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八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八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瑞表法,現華表義第二句:

  

  【所謂衆寶間錯以爲其莖,摩尼寶王以爲其藏,法界衆寶普作其葉,諸香摩尼而作其須,閻浮檀金莊嚴其臺,妙網覆上光色清淨。】

  

  這一段是「先標十種,顯德無盡」。後面,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別列十句」,我們念了六句,這六句是「體備衆德」。我們從經文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全是表法的意思。後面四句是講「妙用自在」。『衆寶間錯以爲其莖』,說明這個大蓮華不是草本、木本,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植物,是七寶化作的,全是表法的意義。『摩尼寶王以爲其藏』,藏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蓮蓬,蓮華裏頭有個蓮蓬,蓮蓬裏面含藏著蓮子,所以「藏」是含藏蓮子的蓮蓬。華是因,蓮子是果,所以蓮華又代表因果同時,說明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我們通常講因果轉變、因果相續、因果循環都是同時的,所以你看到果,果裏面就有因,你看到因,因裏頭就有果。因要是熟了,果就現前;果熟了,因就非常明顯,確確實實是同時的,在這一切植物裏頭,蓮華是最明顯的,表這個意思。由此可知,這個大蓮華是什麼?跟經上講的如來的法身、如來的化土,真的是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不在?就像經上講的,有現有不現。什麼叫現?覺悟叫現,豁然覺悟了;不覺那就不現。這些意思我們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法界衆寶普作其葉』,盡虛空遍法界什麼是寶?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佛經上講「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到底算不算七寶?世間不覺之人以爲是珍寶。爲什麼?我們一般講希有的物質,在這個物質世界裏面,這些東西産量稀少,大家就格外的珍惜了。如果多了,太多了,就把它看作很尋常。所以是不是個寶,要看人怎麼看待它。其實今天科學家也知道,佛法早就說過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是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相、是無差別相。科學家眼睛裏面看世界,確實是平等相、是無差別相,爲什麼?所有一切物質都是一個基本粒子組合的,只是它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並無差別,那又何必貴此賤彼?實在沒有必要。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有真正至寶,那是什麼?覺悟。覺悟才是真正至寶,所以稱佛法僧爲叁寶。佛是能覺之人,法是所覺之物,僧是正在學佛、正在求覺,他隨順佛陀、隨順法性,寶!這是真正至寶。蓮華的葉是荷葉,襯托蓮華的。「法界衆寶」這是說這個法界裏頭有衆多覺悟之人、有衆多求覺之人,這是寶。

  

  『諸香摩尼而作其須』,蓮華有須須。『閻浮檀金莊嚴其臺』,蓮臺。『妙網覆上』,這是華上面的莊嚴,『光色清淨』。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用這個蓮華來表法,「表示法門,一含一切,華藏之名,由此而立。」

  

  【于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普能發起一切音聲,摩尼寶王影現佛身,于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

  

  這一段是講作用。一念時間短,『一念中示現無邊諸佛神變』,一念如此,念念亦然。一念現圓滿的虛空法界,一念變幻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摩尼寶王』,「摩尼寶王」就是前面講的的藏體,前頭講「摩尼寶王以爲其藏」,蓮蓬裏面含的蓮子,是講果德,『影現佛身』。『于音聲中,普能演說一切菩薩所修行願』。華表的是教義,我們在這一段文裏面如何能夠看出教義?世界稱爲華藏世界,「華藏之名,由此而立」,我們要記住,華藏世界的名就是由這個大蓮華忽然出現,稱作華藏世界。看到這個「藏」,因果同時,一真法界是果,十法界是因,因地在十法界,果在一真法界,它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清涼有簡單的解釋,第一個是教義,「謂見此蓮華,能生解故」,見到這個蓮華,你知道蓮華表法的意義。所以佛教的藝術,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佛像、菩薩像都離不開蓮華,蓮華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古德教給我們讀經要隨文入觀,我們就真正得受用。看到蓮華,立刻就要想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不但六道不染著,四聖法界也不染著,你見到蓮華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果然懂得了,你想想六道你肯定放下了,不但六道放下,十法界也放下了,決定不會沾染十法界。爲什麼?六道是蓮華的根,根部是泥,四聖法界是水,華開在水的上面,不是開在水裏頭。超越凡聖,六道是凡,四聖是聖,六凡四聖都超越了,蓮華表這個意思,佛超越了,菩薩超越了。所以菩薩的像、佛的像一定是有蓮座,阿羅漢沒有超越,所以阿羅漢的造像很少看到有蓮華。表義,這個義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放下,看破、放下。你對于四聖六凡這十法界,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確確實實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你在這裏頭起心動念,有所貪著,那個錯了,那是迷惑。整個佛法就在這蓮華裏頭看見了,也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教化衆生,教的是什麼?拿個蓮華給你看看就懂得了,就教你這個。

