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九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八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衆表教:

  

  【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了深法界,生大歡喜。】

  

  往下總共有十句,顯示菩薩教化的德業。「主教是宗」,主持教化的這個人,就是『一切法勝音菩薩』。在這十句裏面,就把「一切法」這個意思圓滿的顯示出來了。十句,清涼做兩種解釋。前面一種配十地,一句是一地,說明菩薩「普攝十地功德」。第二段是「橫就極位」來解釋,就是說以等覺位來看,看菩薩圓滿的德行。我們先看這一句,這一句是說的歡喜地,初地。『了深法界』,「法界」是所證之如,「了」是能證之智,這個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現在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我們讀經聽經,往往把意思錯解了。所以必須智慧開了才行,然後你聽經讀經才能夠真正了解如來所說的真實義。要開智慧,心不清淨開不了智慧。要想心清淨,不持淨戒你的心就清淨不了,煩惱習氣除不掉。

  

  我現在看到講堂裏面的聽衆,畫面很清楚,沒有幾個人在聽。念佛的時候我也看到,在家衆比出家衆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現在學院是處在籌備狀況之下,我們還沒有開幕,規矩是同學們訂的,自己訂的規矩自己做不到,實在是很難爲情。不是我給你們訂的,我是叫你們自己訂的,這個規矩訂得好,發表出去之後沒有人不贊歎,但是一定要名副其實,如果做不到,就擔任護法。但是護法,也盡可能抽出時間來聽經,爲什麼?不聽經,護法不如法,不如法,往往破壞佛法自己不知道。所以,弘法護法都要依佛陀的教誨,你不聽經怎麼行?不念佛怎麼行?聽經是明理,道理不明,肯定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自己破壞佛法,還以爲自己有功德,還以爲自己做得很如法,錯在這裏。

  

  我今天下午,到教堂裏面去看了一下,我看了真的生歡喜心,這是福地。我不在此地講經的時候,我看書。從明天起,我就在教堂這個圖書館看書。我已經選了個座位,最後的一個座位。我坐在那邊,哪些人在這裏用功,我能看得到。你們念佛,我也盡量參加,跟你們一起念佛。你們護法、護持,我來修行。這個道場決定有弘法的、有護法的,護法要盡你自己的職責,把你護持的工作做好,弘法的人一定要認真研習經教,要認真念佛。護法的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如何分配時間。你懂得分配時間,你就會有空閑的時候。這個空閑,一天一個小時也好,兩個小時也好,要聽教,要聽講。將來我們所有工程完畢開幕之後,我們招收學生,學生不參加常住任何工作,他在這個地方就是真正要做到八個小時研教,八個小時念佛。如果達不到這個標准,我們不收。將來有人歡喜到我們這個道場進修,我們的條件就是如此,你能夠遵守規矩,我們歡迎你來,你覺得你受不了,你到別的道場去。我們家裏人覺得受不了,你就爲常住服務,常住分配你的工作,你好好去做,這裏頭決定不能誤會。

  

  學教的人一定要講經,希望你在學習的時候,都到圖書館來,在圖書館自己用功。到你們小教室是幹什麼的?研究討論。研究討論要分組,我們這個大圖書館要是有好幾個組在研究討論,彼此有幹擾。書籍是屬于常住的,你們看看《沙彌律儀》就曉得,毀損常住物是什麼樣的果報,要清楚,要明了。我今天到圖書館看,有一本《中文大辭典》第九冊放在後頭,單獨的一冊。什麼人拿的我不曉得,你用完之後一定要放在原處,否則的話,這一套中文大辭典有十冊,你用完之後隨便丟,這一套當中將來就缺掉了。這不是讀書人,這是糟蹋圖書,護法神看到都難過。我自己的圖書,我用完之後一定歸回原位。尤其是成套的叢書,不歸原位很容易散失,到以後自己要找都找不到。要懂得愛惜常住物,這是個學院,常住物裏頭最重要的是圖書,法寶。

  

  無論在家出家,我們這個地方共同的科目一定要學習,這個功課沒學好,不能夠學其他的課程。《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叁種基本課程,《弟子規》是儒家的,《十善業道經》通世出世間法,《沙彌律儀》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兼顧了,在這裏頭奠定根基。希望大家認真好好的學,這是我們的根本,希望在最近這幾個月把它完成。下一次我來的時候,除了我講經,我抽出時間,我要來考考你們。怎麼考法?抽簽上臺講給大衆聽,這個方法很公平。每一個人上臺講一個小時,我們也給你錄像,是你的成績。我們在新加坡培訓班,每一個學生上臺講,都給他錄像,他一部經講完了,他有一套完整的錄像帶,這是他的成績報告,所以用不著考試。你要不真正用功努力,你上臺就下不了臺。無論是弘法護法,基本的東西要會,這叁樣是基本東西,其他東西不會沒有關系,你做護持的工作,你多聽你懂,你不會講沒有關系。這叁樣東西要熟,要理解,要會講,我來聽,你講給我聽,講給大家聽。

  

