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這個社會感慨萬千,自己絕不辜負佛的教誨,不辜負佛菩薩的恩德,要想自己在現前怎樣作法,我們如何示現,也就是做出榜樣開悟衆生。第九句:
【念念中,以普現佛身充遍法界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
這一句是教導我們示現世間最好的榜樣,世出世間我們講好人、最好的人,沒有絲毫缺陷的人是誰?佛!佛身是戒律,佛心是禅。你示現持戒,就是示現佛身;你示現禅定,那是佛心;你開口都是教化衆生,那是佛的言,字字句句都不違背經教,你的言語是佛的言語。我們的心如果不是清淨心,不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的心不是佛心;你的行爲顯示的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造作的還是殺盜淫妄,你的身不是佛身。佛的行,六度四攝,我們要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要學得很像。這些菩薩們,四十問裏面前面二十問都是問佛身,佛的六根叁業,不是問佛身、佛心、佛行嗎?叁業是身業、語業、意業。
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外各地弘法,提倡四好。「存好心」,佛心最好。存好心是真誠心,決定不要怕,整個世間人都是假心假意,都沒有真心待人,我用真誠心待人。爲什麼?我要走佛道,佛是真誠心待人,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心一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如果與這十個字相違背,那你就完全錯了,你的心已經離開菩提道。念念相應,我念念在菩提道裏頭,沒有離開。「說好話」,好話的根本是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我的言語決定與口的四善相應,決定不造口業,言語的內容決定是助佛勸化衆生;這一大段文,菩薩助佛教化衆生,我們要有這個念頭,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行好事」,好事就是六度四攝,把六度四攝變成我們自己的形象,那你就像菩薩,菩薩的形象。「做好人」,我們把它結歸「學爲人師,行爲世範」。起心動念一定要想到: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世間人做榜樣,世間人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如果不行,這個念頭就不能起。我的言語、我的行爲點點滴滴都要想到能不能給社會大衆做榜樣,「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念念當中都是像此地一樣,開悟衆生,心量要廣大,也要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能力雖然沒有,有這個念。有這個念,那個影響力,我們思想的波、我們行爲的波確確實實能夠達到虛空法界,這是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做,真幹不是假幹,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感應道交現前,感應道交證實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感應不要求,求感應就錯了,爲什麼?求感應你的心不真誠、不清淨,往往誰來示現?魔來示現。你爲什麼會著魔?就是因爲你喜歡感應,喜歡神通。
我這些年來遇到很多人著魔的,他的家親眷屬帶來見我,要我幫忙,我幫不上忙。所以我問他,他是不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答案幾乎是千篇一律,都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魔得其便!魔抓住你的弱點,他來變現來欺騙你,冒充佛菩薩,你覺得很歡喜,你有了感應,其實魔來作祟,你上當了。如果心地很厚非常善良,不造惡業,魔不敢,爲什麼?你有護法神。你心地不善,惡業不斷,又要求神通、求感應,魔就來了。一上魔的當,用世間的話來說,你就得精神病,最後沒有法子都進了精神病院。很好的人、很聰明,書念得很好,念到碩士、博士,不信佛時,很正常沒事情,學了佛,學了一年兩年,變成精神分裂,非常可惜!我們看到很多很多,這一點不能不知道。所以存心要厚道、要善良,不求神通感應;到一定的時候,神通感應會現前,現前自己也不在意,也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情,一切都是正常的。知道有這些事情,對自己不産生影響,不被它所轉,這就對了。《楞嚴經》上所說的,這些境界現前不以爲然都是好境界,如果你一執著你就錯了,你就會上當。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助佛揚化第十句:
【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衆會道場海法門,開悟世界海微塵數衆生。】
末後這一句,是以普賢的大願爲依歸,如果沒有普賢大願,這個修學就不圓滿。所以《華嚴經》古大德常說,《華嚴》最後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果沒有這個,《華嚴經》到最後不能夠圓滿。這個事實在《華嚴經》在在處處我們都能夠見到,要能體會得這個意思,對于普賢弘願的重要,不能不重視。《無量壽經》一開頭第一句話:「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是總結與會的大衆,世尊講《無量壽經》,參加這一會的大衆「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看了這一句經文,所以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的法界。爲什麼?所以有一切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你是哪一輩、哪一品,沒有一個不是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是把無量無邊一切菩薩行全部都包括了,沒有絲毫欠缺。
