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說下法,爲什麼?沒有必要,他已經明了了,說是多余的,說法要契機要契理。「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是把虛空法界所有的修行人全部都包括了。要是就菩薩行爲上來講,從初發心到等覺,全都說到了。這一段是表華藏。再看下面第叁段「現衆表教」,教是教學:
【此華生已,一念之間,于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诃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衆,俱時而出。】
第一句是講現衆的時候,『一念』,「一念」是表相應,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清涼大師注解,「華生無間,表教義相應」。『于如來白毫相中』,這是處所,光從「白毫相中」放的,菩薩也是從白毫相中出現的,也有它表法的意思,菩薩來說法,「表教從所證淨法界所流」,因爲白毫表中道,兩個眉毛代表兩邊,兩邊都不是真正清淨。我們講淨法界、染法界,六凡是染法界,四聖是淨法界,染淨兩邊不著才是真淨。相對的淨不是真淨,相對的樂不是真樂,相對的大不是真大,這個道理我們應該不難懂。離開相對那是真的,但是離開相對說不出,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開相對說不出,那是真的,所以叫做不可思議,不思議法。
『有菩薩摩诃薩』,這把人給我們介紹出來了,『名一切法勝音』,主菩薩。『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衆』,這是眷屬菩薩,數量很多。中道是代表自性,顯示出佛在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心是清淨的,心確實沒有相,一無所有,能現一切相,虛空法界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心性是真佛,在《華嚴經》稱作毗盧遮那,毗盧遮那的意思我們要記住,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一切時空就是毗盧遮那。這菩薩從如來白毫相中出現的。你要去想這個意思,不要去著相,你著相就錯了,你以爲真的那個佛像白毫裏面出現這麼多菩薩?我們凡夫學佛就著相。馬鳴菩薩很明白的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夠真正懂得如來所說真實義。著了相,憑你自己去想象,那你就把如來那個意思完全搞錯了。我們要問,菩薩有沒有?當然有。這個時候菩薩來了,菩薩跟華同時現行的,『此華生已,一念之間』,可見得很快。華生起一念之間,菩薩就出現,這是表教義相應。
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的,他所教導我們的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常問,他根據什麼道理來教我們?根據他親證的法界,換句話說,他教導我們的是法界的事實真相。所以佛說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這是真的,爲什麼?事實真相擺在此地。就好象我們面前擺的這個是花,那邊那個是樹,事實真相在此地,這不是我說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如是而已,沒有一句話是他創造的、是他發明的、是他的意思說出來,他沒有意思,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說什麼?事實真相擺在你面前你不明了,他給你介紹,給你解說;如果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對于佛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信賴。
【右繞如來,經無量匝,禮佛足已,時勝音菩薩坐蓮華臺。】
這是菩薩對佛致敬,禮節我們要學習。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說得很好,前面這一句,主菩薩、眷屬菩薩統統出現,這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圓滿的佛法。眷屬菩薩裏面包括從初發心到等覺,換句話說,包括整個佛法裏面一切法門,這麼多人不是修一個法門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他們代表圓滿的法門,所以一切,「其一切法勝音菩薩」,一切是這個意思。『勝音』,你們想想看這個名號,「音」是音聲,「勝」是殊勝。什麼叫殊勝音聲?說法。不說法這個音就不殊勝。無論說什麼法,就是從最低階的、剛剛入門的,一直到等覺,都叫做勝音。《華嚴》是大乘圓教,圓滿的教學,就像一個學校,這個學校是完整的教育。完整教育的學校怎麼辦法?從幼稚園辦到研究所,一個學校,它有幼稚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碩士班、有博士班,《華嚴》是圓滿的教學,統統都有。不像前面藏教、通教、別教,藏教好比是小學,通教好比是中學,別教好比是大學,它這是圓教,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有這麼多的眷屬。
『右繞如來,經無量匝』,這是致最敬禮。通常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一般見佛都是頂禮叁拜、右繞叁匝。形式上是這個樣子,那個敬意無量無邊,我們懂這個意思。「無量匝」用什麼做代表?叁匝、七匝、十匝繞十圈,最多的一百零八圈,都是代表圓滿。叁匝是代表叁寶、叁學、叁慧,代表這個叁,都是圓滿的意思。七也是代表圓滿,十也是代表圓滿,一百零八也是代表圓滿。我們行禮的時候,究竟采取哪一種?一定要看時節因緣,來演戲怎麼演法,全是爲衆生,不是爲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勝音菩薩坐蓮華臺』。
【諸菩薩衆坐蓮華須,各于其上次第而坐。】
這是致敬之後就座,主伴雖然不一樣,勝音代佛說法。諸菩薩衆都是隨順佛陀教誨,這個難得,所以跟著勝音菩薩禮敬如來、右繞如來。右是代表隨順,清涼大師注解,「右繞如來,文義相隨,故依華坐,正助不等,臺須有差。」這就是各人坐的座位有上下、有尊卑。大師也說得很好,「教由人立」,這就是大經佛常常講的,佛法因緣生。爲什麼?因爲佛法是教九法界衆生的,九法界衆生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一定要立規矩。爲什麼?沒有規矩他就亂了。見性的人不亂,爲什麼?規矩就是性德,性德就是規矩。見性之後,性德完全流露出來,自自然然合乎規矩,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像教兒童一樣,兒童還不懂事,必須給他立規矩,到他將來長大成人,他自自然然會規矩,他明白了。所以對九法界衆生沒有尊卑的禮節規矩,那是講不通的。可是諸位要記住,規矩不是佛菩薩不是這些人他們自己創意建立的,不是的!隨順性德,這是聖人,聖人所立的規矩是隨順性德;凡夫所立的規矩,那是隨順他自己的意思,所以凡夫各人立各人的規矩,各個規矩不一樣,它有沖突。
但是聖人所立的規矩沒有沖突,譬如佛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基督教也講,回教也講,他們並沒有協商過。由此可知,這些規約是性德,不是哪個人製定,不是哪一個人約束哪一個人。現在我們修學,特別講到規矩,總是不服,「我爲什麼要守你的規矩?」如果有這個疑惑在,這個性德的教誨那就難了,産生了嚴重障礙。我們一定要了解,那是性德,自性裏頭本來就是這樣的,佛講的這些戒、講的這些規矩,都是性本善,自性裏頭本具的善德、本具的善能,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在悟不增,在迷不減。但是我們迷了性德,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違背本善,你造惡了。不能說造惡沒有關系,造惡要受惡報。爲什麼要受惡報?佛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爲,把本善的一真法界變成不善的法界,變成叁途六道。要知道叁途六道本來沒有,十法界本來也沒有,都是自己違背了性德,自以爲是,虧吃在這裏。自以爲是,《楞嚴經》上講「知見立知」,什麼叫知見立知?講得白一點、講得粗一點,就是自以爲是,于是你吃了大虧!所以我們在經文上看到這些菩薩是有規矩、有秩序,『次第而坐』,按照順序一點都不亂,性德的流露!這給世間人做榜樣,都是在表演,都是在教化衆生,都是在修圓滿功德,我們不能不懂這個意思。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