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九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老人家非常重視戒律,告訴我,戒律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叁壇大戒是形式,那個不重要。重要是什麼?你要做到。所以他老人家那個時候教給我,因爲那個時候在家,五戒十善、菩薩戒本,叫我學。「學一條,真正做到,這一條你就得到」,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沒有做到的,你完全沒有得到。」所以,爲了學戒方便起見,不妨受這種形式的戒律,我們要懂這個意思。戒是佛行,我們學佛,佛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佛的大慈大悲,學佛的真誠清淨,學佛的平等心,學佛一切善行,善行就是戒律。

  

  『智無疑滯』,「疑」是疑惑,「滯」是障礙。完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戒律是佛的真實教誨,別人做不做,不關我的事情,決定不批評別人,但是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他沒有做,我看到了,我要做。所以看到別人不持戒,看到別人破戒,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持戒?我有沒有破戒?那是一面鏡子,馬上照到自己。如果我們自己依教奉行,我們生歡喜心,真正做到,確實有護戒神、有護法神。受了叁皈,就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你要真的受叁皈,不是形式,形式沒有用。

  

  鬼神來求受叁皈,我們如何幫助他?今天如果是有鬼神來皈依,今天晚上我們一定要把叁皈傳授的錄音帶或是錄像帶,爲鬼神播放一遍,他才能真正得到皈依。我們用一個小時候的時間,把它播放一遍。我們每天晚上都放錄像帶,有放《地藏經》,有放《十善業道經》,供養鬼神的,今天有鬼神皈依,我們就用一個小時把「叁皈傳授」播放一遍。他們比我們厲害,他們聽了真幹,確確實實他能夠轉迷爲悟,轉邪爲正,轉染爲淨,確確實實從迷邪染裏頭回過頭來,依覺正淨,所以他得護法神保佑。

  

  反而我們錯了,我們只搞一個形式,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叁十,我們還是依迷邪染,把覺正淨忘得幹幹淨淨,皈依完全是搞形式,搞表面,不得受用。所以現在說實在話,鬼神在譏笑我們,瞧不起我們。鬼神聽法,他能聽得懂意思,反而一般許多人聽法把意思聽錯了。不要說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跟大家講話,就有不少人把我所講的話也會錯意了,你說這個事情多難!不容易。「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有疑一定要問,去求證:我聽講的有沒有把意思聽錯?你要不問,錯在你這邊。第叁句: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

  

  這是叁地菩薩,多聞。「叁地多聞,入法身海」。你看看這種配法,是不是跟四弘誓願相應?二地菩薩持戒,「煩惱無盡誓願斷」,叁地菩薩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有次第的。煩惱不斷,學法門往往把意思錯解了,爲什麼?隨著我自己的意思來解釋,就會錯會佛的意思。所以,不修德行怎麼行?德行就是戒律,德行成就清淨心,成就真誠清淨平等。學法門,成就正知正覺。

  

  『入不可測佛法身海』,「不可測」,沒有方法測度,實在講就是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多聞」,聞的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就是「法身海」,法身海的真實相就是佛法。通達明了,這個人就稱爲佛陀。通達明了還沒有達到圓滿究竟,這個人稱爲菩薩摩诃薩。你怎麼能夠通達?怎麼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要靠戒德。所以我們必須要注重,千萬不要以爲小小戒沒有關系。這個話很多人說:小小戒無所謂,那就是《十善業道經》所說的「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小小戒就是毫分不善,你依舊夾雜,許許多多毫分不善就變成大不善,變成衆多的不善,不是毫分,在這個世間連個善人的資格都沒有,怎麼能學佛?

  

  你看佛經,我們常常展開經卷,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學佛得要是世間善人才行,心行不善,你怎麼能學佛?善男子善女人在經教裏面有叁個等級,你看看這個經是什麼經。《華嚴經》上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是小乘經,須陀洹以上,確確實實把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這個以上是善男子善女人。人天小法要具足十善業道,我們一般凡夫五戒十善具足了,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我們今天講善人。所以我們看經教,你就曉得善男子善女人是與哪一個標准相應,這個說法跟淨業叁福相應。淨業叁福裏面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低的善男子善女人,人天乘。「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是二乘的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的善男子善女人。淨業叁福,很明顯的講出這叁個標准。我們展開經卷,這個經是不是爲我講的?佛在經上稱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要想一想:有沒有我的分?我在不在其中?我在其中是哪一個等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四句: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

  