  

  我們看看密宗,現在密宗在這個世間也相當盛行,藏密普遍傳到世界,他們走出西藏,走向世界。藏密裏頭最普遍的一句咒語,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我們幾乎到處可以看見、到處可以聽見。在西藏念六字大明咒,大概就跟我們漢地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的普遍。六字大明咒念的就是蓮華,這一個神咒的意思,保持身心像蓮華一樣。我們從顯密能夠看出一切諸佛教導一切衆生教什麼?這就明白了,決定不可以染著,染著就錯了。也就是這個經裏頭我們常常說的,要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自己這個大蓮華就忽然出現了。忽然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表這個意思。

  

  這個華十種莊嚴就是代表教義的十門,第一個講「教義」;第二講「事理」,華是事,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舉體同真」。我們以世間蓮華來說,這個花是相,相從哪裏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事相它的體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你明心見性,性在哪裏?這個花舉起來就是。前面跟諸位說,心性就是虛空法界,就是萬事萬物,心的相分。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那個比喻比得好,我們容易理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裏?隨手拈來無有不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相上看是千差萬別,性上看是一真,沒有差別。

  

  第叁個講「境智」,華是所觀的境界,智是能觀。能觀之智、所觀之境,在這個華裏頭圓滿的顯現出來了。第四個講「行位」,菩薩修行,菩薩所證的果位,華常常表因,表六度萬行,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斷的提升他的果位。從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也都在這一個華裏頭表現出來,菩薩所行的。第五講「因果」,「因事之華,覽成果故」。特別是蓮華,華裏頭有果,果不離華,表因果同時。所以諸佛如來不輕初學,初發心學佛的人,諸佛如來絕對不把他看輕。爲什麼?他這個心一發,果就在其中。果是圓滿的菩提,跟諸佛如來所證無二無別,不過什麼?不顯,就好象蓮華長成,蓮蓬就在裏頭,裏面就有蓮子。我們看那蓮子不能吃,還沒有長成,子已經在其中。

  

  第六講「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全是所修著重在「全」字。修行在哪裏修?起心動念點點滴滴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工作裏頭修,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修什麼?修六度萬行。認真負責,表演得圓圓滿滿,就像華一樣莊嚴,心地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不但出汙泥,出水,中國文人常講「出水芙蓉」,芙蓉就是蓮華。萬行莊嚴而清淨不染,這才是圓滿的。六道凡夫萬行莊嚴他也有做,但是他心地染著,染著就是凡夫,染著那個莊嚴就變成福報。菩薩修行莊嚴不染著,那變成功德。我們要問,諸天天王神聖,他們修不修六度萬行?修。他們心目當中六度萬行是善事、是好事,行善他著相了,他希求果報。譬如我們如果修財布施,希求得財富,這個布施是福報;如果我們修財布施,我們心裏頭一無所求,這是功德。功德幫助你得叁昧,功德幫助你見性,果不一樣,功德的果是真的,真實的果報;福德的果不是真的,福德的果是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怎麼說不是真的?享得盡的,享完之後就沒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因此,我們要懂得修真正的福報。

  

  法布施不求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長壽,那要問,這個果報會不會得到?會得到,得到的更殊勝,不求得到的果報比有求得到的還要殊勝。也許有同修要問,我修我沒有求,可是我沒有得到這個福報,我沒有得到財富,也沒有開智慧,也沒有得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講你已經得到,你自己沒有覺察,好象沒有得到,你業障消除了。如果你沒有修,你在財用比現前應當要差很多,現在還能保持這個狀況,業障消除。身體不好,做了許多好事無畏布施,身體還是不好,如果你要不修這些布施,你這個身體比現在會更差,能夠保持這個樣子是已經消很多業障了,要細心你才能觀察得到。怎樣有很顯明的果報,明顯的進步?再努力再修。

  

  說實在話我現在修的還不夠,認真努力再修,把其他的念頭全部都放下,一心一意隨順佛陀教誨,我這一生當中就幹這一樁事情,那你果德的效果就非常明顯。確確實實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跟諸位說,就是放下自己的業障,要知道那是我自己的業障。放下自己業障,隨順佛陀教誨,佛陀教誨是性德。你們想想看,我到這個世間來是業力受生的,我這一生所受的是業報;業報很複雜,我這一生生活也很複雜,善惡因緣混雜在一起,真的叫糾纏不清。如何把它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是可以的,修唯一真誠清淨心,頭緒就理出來,它就不雜,它就不亂了。所以我們讀《十善業道經》,佛教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念了之後我給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八八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