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出離雲」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想到,這一生當中如果不能出離六道輪回,往後的罪有得受,生生世世長劫輪回受不完的罪。宋朝瑩珂法師,我們在講席當中常提到,大家聽到耳熟,他就是怕輪回苦、怕地獄苦,出離的心真切,所以他能往生,他能精進,真精進。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行?沒有出離心。爲什麼沒有出離心?不知道輪回叁途之苦,不曉得,以爲這是經上講的,無所謂,我又沒有看到;等到你哪一天看到,你後悔來不及,那個時候就真的遲了。所以這個事情現在就要幹,要很認真的幹、很努力的幹,決定不能夠松懈。要知道這是我們一生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雞毛蒜皮,小事!講《華嚴經》,小事!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事。大事小事都分不出來,愚癡!我認真念佛求了生死,是不是自私自利、是不是小乘?不是,是大乘。爲什麼?你能夠這樣做,做給別人看,影響別人,把別人的懈怠懶散帶起來,你這個功德無量無邊,你這是真實大乘菩薩。講經說法沒用,講經說法是口善,行不善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果報頂多是來生的福報,爲什麼?這是法布施,來生得聰明智慧。
黃念祖老居士就給我很大的警告,但是他沒有直接對我說,他對他的學生說。我過去到北京,他的學生來告訴我,他說我們黃老師講過,「淨空法師如果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的福報不得了!」這個話是給我當頭棒喝的!確確實實我這一生所做的叁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要不往生,來生我的果報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肯定得到的。但是得到有什麼用?再長的壽也要死,死了之後福報完了,享福的時候會不會再修福?會不會被福報迷住?很難講,這就沒有把握了。我們看到現在世間人,有大福報的人被福報所迷,不懂得修福,雖然心地慈悲想修福、想種福,種的不是地方,換句話說,沒有智慧,不認識福田。像把很好的種子種在沙土裏頭,不會長,種在石頭上,連芽都不會發。所以真實智慧、真實福報是往生淨土第一德,把這樁大事疏忽,那說得不好聽,糊塗到所以然!所以日常生活當中,跟一切大衆接觸,廣行十波羅蜜;不跟大衆接觸的時候,一心念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出聲念也好,默聲念也好,坐著念也好,站著念也好,走著念也好,不能間斷。一心求生淨土,一心接引大衆,這是大乘心。接引他,我做的這個樣子就是接引大衆。這一品經是「現相品」,如來會現相我也會現相,我們在這裏要學會這個,要把出離看作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
第叁「大願雲」,顯示說法主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大德,就是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的「真幹」,普賢第一德,一絲毫虛僞都沒有。他真幹的內涵是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微塵裏面都有恒沙諸佛,一毛端裏頭都有恒沙諸佛,他的禮敬周遍法界,遍入微塵;那個敬意,滲透在微塵裏頭。這個境界我們不讀《華嚴》決定不知道,你作夢都想象不到,普賢境界不可思議!普賢「說普法」,普法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普法,遍虛空法界,遍世界微塵數剎土,遍一一世界微塵數衆生。所以諸位同修要記住,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上本《華嚴》,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十不是數字,如果是數字,十個大千世界並不是很多,十在《華嚴》是表法的,表圓滿。數字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一個不漏,叫做十。《阿彌陀經》上用七也是表圓滿,七代表四方、上下、當中,所以它也是圓滿,不是數目字。
清涼大師末後一句話說得好,「令知法主大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周剎塵內故」,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普賢的境界滲透微塵,他的敬意、他的贊歎、他的供養、他的忏悔,乃至到「普皆回向」,一一心願契入微塵,所以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華藏世界裏面,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地上菩薩,初後不離念佛」,初是初地,後是等覺;也有句子裏面講,「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終跟初後的意思一樣,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念什麼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誰教他的?普賢菩薩教他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海會如是,這哪裏能錯得了?我們讀這段經文,意思一定要懂得,我們要知道怎樣來學習。第六句:
【作是事已,右繞于佛,從足下入。】
前面念的一段是光,佛從眉間放的光,光裏面顯示這麼多的事,妙極了!最後一句光收起來了,先是放,放出來現在把光收起來了,收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說得好,「示有終歸」,都是表法的。展開,修行教化衆生,十方一切諸佛修因證果、度化衆生的事情,全都在光中顯示出來,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在光中全都看見了。清涼注解,「證從佛流,眉間出光」,證是證明,一切菩薩的教化衆生,根據什麼?根據諸佛如來教導的,不是自己發明的,所以眉間出光。「修因順果,故須右繞」,右是順,左是逆,佛法取右繞爲順。「自下升高,故從足入」,這個光收起來的時候,是從佛足下收入。這代表什麼意思?「履佛所行,方證入故」。你要想入佛的境界,你就要學佛的行持,換句話說,你要走佛的道路。足是講行,你要學佛之行,你才能夠證得;你不學佛的行,你的行爲跟佛的行是相違背,你就錯了。佛的行是什麼?自己一定要清楚,佛行的基礎是淨業叁福。從淨業叁福開始這是第一步,然後我們曉得,佛的心是禅,佛的眼是教,佛的行是律,這是學佛之所依,這就是「履佛所行」。我們的身要依戒律,我們的心要依禅,我們的言要依教,這叁種是「一而叁,叁而一」,你就真學佛。
