菩薩的時代,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人初發心就是菩薩。你今天發心,你就是菩薩,你是初發心的菩薩。跟諸位說,這個初發心永遠都是初發心,天天發心。十信位第一個位子是初發心,十住菩薩初住也是初發心,十行位初行還是初發心,到十地初地還是初發心,永遠是初發心。昨天發心,昨天過去了,今天又初發心。雖然我們今天什麼位次也沒有拿到,菩薩初信位我們沒有,我們這個天天初發心不是初信位,爲什麼?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那是菩薩位,十信菩薩初信菩薩的位子,你就是十信位裏面初發心菩薩,很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到?靠不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證得這個地位,你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等。要論智慧,小乘別說是須陀洹,連阿羅漢都不如你;可是,你斷煩惱的功夫比不上阿羅漢。
所以一切法門裏頭古來的祖師大德、大善知識,無一不是教導我們要解行相應。清涼大師尤其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這是肯定的,你不會有成就;「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在我們初學這個階段,換句話說,就是初信菩薩位還沒有拿到,我們今天學習,怎麼學習法?我們的學習要注意到解行兩方面,我們要偏重在行;換句話說,叁分之二的力量用在行,叁分之一的力量用在解,那就對了。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就是因爲幾乎把全部的精神都用在解上,行上沒有功夫,所以你在行持上得不到受用。清涼大師講的話一點不錯,增長邪見,自以爲是,自以爲懂得佛法,曲解經義,你不是邪知邪見嗎?心地善良的人、不敢做虧心事的人,學呆了,學成佛呆子,對于經教所謂是食而不化,你沒有消化,你沒有得到養分,白學了!到圓教初住以上,給諸位說,他解行是平等的,決定沒有說是重視在解門,忽略在行門,沒有這個道理。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解行是平等的,定慧等學,那叫真正覺悟;稍稍偏一點,不覺,沒有覺悟。這個東西我從前講經,就用保險櫃號碼鎖做比喻,你開保險櫃的號碼鎖一定要對得很准確,這個門一拉就開,稍稍有一點偏差就打不開。對得很准確,就是定跟慧均平,定多了不行,慧多了也不行,這個意思是《楞嚴經》上講的。什麼時候你定跟慧完全均等,這個人開悟了。我們學教、學禅爲什麼不能開悟?就是這裏擺不平,不是定多就是慧多。可是諸位要記住,初學我們的根基沒有打好,這很重要,根基要打好。根基是戒律,所以在古時候不管你是哪個宗、不管你是哪個派、不管你學哪個法門,總而言之一句話,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你想學佛,五年學戒。這個五年完全著重在行,解不談。五年之後你已經養成習慣,養成什麼習慣?佛菩薩的生活習慣。在小乘人裏面講,養成比丘的生活習慣。而後可以學教,五年之後可以聽經了。你要是學禅可以參禅,你要是念佛可以到念佛堂念佛,你功夫才得力。
現代人學佛,沒有這個基礎,難了!這一個基礎現在一般人不願意學。所以在晚近,大概要說起來,總要恢複到過去的一個世紀,就是說這一百年當中,師父不教徒弟。爲什麼不教?他不接受,他不肯聽,世風日下。這一百年來講什麼?民主、自由、開放。民主大家一樣大,在家裏兒子跟爸爸一樣大,你說這怎麼得了?真的古人所講的,家不像家,國不像國,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我們想想李老師臨走的那個話,現在我們看到了。他講臺灣的社會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下凡來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自己念佛求生淨土。他說完這句話第二天早晨就往生,頭一天下午講的,臺中的同學到臺北來告訴我。老師的話現在完全兌現了,他講的話句句真實。
我們要如何自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但是你不老實,你爲什麼不老實?你在修學上沒紮根。根是什麼?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根。五年學戒不是學別的,生活教育。初出家一進佛門,五年當中把你那些壞的習氣毛病,統統把你磨平了。你那些傲慢的習氣、貪瞋的習氣、嫉妒的習氣,全給你磨平。什麼樣的苦活都要叫你幹,五年,一年換一樣。不是叫你幹一樁事情,道場執事一年輪調一次,所以出家人樣樣都會。每一種活要幹一年,派你到廚房,去做廚房供養大衆一年;派你種菜,你去當菜頭;廚房裏面叫飯頭,燒飯,你去幹一年,他都會了;做清潔環境衛生的工作,叫淨頭。什麼事都要學,至少叫你學一年。到最後還要叫你學當家,還要叫你學住持。寺院確實是民主的,它是選舉製度的。執事一年輪一次,到過年的時候臘月叁十交班,馬上就選新執事,第二天早晨大年初一,新執事上任。所以出家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