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九卷▪P2

  ..续本文上一页看这个社会感慨万千,自己绝不辜负佛的教诲,不辜负佛菩萨的恩德,要想自己在现前怎样作法,我们如何示现,也就是做出榜样开悟众生。第九句:

  

  【念念中,以普现佛身充遍法界一切如来解脱力法门,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

  

  这一句是教导我们示现世间最好的榜样,世出世间我们讲好人、最好的人,没有丝毫缺陷的人是谁?佛!佛身是戒律,佛心是禅。你示现持戒,就是示现佛身;你示现禅定,那是佛心;你开口都是教化众生,那是佛的言,字字句句都不违背经教,你的言语是佛的言语。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清净心,不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心不是佛心;你的行为显示的还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造作的还是杀盗淫妄,你的身不是佛身。佛的行,六度四摄,我们要学佛,要在这些地方学,要学得很像。这些菩萨们,四十问里面前面二十问都是问佛身,佛的六根三业,不是问佛身、佛心、佛行吗?三业是身业、语业、意业。

  

  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外各地弘法,提倡四好。「存好心」,佛心最好。存好心是真诚心,决定不要怕,整个世间人都是假心假意,都没有真心待人,我用真诚心待人。为什么?我要走佛道,佛是真诚心待人,佛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心一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那你就完全错了,你的心已经离开菩提道。念念相应,我念念在菩提道里头,没有离开。「说好话」,好话的根本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我的言语决定与口的四善相应,决定不造口业,言语的内容决定是助佛劝化众生;这一大段文,菩萨助佛教化众生,我们要有这个念头,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行好事」,好事就是六度四摄,把六度四摄变成我们自己的形象,那你就像菩萨,菩萨的形象。「做好人」,我们把它结归「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一定要想到:我这个念头能不能给世间人做榜样,世间人都像我这个念头行不行?如果不行,这个念头就不能起。我的言语、我的行为点点滴滴都要想到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念念当中都是像此地一样,开悟众生,心量要广大,也要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能力虽然没有,有这个念。有这个念,那个影响力,我们思想的波、我们行为的波确确实实能够达到虚空法界,这是佛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做,真干不是假干,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感应道交现前,感应道交证实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感应不要求,求感应就错了,为什么?求感应你的心不真诚、不清净,往往谁来示现?魔来示现。你为什么会着魔?就是因为你喜欢感应,喜欢神通。

  

  我这些年来遇到很多人着魔的,他的家亲眷属带来见我,要我帮忙,我帮不上忙。所以我问他,他是不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都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魔得其便!魔抓住你的弱点,他来变现来欺骗你,冒充佛菩萨,你觉得很欢喜,你有了感应,其实魔来作祟,你上当了。如果心地很厚非常善良,不造恶业,魔不敢,为什么?你有护法神。你心地不善,恶业不断,又要求神通、求感应,魔就来了。一上魔的当,用世间的话来说,你就得精神病,最后没有法子都进了精神病院。很好的人、很聪明,书念得很好,念到硕士、博士,不信佛时,很正常没事情,学了佛,学了一年两年,变成精神分裂,非常可惜!我们看到很多很多,这一点不能不知道。所以存心要厚道、要善良,不求神通感应;到一定的时候,神通感应会现前,现前自己也不在意,也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情,一切都是正常的。知道有这些事情,对自己不产生影响,不被它所转,这就对了。《楞严经》上所说的,这些境界现前不以为然都是好境界,如果你一执着你就错了,你就会上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助佛扬化第十句:

  

  【念念中,以普贤菩萨建立一切众会道场海法门,开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

  

  末后这一句,是以普贤的大愿为依归,如果没有普贤大愿,这个修学就不圆满。所以《华严经》古大德常说,《华严》最后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这个,《华严经》到最后不能够圆满。这个事实在《华严经》在在处处我们都能够见到,要能体会得这个意思,对于普贤弘愿的重要,不能不重视。《无量寿经》一开头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是总结与会的大众,世尊讲《无量寿经》,参加这一会的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看了这一句经文,所以我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的法界。为什么?所以有一切往生的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无论你是哪一辈、哪一品,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把无量无边一切菩萨行全部都包括了,没有丝毫欠缺。