  這一句是說修學一定要有個依靠,在佛法裏面講依止,現在我們一般講依靠。第一要依靠一個好老師,第二要依靠一個好的道場,也就是學習的環境,第叁要依靠好的同參道友。這一條就是講的場所,很好的一個修學的場所、修學的環境。那是什麼地方?『一切剎諸如來所』。「剎」通常也就是指佛教的道場,寺院、庵堂。我們尊敬別人的道場,常常稱它作「寶剎」,言語文字之間的稱贊。所以道場,它有道風,它有學風,這就是如法的道場,這是「諸如來所」。諸佛教學的科目很多,因此教學的場所不能夠聚集在一處。像現在一些大的國家有大學城,這個大學就是一個城市,我們在美國看到好幾處,所有一切科系都集中在這個地方。

  

   多,因此教學的場所不能夠聚集在反而一般許多人聽法把意思聽錯了,佛教傳到中國,一直到唐朝,馬祖道一和尚、百丈禅師他們兩個人聯手,才創辦叢林,叢林就是大學,我們今天講佛教大學,正規的建立大的學校。這裏面開許許多多的科系,不同的宗派科目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是首座和尚,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印度沒有。在這之前,大多數一個法師他專精某一門經論,他在一個地方建一個寺院,建一個庵堂,專門學習這個法門,專門教導這部經典,所以變成什麼樣子?就像現在的專科學校。佛教自古相傳,專科的道場很多,于是我們要想學哪一個法門,就要找到那個道場。古時候我們想學《華嚴》,到哪裏學?五臺山去學,五臺山是華嚴道場。我要學《法華經》呢?那你得到浙江天臺山去學,天臺山是《法華經》的道場。我要學法相唯識呢?你到大慈恩寺去學,長安,現在的西安。變成專科學校,而不是一個完整的大學。在從前建立完整的大學不容易,那要集合全國,今天講全世界一流的專家大德,這個大學才能建得成功。所以佛法的修學,最有利益的,自利利他最殊勝的,還是專科大學。

  

  像我們今天在此地建立的是淨宗學院,專科的,顧名思義,我們是專修淨土的。爲什麼我的想法,將來也要開各個不同宗派的學科?是因爲現在各個宗派都沒有傳人,如果我們有能力,應當把佛教大小乘所有宗派都複興起來。我們這個學院,可以分成很多個學系,不同的學系就不同的宗派,這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願望,能不能落實要看時節因緣。確實有人想修,也真正能找得到好的老師,我們就可以另外找一個地方建一個道場,讓他在那邊專修專弘,我們淨宗學會負責來照顧他,算是我們的附屬道場。但是他這個道場,學風跟道風是獨立的,決不能混在一起,要給他另建道場。這是我們爲佛弟子應當要做的,這是協助其他宗派,希望整個佛法全面複興。不是混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就雜了,把我們修行的功夫完全破壞了。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那我們是多門齊修,把這一門深入破壞了,戒定慧破壞了,你可以成就佛學,你不能成就定慧。你可以博得世間的榮耀,在世間你是個佛學家,你到外國大學裏面可以拿到一個佛學博士學位,甚至于拿到很多個博士學位,與了生死出叁界毫無交涉,這不是佛的教學。

  

  佛的教學目標,是教你了生死出叁界,證菩提果,絕對不是教你取得世間的名聞利養。我們懂得佛的意思,佛當年說出這麼多的法門,原因是弟子當中各個不同根性,對哪一個人是哪一種教法,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門深入。人家雖然是一門深入,但是佛教別人,他也旁聽,他也做影響衆,這就是自行化他。雖然旁聽,聽到的東西都在自己一門裏面受用。我修淨土,我依《無量壽經》,我聽所有一切法門都會歸到《無量壽經》,都在《無量壽經》一門發揮出來。符合華嚴教義「一即一切」,我這一部《無量壽經》包括所有一切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入《無量壽經》。所以可以聽,聽了要融會自己本修的法門,這就對了。如果不能融會,自己沒有這個能力,那你就不能聽,聽了之後把自己的法門搞亂了。有能力融會的時候可以聽,什麼時候?大乘佛法裏面的標准,也就是古大德的標准,要開悟,要見性,宗門裏頭要明心見性,教下要大開圓解,念佛要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你有能力融會貫通,你才可以出去參學,你才能夠廣學多聞。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乖乖的學自己一門,不能離開老師。不能離開本宗道場,不能離開老師,也就是你在學,你沒有畢業。到一定的標准叫出師,現在話就是你畢業了,你有能力參學了。

  

  我們在這十句裏面統統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住淨道場,四地。住淨道場,叁種依止都得到了。道場裏頭有好老師,是你所依靠的。道場裏面是個好的修學環境,你得到了。第叁個,道場裏面有許多同參道友,清涼大師講,「行道品,善友是依」。善友包括老師跟同學,都叫做善友,對你修學有幫助。總而言之,要真幹,你要不真幹,你雖然住在這個道場,你還是不會成就。

  

  有不少同學知道我,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住在他的慈光圖書館,有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