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九0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衆表教第八句:
【令普安住一切叁昧。盡未來劫。】
這是菩薩德業十句裏面的第八句,十句每一句是代表一地,第八句就是八地菩薩。前面說到七地,得十方諸佛的加持。八地是不動地,清涼大師注解,「無生無動,住叁昧心」。『令普安住』,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量叁昧,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界裏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動心了。爲什麼他不動心?這是證入甚深。入是講法界,對于法界的理、法界的事相有了很深刻、很透徹的認知,通達明了一切事實真相,所以他的心定了,不再動搖,不再被境界影響,不再會被環境所動,所以叫做不動地。這個時候,「令」是令自己的心,叫自己的心普遍安住在一切叁昧,無量無邊的叁昧。叁昧是正受,也就是一切受用皆得其正。我們凡夫的受用是不得其正,不得其正的現象是什麼?你有苦、你有樂、你有憂、你有喜,身有苦樂之受,心有憂喜之受,這不是正受。正受就是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統統沒有了,這個時候就叫做正受,這個時候與性德完全相應。凡夫之受是不正常的,與情識相應,他不是與性德相應。
末後這一句很重要,『盡未來劫』,八地菩薩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了,換句話說,永遠不會退轉。八地之前還有退轉,八地之後真的不退轉了,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經》翻作阿鞞跋致。這一句我們怎麼學法?我們的修學要從忍辱波羅蜜下手,要有耐心,要能忍。古大德常常教我們「忍人之不能忍」,別人不能忍受的我們能忍,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叁昧就是禅定。在六度裏頭,忍辱才有精進,精進才能得定。所以你不能忍,你怎麼能成就?到得定才算是成就,小成就,開智慧了叫大成就。沒有得叁昧,你的修學沒有成就。真正能忍,這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成就,有一點像。
什麼叫叁昧?一切境界現前,菩薩與凡夫和光同塵,形象上看沒有兩樣,骨子裏頭不一樣。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佛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爲了方便度化衆生,所以完全恒順衆生、隨喜衆生,他裏頭有功德,功德是什麼?內裏頭確實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正受,這個心清淨、平等、真誠、慈悲,充滿了智慧。學佛在哪裏學?就在生活裏面學,在工作裏面學,在日常應酬裏面學,處事待人接物是應酬。會學的人,你想想哪裏不是道場、什麼時候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不但是道場,而且是大方廣佛華嚴的道場。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在哪裏?難在我們的習氣,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無始劫來就養成這樣的習慣,現在要改,真難、真不容易。那怎麼辦?不能不改,時時覺,古人這個話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常常保持你的警覺,我一接觸,念頭才一動,「我怎麼又會起這個念頭?我怎麼又分別了?我怎麼又執著了?」可是在事相上,有的時候要分別,有的時候要執著,這是最難的,分別是爲他分別的,我沒有分別。所以分別、執著是化他的,不分別不執著是自利,自利跟化他同時、同處,同一樁事情。
我爲別人解釋、爲別人分析,自己確實沒有念頭。沒有念頭,你怎麼會分別、你怎麼會執著?佛在經裏說了個比喻說得好,譬如擊鼓撞鍾,你撞擊這個鍾鼓就響了,你撞擊的力量重,它就響得大,你撞擊的力量輕,它聲音就小。佛就問:鍾鼓有沒有分別?沒有分別。鍾鼓有沒有執著?也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它爲什麼會響?它響的聲音爲什麼會大,爲什麼會小?爲什麼會長,爲什麼會短?衆生有心來叩,道人無心而應。所以佛菩薩所說的、所教的、所表現的,是無心而應。我們要學,這叫真功夫,這叫真修行。什麼時候你真正做到于一切法無心了,無心是無什麼心?無執著心、無分別心、無妄想心,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轉識成智,轉末那爲平等性智,轉意識爲妙觀察智,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真正轉得過來的,真轉過來了,地上菩薩、菩薩摩诃薩;學著轉,轉的功夫得力,沒有完全轉過來,但是轉的功夫確實得力,這是圓教初住以上、法身菩薩。
我們一般修行人不知道怎麼用功,把方法都搞錯了。學教的人這在佛法裏面占絕大多數,應該說要占百分之九十。我這個說法不是隨便說的,佛教十個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教下,那不是占百分之九十?教下人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裏頭要提得起觀想,讀經隨文作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隨事入觀。觀是什麼?觀是智慧,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是成所作智。對于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真淨一塵不染,這是定慧等學,真的在用功,真的是功夫。眼見色,眼在色塵裏面入叁昧,諸位要記住,入叁昧就是得正受;耳聞聲,耳根在聲塵上得到正受。正受就是不起苦樂憂喜舍,換句話說,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幫助一切衆生解決疑惑。隨問隨答,應機說法,沒有通過考慮,「我想一想該怎麼作法?」那就錯了,那是凡夫,凡夫要想一想,想一想落在第六意識;我的權衡輕重落在第七識,印象深刻落在第八識,這是不善修行。
