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八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瑞表法,现华表义第二句:

  

  【所谓众宝间错以为其茎,摩尼宝王以为其藏,法界众宝普作其叶,诸香摩尼而作其须,阎浮檀金庄严其台,妙网覆上光色清净。】

  

  这一段是「先标十种,显德无尽」。后面,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别列十句」,我们念了六句,这六句是「体备众德」。我们从经文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全是表法的意思。后面四句是讲「妙用自在」。『众宝间错以为其茎』,说明这个大莲华不是草本、木本,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植物,是七宝化作的,全是表法的意义。『摩尼宝王以为其藏』,藏是什么?我们一般人讲莲蓬,莲华里头有个莲蓬,莲蓬里面含藏着莲子,所以「藏」是含藏莲子的莲蓬。华是因,莲子是果,所以莲华又代表因果同时,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深。我们通常讲因果转变、因果相续、因果循环都是同时的,所以你看到果,果里面就有因,你看到因,因里头就有果。因要是熟了,果就现前;果熟了,因就非常明显,确确实实是同时的,在这一切植物里头,莲华是最明显的,表这个意思。由此可知,这个大莲华是什么?跟经上讲的如来的法身、如来的化土,真的是无二无别,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不在?就像经上讲的,有现有不现。什么叫现?觉悟叫现,豁然觉悟了;不觉那就不现。这些意思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法界众宝普作其叶』,尽虚空遍法界什么是宝?这一点我们要清楚,佛经上讲「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到底算不算七宝?世间不觉之人以为是珍宝。为什么?我们一般讲希有的物质,在这个物质世界里面,这些东西产量稀少,大家就格外的珍惜了。如果多了,太多了,就把它看作很寻常。所以是不是个宝,要看人怎么看待它。其实今天科学家也知道,佛法早就说过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现象是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相、是无差别相。科学家眼睛里面看世界,确实是平等相、是无差别相,为什么?所有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基本粒子组合的,只是它组合的方程式不相同而已,除此之外并无差别,那又何必贵此贱彼?实在没有必要。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有真正至宝,那是什么?觉悟。觉悟才是真正至宝,所以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是能觉之人,法是所觉之物,僧是正在学佛、正在求觉,他随顺佛陀、随顺法性,宝!这是真正至宝。莲华的叶是荷叶,衬托莲华的。「法界众宝」这是说这个法界里头有众多觉悟之人、有众多求觉之人,这是宝。

  

  『诸香摩尼而作其须』,莲华有须须。『阎浮檀金庄严其台』,莲台。『妙网覆上』,这是华上面的庄严,『光色清净』。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用这个莲华来表法,「表示法门,一含一切,华藏之名,由此而立。」

  

  【于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普能发起一切音声,摩尼宝王影现佛身,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

  

  这一段是讲作用。一念时间短,『一念中示现无边诸佛神变』,一念如此,念念亦然。一念现圆满的虚空法界,一念变幻成十法界依正庄严。『摩尼宝王』,「摩尼宝王」就是前面讲的的藏体,前头讲「摩尼宝王以为其藏」,莲蓬里面含的莲子,是讲果德,『影现佛身』。『于音声中,普能演说一切菩萨所修行愿』。华表的是教义,我们在这一段文里面如何能够看出教义?世界称为华藏世界,「华藏之名,由此而立」,我们要记住,华藏世界的名就是由这个大莲华忽然出现,称作华藏世界。看到这个「藏」,因果同时,一真法界是果,十法界是因,因地在十法界,果在一真法界,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清凉有简单的解释,第一个是教义,「谓见此莲华,能生解故」,见到这个莲华,你知道莲华表法的意义。所以佛教的艺术,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佛像、菩萨像都离不开莲华,莲华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古德教给我们读经要随文入观,我们就真正得受用。看到莲华,立刻就要想到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不但六道不染着,四圣法界也不染着,你见到莲华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果然懂得了,你想想六道你肯定放下了,不但六道放下,十法界也放下了,决定不会沾染十法界。为什么?六道是莲华的根,根部是泥,四圣法界是水,华开在水的上面,不是开在水里头。超越凡圣,六道是凡,四圣是圣,六凡四圣都超越了,莲华表这个意思,佛超越了,菩萨超越了。所以菩萨的像、佛的像一定是有莲座,阿罗汉没有超越,所以阿罗汉的造像很少看到有莲华。表义,这个义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放下,看破、放下。你对于四圣六凡这十法界,你真的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确实实无所有、不可得,毕竟空!你在这里头起心动念,有所贪着,那个错了,那是迷惑。整个佛法就在这莲华里头看见了,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拿个莲华给你看看就懂得了,就教你这个。