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現在大家看第二段「現華表義」。前面這一大段是放光,光最重要的是表法主,表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給我們說法,法有理、有教,理就是義理,義理這一段現華來表。
【爾時佛前有大蓮華,忽然出現。】
『爾時』是什麼時候?是佛眉間放光,那個光從足下收起來的那個時候。前面這段經文,光從足下收起來了,就是這個時候。光一收起來,佛前就有一個『大蓮華,忽然出現』。「華」是有意思的,這一句是總說蓮華出現。佛法裏面常常用來表法的,最普遍的是叁個東西,第一個是蓮華,第二個是*輪,第叁個是卍字。卍字是叁十二相之一,佛胸口有卍字的相。卍字是表吉祥的,都是右旋。蓮華表清淨,用得很多,我們看到佛像、菩薩像坐在蓮華臺上、站在蓮華臺上,爲什麼不用其他的花來代表?蓮華所表的意思是清淨無染,確實是代表佛菩薩的德行。蓮華是長在池塘裏面,它的根在池塘泥土裏,它的莖是在水裏面,花開在水上面,蓮華代表不但是出汙泥而不染,連清水它也不染。所以佛用這個來表法,把池塘裏面的泥代表六道,六道是五濁惡世、是染汙;泥的上面是清水,把清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裏面的佛;華開在水上面,這就顯示修行人不但要脫離六道,還要脫離十法界,四聖法界也不沾染,這是蓮華表的意思。
這個時候,佛的眉間光收起來的時候,忽然大蓮華出現,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知道。經上講忽然出現,這個忽然是表「依理起事」,理太深,事太複雜,都是不可思議。大蓮華在此地,清涼大師爲我們介紹:通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通說。別說,別表華藏佛之清淨,華藏佛是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在佛前忽然出現這個蓮華,這個蓮華是什麼?這個蓮華就是華藏世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清淨。既然通表《華嚴》,當然具足教義裏面所說的,「同時具足等十門」,這十門叫教義。這十門是《華嚴經》上講的十玄門,十玄門不能在此地講。
我這一次講這部經,把玄義留在最後講,全經講完之後回過頭來講玄義,聽起來就有味道了。玄義是全經義理的精華,但是沒有涉及到全經,你很難理解。所以古德講經有一個原則,對初學的人講,不講玄義。對老修的講,講玄義不講經;對初學介紹,講經不講玄義。初學的人聽經,如果講玄義,玄義講得很長、講得很深,像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九旬談妙。九十天講什麼?《妙法蓮華經》,講一個經題,一個經的題目講了九十天。現在要這個講法,把聽衆全都講光了,誰來聽你的?「我要來聽經的,你的一個題目就講九十天?」那還得了嗎?所以那個時候衆生根性可以,現在不契機了。現在人心浮氣躁,沒有耐心。我們在外國,過去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美國人喜歡聽經,限定你多少時間?一天講一次兩個小時,最好不要超過叁天,換句話說,他只有六個小時的耐心。最多不過十個小時,講五天,他可能會來聽。你要講七天,不來了,太長了,我沒有時間。
所以李老師當年培訓我們,教我們講經,所選擇的經都是小部的。教導我們出去講經,最長不能超過十次,最短不能少過叁次。他教給我們的原則,我們學了真的很受用,走到全世界都受人歡迎,最適中的五次到七次,那一部經要講圓滿。《華嚴》這麼大的經,我們怎麼講法?我們把它分段,就是把它分成許多的小單元;經本身分品,一品是一個大單元,我們從一個大單元可以分成很多小單元。像「世主妙嚴品」第一品,現在單獨流通的就有很多小單元,大概「知足天王」這個單元流通得最多,像「忉利天王」、「主山神」、「主水神」,雜神衆那就是二十九個單元,「四天王」也是個單元,這樣子單獨流通,那就變成小部。在外面別人請講經,你得要觀機,往往聽衆會限製時間,你要按照限製的時間把這個單元講圓滿。所以大部經可以用這個方法化整爲零,就變成許許多多小部經,合起來就是一個大部,學《華嚴》應當這樣學法。在新加坡有些同學對這個經有興趣,你們要懂得,也得要把精神力量集中學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學好,可以再選一個單元。全經可以聽,決定不能全學,全學你的時間、精力不夠。學教還是循序漸進,按部就班,不能一次學得很多。這是爲什麼用蓮華表法、爲什麼忽然出現。
【其華具有十種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
這下面是顯示蓮華具足莊嚴之德,莊嚴的德也說不盡。經文也分兩段,我們念的這一句,這是第一段「顯德無盡」。清涼用這個科題、標題,提示我們這個華具有十種莊嚴。十是表法的,換句話說,無盡的莊嚴。『一切蓮華所不能及』,「蓮華」表法的意思我們懂了,別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蓮華,諸菩薩的淨土、法身菩薩的淨土所現的蓮華不能跟它相比。下面經文也說這十種德相,這十種是略舉,每一種德相都是無量無邊,我們在這部經前面讀得這麼多,許許多多例子我們都能夠看得出來、都能夠體會得到。密宗教學最流行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學佛章嘉大師教我。這一句話什麼意思?保持你的身心像蓮華一樣。「唵」是身,實在講那個身包括法身、報身、應化身;「嘛呢」就是蓮華,「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保持你的身、心意像蓮華一樣,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是這個意思。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七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