但是我們想想今天的修行人,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哪一個不落心意識?不落心意識我們可以說他是再來人,他就不是凡夫,他不落心意識。那落心意識怎麼辦?希望落心意識的程度逐漸淡薄,這就是功夫的進步。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檢點,我今年的妄想分別執著跟去年比,是比較輕還是比較重,還是一樣?如果覺得今年比去年輕,進步了;如果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沒有進步;如果今年比去年嚴重,那你退步了,這是一種很好檢點自己的方法。修行功夫稍稍得力的人,你應當反省檢點一個月一個月比較,當然最好的是一個星期跟一個星期做比較,你會覺察得到你的進步很快,真正是佛經上講的「勇猛精進」。平常我們念這四個字,它裏頭真正的含義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你自己做到一個星期一個星期有進步,勇猛精進四個字的意思你懂得了。一年比一年有進步,勇猛精進你不懂;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那個勇猛精進有一點模糊印象;到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都有進步,勇猛精進的意思你懂得了,你真體會到了。這叫實學,真實的學問。
怎麼作法?先把腳跟紮穩。我們今天許許多多的同修,在家出家,學了不少年,問問他功夫,功夫老樣子,甚至于比學佛之前妄想分別還要嚴重。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學了佛之後煩惱更重,所以真的有一些人嚇倒了、嚇退了。我們見過,嚇得不敢學了,這是什麼原因?修學不明道理、不懂方法、不識境界,才産生這麼許多錯誤。要是追究其根本,就是剛才我說的,腳跟沒有站穩、腳跟沒有落地,漂浮在上面的,那怎麼能成就?腳跟是什麼?世尊在《觀經》上講的「淨業叁福」,那是根,我們疏忽了。這叁條十一句,很多人會念,什麼意思不懂,怎麼作法不曉得,想做不知道從哪裏做起。這叁條十一句,具體的內容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這十一句是題目、是總綱,哪一部經論你們想想看,佛所說的能超過這十一句的範圍?所以這十一句是我們學佛的開頭,我們從這裏下手。這十一句也是我們學佛的圓滿,圓圓滿滿做到,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個人成佛了。
我們今天開頭,所以我們對十一句解得很淺,我們行得不深。淺學、初學落實在哪個課本?第一條《十善業道經》,第二條《沙彌律儀》,第叁條《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修學大乘的根基。所以同學來問我,我們現在學什麼?學什麼都好,問題是你有沒有根基。好象蓋房子一樣,蓋什麼都好,我先問你,你有沒有土地?土地都沒有了,你蓋什麼房子?淨業叁福是你有了土地,你打好地基了,有土地、地基打好,你想蓋什麼都成就。至于怎麼樣修、怎麼樣學,《沙彌律儀》都有。平常老師教,我們懷疑,對老師所教導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有疑惑,不能接受,這是自己薄福之相,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報。那你就要培養善根、培養自己的福報,怎麼培養法?讀聖賢書,聖賢書都是性德的流露。
早年李老師要我讀《印光大師文鈔》,真好!讀《文鈔》用意在哪裏?培養善根福德,善根福德不夠。善根福德夠了,就等于說你已經有錢了,你可以買地,你有善根有福德,你可以買地蓋房子了。那個地是什麼?《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地。《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修行,具體的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那個土地,是土地所有權狀,是地圖不是真的土地。真的土地在哪裏?在戒律、在十善,再給你說儒家的《弟子規》。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學佛從哪裏學起,你自然就知道我現在應該要學什麼。如果你沒有根,你用盡功夫、用盡時間,你是花瓶裏的花朵,沒有根,幾天枯死了。你學得再好、學得再多,你也能言善道,你講得天花亂墜,得到大衆的贊歎,名聞利養可以得到,最後李老師講的話,「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與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關,這不是真學問。哪些人做真學問?往往我們瞧不起的,沒有看在眼裏的老太婆、老阿公,甚至很多愚癡的人,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一天到晚很賣力爲大家服務,做這些苦工,心裏佛號不斷,將來走的時候現一招給你看,你望塵莫及,你比不上他。
出家人裏面我們看倓虛老和尚常講的修無師,谛閑法師念佛的徒弟鍋漏匠,他們在沒有往生之前誰瞧得起他們?往生這一招表現出來,大家稱贊沒有話說了。他那是真功夫,真的沒有自私自利,真做到忘我,圓圓滿滿的犧牲奉獻,爲大衆服勞役,把大衆看作佛菩薩,他有恭敬心。爲什麼?他自己知道自己命苦,知道自己無能,謙卑!謙虛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九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