  

  我们看看密宗,现在密宗在这个世间也相当盛行,藏密普遍传到世界,他们走出西藏,走向世界。藏密里头最普遍的一句咒语,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见、到处可以听见。在西藏念六字大明咒,大概就跟我们汉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样的普遍。六字大明咒念的就是莲华,这一个神咒的意思,保持身心像莲华一样。我们从显密能够看出一切诸佛教导一切众生教什么?这就明白了,决定不可以染着,染着就错了。也就是这个经里头我们常常说的,要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自己这个大莲华就忽然出现了。忽然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表这个意思。

  

  这个华十种庄严就是代表教义的十门,第一个讲「教义」;第二讲「事理」,华是事,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举体同真」。我们以世间莲华来说,这个花是相,相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事相它的体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你明心见性,性在哪里?这个花举起来就是。前面跟诸位说,心性就是虚空法界,就是万事万物,心的相分。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那个比喻比得好,我们容易理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随手拈来无有不是,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相上看是千差万别,性上看是一真,没有差别。

  

  第三个讲「境智」,华是所观的境界,智是能观。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在这个华里头圆满的显现出来了。第四个讲「行位」,菩萨修行,菩萨所证的果位,华常常表因,表六度万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断的提升他的果位。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也都在这一个华里头表现出来,菩萨所行的。第五讲「因果」,「因事之华,览成果故」。特别是莲华,华里头有果,果不离华,表因果同时。所以诸佛如来不轻初学,初发心学佛的人,诸佛如来绝对不把他看轻。为什么?他这个心一发,果就在其中。果是圆满的菩提,跟诸佛如来所证无二无别,不过什么?不显,就好象莲华长成,莲蓬就在里头,里面就有莲子。我们看那莲子不能吃,还没有长成,子已经在其中。

  

  第六讲「依正」,「全是所修,亦能依故」,全是所修着重在「全」字。修行在哪里修?起心动念点点滴滴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头修,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什么?修六度万行。认真负责,表演得圆圆满满,就像华一样庄严,心地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但出污泥,出水,中国文人常讲「出水芙蓉」,芙蓉就是莲华。万行庄严而清净不染,这才是圆满的。六道凡夫万行庄严他也有做,但是他心地染着,染着就是凡夫,染着那个庄严就变成福报。菩萨修行庄严不染着,那变成功德。我们要问,诸天天王神圣,他们修不修六度万行?修。他们心目当中六度万行是善事、是好事,行善他着相了,他希求果报。譬如我们如果修财布施,希求得财富,这个布施是福报;如果我们修财布施,我们心里头一无所求,这是功德。功德帮助你得三昧,功德帮助你见性,果不一样,功德的果是真的,真实的果报;福德的果不是真的,福德的果是得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怎么说不是真的?享得尽的,享完之后就没有了,所以它不是真的。因此,我们要懂得修真正的福报。

  

  法布施不求聪明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那要问,这个果报会不会得到?会得到,得到的更殊胜,不求得到的果报比有求得到的还要殊胜。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修我没有求,可是我没有得到这个福报,我没有得到财富,也没有开智慧,也没有得健康长寿,这是什么原因?实在讲你已经得到,你自己没有觉察,好象没有得到,你业障消除了。如果你没有修,你在财用比现前应当要差很多,现在还能保持这个状况,业障消除。身体不好,做了许多好事无畏布施,身体还是不好,如果你要不修这些布施,你这个身体比现在会更差,能够保持这个样子是已经消很多业障了,要细心你才能观察得到。怎样有很显明的果报,明显的进步?再努力再修。

  

  说实在话我现在修的还不够,认真努力再修,把其他的念头全部都放下,一心一意随顺佛陀教诲,我这一生当中就干这一桩事情,那你果德的效果就非常明显。确确实实放下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跟诸位说,就是放下自己的业障,要知道那是我自己的业障。放下自己业障,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是性德。你们想想看,我到这个世间来是业力受生的,我这一生所受的是业报;业报很复杂,我这一生生活也很复杂,善恶因缘混杂在一起,真的叫纠缠不清。如何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是可以的,修唯一真诚清净心,头绪就理出来,它就不杂,它就不乱了。所以我们读《十善业道经》,佛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念了之后我给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八八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