  所以我們看到菩薩教化衆生,第一樁事情,清涼大師講的「得智證如」,智慧開了。「如」是什麼?如是心性。初地菩薩明心見性。此地講的「如」就是講的法界,法界的體是自性,法界的相是虛空、剎土、衆生。怎樣才是真正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因果是一不是二,這你證得了。歡喜地,『生大歡喜』。第二句:

  

  【入佛所行,智無疑滯。】

  

  這是二地。十地菩薩,初地修的是布施,二地修的是持戒。諸位要知道,一修一切修。雖然是一切修,它有一個是主。初地菩薩修布施,布施裏頭有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禅定,有般若,統統具足。二地菩薩以持戒爲主,持戒裏頭有布施波羅蜜,有忍辱波羅蜜,有精進、禅定、般若,有方便、願、力、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都可以作賓。《華嚴經》裏面講主伴,伴就是幫助。所以,任何一法要不具足一切法,這一法就不圓滿。《華嚴經》任何一法具足一切佛法,這叫圓滿的*輪。

  

  『入佛所行』,佛的行就是戒。佛的心是禅,佛的語是教,佛的行是戒。法身菩薩,我們這裏講的是地上菩薩摩诃薩,他們持的戒是性戒,自性本具的,在佛門也叫「道共戒」,他證了果,自自然然不會犯一切過失。比這個次一點的,有「定共戒」,人在入定的時候不會犯過失,那叫定共戒。證果的道共戒,道共戒稱爲性戒,佛之所行,菩薩摩诃薩行佛所行。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無明都沒有破,不但是無明沒有破,見思煩惱最粗的見惑,我們一品都沒有斷,我們從哪裏學起?從「律儀戒」學起。律儀戒就是佛爲我們製定的,律儀戒入門就是「沙彌律儀」。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講得很高很玄,我們腳踏實地。

  

  古時候受大戒之後,半月半月誦戒,初一、十五把戒律大家在一起溫習一遍,怕忘掉了。從前人有這個能力,念一遍能夠保持兩個星期。現在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學的這些佛菩薩的教誨,叁天不溫習,忘得幹幹淨淨。叁天恐怕太長了,一天都保不住,在課堂裏面給你講的,給你學的,下課就忘掉了,這怎麼辦?這怎麼能成就!如果是這種根性,這個根性是魯鈍到了極處,就跟《彌陀經》裏面講的周利盤陀伽,一點記性都沒有,一點悟性也沒有,那我們要怎樣救自己?學周利盤陀伽,我天天讀。周利盤陀伽成功了,以後他老人家也是大徹大悟,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這個方法也就是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它就起作用了。

  

  如果我們把「沙彌律儀」每天讀,每天來研究討論、來講,研究怎樣落實,將我們的思想觀念,將我們言行,以這個爲標准,認真努力,依照這個標准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這個我們的修行有了根。現在沒有根,沒有根是真正的凡夫,這個凡夫很麻煩,爲什麼?今天披上了袈裟做佛的代表,世間人看到這種形象,誤以爲諸佛如來就是這個樣子,你曉得你犯的過失有多大?諸佛如來最低的代表,初入門的代表,就是沙彌律儀、比丘戒、比丘的律儀,叁千威儀,八萬細行,那是世尊常隨弟子的代表,住持佛法。所以佛法,佛交給比丘,不交給菩薩,爲什麼?就是比丘的行止完全學佛,菩薩不一定,因爲菩薩要接觸廣大群衆,要跟廣大群衆和光同塵,所以菩薩多半現在家相,菩薩所持的性戒:道共戒,處處是爲利益衆生著想,自己清淨不染。道共戒,那個高,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功夫到家。比丘功夫沒到家,小心謹慎,樣樣學佛,他是如來真正的代表,這就形式上來說,他是真的形象,佛的形象,所以佛把住持正法這個事情交給比丘。我們能不能做個真真實實的代表?太難了!

  

  我早年讀蕅益大師的書,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蕅益大師精通戒律,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所以比丘戒得不到,比丘戒一定要比丘傳,沒有比丘,你從哪裏得戒?佛講,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個比丘傳戒,你才能得戒。由此可知,佛法衰微了。現在,南宋以後比丘沒有了,這麼多年來這些出家人受的比丘戒,要知道是名字比丘,其實是得不到戒的。還要不要受?蕅益大師跟弘一天師都這樣教導我們,要受,受,自己心裏要明白,受了之後不可以稱比丘,稱比丘你就打妄語,這個罪過很重。受了之後,學比丘戒,學一條就得到一條,學兩條就得到兩條。如果你不受,你學比丘戒,別人會譏嫌你,是爲這個原因。真正發慚愧心!我們生在沒有真正比丘的時代。蕅益大師受比丘戒之後,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他老人家一生持沙彌戒,沙彌律儀,所以有不少著作他的題名都是「菩薩戒沙彌」。菩薩戒沒有比丘傳,行,能得到,因爲沙彌戒跟菩薩戒自己可以在佛像面前發願去求,都能得到。

  

  我在初學佛…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