世尊爲了演說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爲十條,這叫十大願王。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沒有法子形容的。前面雖然講到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這一句沒有細說,爲什麼?都包括在普賢弘願之中。我們想學學不來,爲什麼?我們沒有普賢菩薩那麼大的心量,普賢菩薩的心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大心修菩薩行,菩薩行就叫做普賢行。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所有一切菩薩他們的心量都是等虛空法界,念念當中希求的、成就的都是「世界海微塵數衆生」。這個世界海,一個世界海如是,一切世界海亦複如是,所以就遍一切世界海。不是局限在一個世界海,局限在一個世界海那不是普賢菩薩,也不是《華嚴經》的教義。《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個衆生沒漏,包括我們在內,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華嚴》稱爲「大不思議經」,理由就在此地。普賢菩薩的行法,他這個十願,真正的願只有前面七條,後面叁條是回向,『念念中,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衆會道場海法門』。
在臺灣道源法師是修淨土的,他的道場叫海會寺,我們一看到「海會」、「蓮池海會」就知道他是修淨土的。真正淨土道場,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你修淨土,你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心量不大,你去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用我們現代話來說,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這裏面的同修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來自一切剎土的九法界。你的心量能不能包容?如果說這個看不順眼、那個還有意見,你這一生念佛念得很好,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種下深厚的緣分,這一生不能去。爲什麼?你還有這些分別執著,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以前你的冤家對頭,「你怎麼到這裏來了?」你們兩個還在極樂世界吵一架、打一架不成?那不象話!一定要知道,別人可以不能包容我,我不能不包容別人,這是往生必要的條件。這個念頭差不得,念頭差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破壞了。
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念佛真正往生的人實在不多。過去李炳南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兩叁個。換句話說,一萬個念佛人,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恐怕都不能往生,真正能往生的叁個到五個。那是什麼條件?他心裏沒有界限,真正做到像世尊在《八大人覺經》上講的,「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他的心真正到清淨平等。古德常講「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的真因。我們念佛,念佛的功夫是什麼?就是念到心清淨,《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平等,心不顛倒就是正覺慈悲。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毀謗我、欺負我,甚至于陷害我,我見了他,他有苦難我就不肯幫助他,錯了!這不是菩薩,這是凡夫。爲什麼?你有報複的念頭,報複的念頭就是冤冤相報,你還有這個念頭怎麼行?再不好的人、再惡的人,看他做的善事我們歡喜贊歎;看他做的惡事要生憐憫心,他愚癡又做惡事了。能幫助他的時候,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慈悲憐憫,怎麼可以記恨在心?這哪裏是菩薩?普通菩薩都做不到,哪裏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看世間一切衆生,造惡的衆生,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真慈悲、真平等!他那個心真是廣大、真是自在,一絲毫的染汙都沒有,純淨純善。我們不能不學,不能不知道。
頭一條教我們「禮敬」,禮貌是在外表,敬是在內心,真誠的尊敬,外表不失禮。禮裏頭是有分寸的,不能夠超過也不能不及,也就是說外面表現的是恰到好處,隨順衆生的根性。換句話說,隨順他能夠接受的程度,我們是發心幫助他,他能接受多少,要有智慧,所以你要會觀機。一定要落實在現實的生活裏頭,菩薩道、菩薩行不是在口裏說的,不是我們在經本上念的,不是,是自己實際上的生活行爲、思想、見解。
第二是「稱贊如來」,言語古人講「口爲禍福之門」,祖師大德時時提示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別人有過失,絕口不提,爲什麼?我們如果想別人的過失、說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我們純善純淨的心被破壞了。你看到的、聽到的,你受人家的影響。不能說,成就自己真實的德行。真實德行是什麼?純淨的心、純善的行爲。佛教經典裏面這個話不知道講了多少,我們實在講粗心大意,沒有能體會得。聽過、看過,沒有記在心上,沒有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所以我們德之不修,起心動念依舊是偏邪,不是中正,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所以稱贊如來,稱贊要如其分,他這是善行好事,我們要稱贊;不是好事,絕口不提。
新加坡許哲居士,她一生的行持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一生不僅是不說別人過失,不記別人過失,看到任何人過失,她不放在心上。有一次李木源居士問她:「你看到別人作惡,別人不善,你是怎麼想法?」她舉一個比喻很好,「我看到別人作惡、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七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