  

  世尊为了演说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条,这叫十大愿王。每一条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没有法子形容的。前面虽然讲到一切如来解脱力法门,这一句没有细说,为什么?都包括在普贤弘愿之中。我们想学学不来,为什么?我们没有普贤菩萨那么大的心量,普贤菩萨的心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大心修菩萨行,菩萨行就叫做普贤行。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所有一切菩萨他们的心量都是等虚空法界,念念当中希求的、成就的都是「世界海微尘数众生」。这个世界海,一个世界海如是,一切世界海亦复如是,所以就遍一切世界海。不是局限在一个世界海,局限在一个世界海那不是普贤菩萨,也不是《华严经》的教义。《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个众生没漏,包括我们在内,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理由就在此地。普贤菩萨的行法,他这个十愿,真正的愿只有前面七条,后面三条是回向,『念念中,以普贤菩萨建立一切众会道场海法门』。

  

  在台湾道源法师是修净土的,他的道场叫海会寺,我们一看到「海会」、「莲池海会」就知道他是修净土的。真正净土道场,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你修净土,你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心量不大,你去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这里面的同修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剎土,来自一切剎土的九法界。你的心量能不能包容?如果说这个看不顺眼、那个还有意见,你这一生念佛念得很好,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种下深厚的缘分,这一生不能去。为什么?你还有这些分别执着,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以前你的冤家对头,「你怎么到这里来了?」你们两个还在极乐世界吵一架、打一架不成?那不象话!一定要知道,别人可以不能包容我,我不能不包容别人,这是往生必要的条件。这个念头差不得,念头差了这一生往生的机会破坏了。

  

  诸位同学一定要知道,念佛真正往生的人实在不多。过去李炳南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换句话说,一万个念佛人,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恐怕都不能往生,真正能往生的三个到五个。那是什么条件?他心里没有界限,真正做到像世尊在《八大人觉经》上讲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他的心真正到清净平等。古德常讲「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的真因。我们念佛,念佛的功夫是什么?就是念到心清净,《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平等,心不颠倒就是正觉慈悲。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毁谤我、欺负我,甚至于陷害我,我见了他,他有苦难我就不肯帮助他,错了!这不是菩萨,这是凡夫。为什么?你有报复的念头,报复的念头就是冤冤相报,你还有这个念头怎么行?再不好的人、再恶的人,看他做的善事我们欢喜赞叹;看他做的恶事要生怜悯心,他愚痴又做恶事了。能帮助他的时候,要以善巧方便帮助他,慈悲怜悯,怎么可以记恨在心?这哪里是菩萨?普通菩萨都做不到,哪里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看世间一切众生,造恶的众生,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真慈悲、真平等!他那个心真是广大、真是自在,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纯净纯善。我们不能不学,不能不知道。

  

  头一条教我们「礼敬」,礼貌是在外表,敬是在内心,真诚的尊敬,外表不失礼。礼里头是有分寸的,不能够超过也不能不及,也就是说外面表现的是恰到好处,随顺众生的根性。换句话说,随顺他能够接受的程度,我们是发心帮助他,他能接受多少,要有智慧,所以你要会观机。一定要落实在现实的生活里头,菩萨道、菩萨行不是在口里说的,不是我们在经本上念的,不是,是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行为、思想、见解。

  

  第二是「称赞如来」,言语古人讲「口为祸福之门」,祖师大德时时提示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有过失,绝口不提,为什么?我们如果想别人的过失、说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我们纯善纯净的心被破坏了。你看到的、听到的,你受人家的影响。不能说,成就自己真实的德行。真实德行是什么?纯净的心、纯善的行为。佛教经典里面这个话不知道讲了多少,我们实在讲粗心大意,没有能体会得。听过、看过,没有记在心上,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所以我们德之不修,起心动念依旧是偏邪,不是中正,这是我们自己的过失。所以称赞如来,称赞要如其分,他这是善行好事,我们要称赞;不是好事,绝口不提。

  

  新加坡许哲居士,她一生的行持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一生不仅是不说别人过失,不记别人过失,看到任何人过失,她不放在心上。有一次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别人作恶,别人不善,你是怎么想法?」她举一个比喻很好,「我看到别人作恶、作…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